(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图本性质和绘制目的)
内容提要:《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制作于1402年,是现存的朝鲜半岛最早的单幅世界地图,也是东亚地区留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单幅世界地图,集当时中国、伊斯兰世界和朝鲜半岛的地理知识而成。该图带有读史地图的性质,基本反映中国元代的世界地理知识,部分内容来自朝鲜绘制者的知识谱系,延续元代“混一”的概念,展现明初大一统之景象。明与朝鲜正式建立册封朝贡关系之后,朝鲜特别制作《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目的,是对以明为中心东亚国际秩序的认同以及对朝鲜所据重要地位的强调。而西方大航海前后,日本对《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多次摹绘,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当时面对与明朝、朝鲜不断紧张的外交关系和日趋衰落的贸易活动,意欲广泛了解世界的努力。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是现存的朝鲜半岛最早的单幅世界地图,也是东亚地区留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单幅世界地图,集当时中国、伊斯兰世界和朝鲜半岛的地理知识而成,因有确切的制作年代和丰富的内容备受关注。根据时为朝鲜议政府赞成事权近(字可远、思权,号阳村,1352~1409)所做的跋文①,可知该图制作于1402年,由朝鲜当时一品大员左议政金士衡、右议政李茂主导,检详李荟负责,根据元代李泽民《声教广被图》和清浚《混一疆理图》,并增加朝鲜图、日本图制作完成。
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已展开,1910年,小川琢治对龙谷大学藏本进行说明,这是首次在学界公开并介绍这一地图②。之后随着其他藏本在日本陆续被发现,研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综合来看,迄今的讨论较多针对地图本身,涉及各图本的形式、来源、制作年代、制作特点、所载的地理信息等。近年来,该图的制作背景也引发学界的关注,如日本宫纪子、中国汪前进、韩国林宗台等学者进行的一些讨论③。本文则基于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列述现存图本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图本的内容,并主要就该图的性质和绘制目的提出不同的看法,以期深化认识该图的特点,展现其在明代东亚国际秩序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从中国周边的视角理解明代东亚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图本的内容和性质
目前《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原本不知去向,今可知唯有日本现存四幅摹本,均为彩绘:其一藏于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图1),此本原藏于京都西本愿寺;其二藏于九州长崎本光寺;其三藏于九州熊本本妙寺;其四藏于奈良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其中前两本题有图名,图上部列出历代帝王国都,图下部有权近的跋文;后两本则无这些内容。一般认为,日本龙谷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本年代最早,为16世纪之前的摹绘本,当与原图最为接近;而日本本光寺藏本出现在龙谷大学藏本之后;本妙寺以及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本的摹绘时间则在1549年之后(见表1)。④
表1 现存《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四本比较
龙谷大学藏本 |
本光寺藏本 |
本妙寺藏本 |
天理大学藏本 | ||
制作时间(推测) |
1480-1534年 |
1480-1560年 |
1549-1567年 |
1549-1568年 | |
尺寸 |
153cm×163cm |
219cm×277cm |
136cm×170cm |
136cm×174cm | |
制作材料 |
绢本彩绘 |
纸本彩绘 |
纸本彩绘 |
绢本彩绘 | |
图题、权近跋文、历代帝王国都 |
有 |
有 |
无 |
无 | |
标 注 国 都 |
中国 |
燕都、皇都 |
燕都、皇都 |
北京、南京 |
北京、南京 |
朝鲜 |
朝鲜 |
朝鲜 |
汉城 |
汉城 | |
日本 |
日本 |
日本 |
日本国都 |
日本国都 | |
琉球 |
无 |
琉球国都 |
琉球国都 |
琉球国都 | |
整体内容的特点 |
日本位置颠倒;非洲南部没有绘制岛屿。 |
对马岛和壹岐岛位置正确。 |
大陆北部绘有海岸线;南部海上诸岛多数绘出。 |
大陆北部绘有海岸线;南部海上诸岛多数绘出。 |
图1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龙谷大学图书馆藏本
以龙谷大学藏本来看,这幅图的地理范围横跨亚非欧大陆,东部绘制出日本、朝鲜半岛,西部绘制出非洲大陆和欧洲地区,北部到大泽(今贝加尔湖)以北一线,大陆南部海域则绘出渤泥、古里门、雁答蛮、马八儿等诸多岛屿。该图的中国底本从权近的跋文中可知是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浚的《混一疆理图》。有关李泽民及其《声教广被图》,元代乌斯道在《刻舆地图序》中论及李汝霖《声教被化图》,称“舆地图”是在李汝霖图基础上绘制⑤;明罗洪先《跋九边图》则提到李泽民之《舆地图》⑥。有学者根据这些资料认为李泽民和李汝霖为同一人,泽民、汝霖盖一为名一为字,而上述《声教广被图》《声教被化图》《舆地图》也为同一图。⑦然而因为没有其他文献记录对证,也没有相关图本传世,目前情况难以明确。
至于清浚(1328~1392),元末明初天台僧人。根据宋濂《天渊禅师浚公还四明序》、南石文秀《增集续传灯录》等文献,可知道他出生于台州黄岩,俗姓李,别号随庵,法号天渊。明叶盛(1410~1474)《水东日记》收录有清浚《广轮疆理图》的摹本⑧(图2)。从摹本作者严节的记载看,此图为清浚在元至正庚子年(1360)所绘,计里画方,原有“中界方格”,摹绘时删去,并修改了路府州的颜色和部分元代地名⑨。《广轮疆理图》东绘制出朝鲜半岛、日本,西南到通西、江头城,西北到阴山、瓜州以西,其西部所涵盖的地理范围远不及《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值得关注的是,该图还有对外交通的说明文字⑩。学者对于该图是否就是《混一疆理图》看法不一[11],不过两图作者均为清浚,应该还是存有一定关系的。
就地图的主要内容而言,《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参照的是元时期的地图,所绘制的主体是元代的行政内容,包括路、州、府,乃至部分县,在图上部“历代帝王国都”后也就是在元代行省体制下列出部分宣慰司及其治所。汪前进分析龙谷大学藏本中这些宣慰司和行省的内容,认为这些资料基本反映的是元至正十二年到十六年(1352~1356)的内容,但也使用了“福建行省”“江东道”“淮西道”等当时已经废止的行政地名。[12]宫纪子则通过分析认为该图大致绘制出的1329~1338年间的地名内容[13],同时也指出其中没有反映元仁宗时期(1311~1320)变更的一些地名[14]。总体来看,学者们基本认同该图主要绘制了元后期的地方行政内容。
图2 《广轮疆理图》(《水东日记》嘉靖刻本)
不过需要注意,除上述地名,该图还存在之前不受关注的较为特殊的内容。首先是专门绘出“皇都”和“燕都”。“皇都”在南京,是明初的首都。“燕都”为北京,永乐帝作为燕王时的封地所在。“靖难之役”(1399~1402)后,首都仍在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此无疑是朝鲜绘制者所增绘。根据权近的跋文,《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制作在1402年8月,正是朱棣7月攻下南京废建文帝之后。特别标出“燕都”,足见朝鲜对此十分关注。其次东北地区标绘出金代的一些行政建置,如大金古都,女真南京、东京路等,尤其为金上京的“大金古都”和“女真南京”(图3),以与“燕都”同样的符号标绘。朝鲜半岛高丽时期(918~1368)奉行向宋、辽金同时朝贡的“二元”朝贡体制。而相对于之前的辽丽关系,金丽关系更为和谐稳定,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15],直到金为蒙古所破。地图中所出现的这些金地名当并非中国底本所有,而为朝鲜绘制者加绘,显现出朝鲜对当时双方所存在这种密切联系的认识。“燕都”也曾是金朝的中都,所以将大金古都的标绘符号与燕都相同应该与此有关。
图3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东北局部(龙谷大学藏本)
东北地区其他值得一提的是在东京路西部、两条大河之间的“五国城”。该地是“靖康之耻”后,金人囚系宋徽、钦二帝之处,遗址今人考证位于今黑龙江省东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依兰县城北门外,是宋人心目中最著名的地名之一。元代虽有文人提及此地,但多为追念宋事的诗文,已全然无宋时期的情结。刘迎胜关注到图上这一地名的知识来源,探究后提出或与突厥语有关[16],但这是基于此图为元人绘制的认识。看《水东日记》所收录的元清俊《广轮疆理图》摹绘本,鸭绿江以北除了标出“女真”,并无金代的行政地名;又《大明混一图》此处仅有“奴儿干”和“兀者乞例迷”[17]。所以“五国城”和前述金代的其他地名一样,均当来源于朝鲜人的知识谱系和地理认识。实际上,15世纪朝鲜对“五国城”的故事多有提及。例如成宗二十三年(1492)一次有关《中庸》鬼神章的御经筵中,侍读官强调崇佛老无益,其中提及终死五国城的宋徽宗[18];燕山君三年(1497),有台谏书启燕山君,谏言其误听信小人之言,以免造成国家混乱,为此特别提及宋代史事:“崇、观以下,宰相以调停之说,援引熙宁小人,相继复起,其势旣盛,君子皆退,国政坏乱,二帝见执,卒死五国城,可胜痛哉?”[19]之后一直到18世纪,对此的记载依然不断,可见“五国城”作为一个历史地名,对朝鲜所带有的政治警醒意义。
再次是在有关的地名附近标绘出“商都”“尧都”“舜都”“禹都”“秦都”“汉都”等曾为都城的说明。这无疑是和地图上方“历代帝王国都”的有关文字相呼应,具体化一些古都城所在的位置。最后就是“雍”“冀”“豫”“徐”“唐高昌国”“古西州”等历史地名。这部分地名除了雍、冀、豫、徐、梁等古九州名,西部大致从吐蕃之地和云南边外到印度河流域,唐代的地名尤为丰富,如唐瀚海军[20]、古伊州、唐燕然都护府[21]、古铁勒地、唐黑鲜卑等(图4)。姚大力认为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该图绘制者对此地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被迫使用基本来源于此前一个“国际时代”,即以唐代的资料,来填补图上的空缺处[22]。此说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图中还能看到其他一些历史地名,如西南思陵州附近有“古环洲”“古龙州”;镇远府西有“古夜郎且兰地”。这些地区同时还绘制有路府,不存在绘图者缺乏认识的情况。所以结合前面绘制历代国都的情况,再加上图中还绘出一些历史遗迹,如始皇庙、函谷故关等,应该说,该图具有一定的读史地图的性质,标绘出唐代地名实乃地图本身的性质使然。
图4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西北局部(龙谷大学藏本)
该图的读史地图性质还可以从黄河源以及洞庭湖的绘制中反映出来。作为最接近《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原本的龙谷大学藏本所绘制的黄河河源和《大明混一图》以及清浚《广轮疆理图》摹绘本明显不同,并没有反映出元代潘昂霄《河源志》以及朱思本河源书等相关文献的最新成果,即表现出星宿海、阿剌脑儿、忽阑河等河源所在[23],而是延续了过去“河出昆仑”“导河积石”的观念。黄盛璋曾指出,中国唐以后古地图发展可以分为三个系统:贾耽系、朱思本系、清初测绘系。三系的分界恰恰都以黄河源知识的发展为标识,判断古地图属于哪个系统,河源部分的鉴定是很好的一个标准。[24]若以此来看朝鲜古地图,与《混一历代国都疆理地图》以及之后的地图属于朱思本系不同,《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更多属于贾耽系,反映出历史时期对黄河观念上的认识。至于洞庭湖,可以看到地图上湖体明显,其内的地名有洞庭、巴丘、云梦泽、君山、青草。洞庭湖虽然与江北的古云梦泽没有关系,但因为位置接近,所以常常会被看做是早在西汉就逐渐解体的古云梦泽的延续。而巴丘本是江南洞庭湖之古名,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小岛,青草则是原本独立的湖泊,后与洞庭湖相合。这些可以说都是历史时期洞庭湖曾有的称呼。
“混一”概念之延续
前已述及,除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内容,《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基本上反映的是中国元代的世界地理知识,继承的是元代的世界地图传统,同时标绘出一些包括历代帝王国都在内的历史地名,带有读史地图的性质,且部分内容来自朝鲜绘制者的知识谱系。“混一”意为统一。南宋时曾刊行过《混一内外疆域图》,该图和《历代地理职掌图》的制作颇类似,“汇列区析江,而淮襄而蜀,河之南北,山之东西,若关四州,若陕五路,以至不毛之地,穷发之乡,隐抉显披无所匿”[25]。地图所反映出的南北一统局面,是时人面对宋室南渡后现实的一种期盼[26]。蒙元时期,成吉思汗、忽必烈东征西伐,最终兼并金、夏、西辽、宋、大理、吐蕃诸政权,完成前所未有之大一统,疆域得到很大扩展。《元史》中,“混一”通常用于元世祖,如《仁宗本纪》记元仁宗曾对侍臣说:“朕惟太祖创业艰难,世祖混一疆宇,兢业守成……”[27]《祭祀志》载:“自世祖混一六合,至文宗凡七世,而南郊亲祀之礼始克举焉,盖器物仪注至是益加详慎矣”[28];《舆服志》则有记:“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29]。由此彰显元世祖最终一统不同制度和文化之力。
元代的地图似乎也多用到“混一”,除前述清浚的《混一疆理图》之外,还有《事林广记》中的“大元混一之图”(图5)。该图为示意性质,标绘出37道以及天竺、交趾、吐蕃界、鞑靼界等,右下角有“泛海之外,日出日没之地,小国万余见,今并皆混一”字样;又:《翰墨全书》收录有《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其中有《混一诸道之图》。凸现元代的“混一”概念。明初一些地图采用“混一”之名,无疑是对元代这一用词的延续。
图5 《大元混一图》(《事林广记》)
现存的同样具有元代世界地图特征的还有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明混一图》(图6)以及罗洪先《广舆图》中的“东南海夷图”(图7)、“西南海夷图”(图8)。《大明混一图》,绢本彩绘,纵长347cm,横宽453cm,所绘的地理范围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类似,东至日本、朝鲜,西至西欧、非洲西海岸,北至贝加尔湖以南。该图的成图时间,汪前进、刘若芳等依据中国部分的政区地名情况考证为1389年[30]。图上的地名原来均为汉文,清康熙年间贴上了对应的满文红签。至于《广舆图》中的“东南海夷图”“西南海夷图”,这两幅图连起来就是一幅东南亚群岛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地图,东起朝鲜半岛、日本,西面绘出三角形的非洲大陆,南部海域绘制出麻逸、三屿、浡泥、三佛齐、满剌加、马八儿等岛屿。
图6 《大明混一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图7 《东南海夷图》(《广舆图》)图8 《西南海夷图》(《广舆图》)
比较《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和《大明混一图》,可以发现两者整体上很相近,尤其是传统中国以外各区域的地理形态(除了朝鲜半岛和日本),无论是非洲、地中海部分,还是欧洲、中亚,虽然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基本的图形轮廓类同,只是《大明混一图》将印度绘成形状突出的半岛,《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则不明显。而《广舆图》的“东南海夷图”“西南海夷图”和《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大明混一图》南半部的图形轮廓和内容也基本相似。由此这些地图存在一定的同源性,有学者也因此将之都归在“李泽民图系”中,认为它们继承了受伊斯兰地理学知识影响的李泽民图的描绘特点。[31]随着清浚《广轮疆理图》的发现,因为《广轮疆理图》在地理范围、内容表现方法等方面不同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这种观点似乎进一步得到肯定[32],学者还推测《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更接近李泽民之《声教广被图》[33]。然而,前已述及,有关李泽民的文献甚少,而且其所绘制的地图散佚,至今未见流传,所以其实很难做出确定的相关结论。但是,很明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与《大明混一图》等明初地图一样,延续着元代“混一”的概念。当然,此时的“混一”已更多超越王朝直接统辖之地的含义,是在明朝建立朝贡体制的基础上将天下的观念纳入其中,扩展具有大一统的观念,展现出当时所了解的世界景象,因此也就成为那个时期的所谓世界地图。
再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上方“历代帝王国都”的文字,根据龙谷大学藏本的记录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元代政区下列出各朝各代的都城,二是在元代行省体制下列出宣慰司及其治所。所以实际上只有前一部分才属“历代帝王国都”,而后一部分只是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划。汪前进考证后发现“历代帝王国都”的部分和《事林广记》中“历代国都”内容基本相同,他指出其内容强调了王朝正统的史观[34],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至于列出元代行省、宣慰司等地方行政区划的内容,笔者以为很大程度上也是强调并反映元代大一统之局面。
绘制目的
关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绘制的目的,宫纪子强调其具有彰显朝鲜王权的作用,汪前进认为是为太宗李芳远建立新政权而献礼,同时也为朝鲜王朝迁都汉城提供历史与理论依据。虽然该图的制作无疑具有称颂朝鲜王朝之本意,但是笔者以为这并非主要的目的。早在高丽恭愍王时代(1352~1374),罗兴儒曾“撰中原及本国地图开辟以来帝王兴废、疆理离合之迹”,以为“好古博雅君子览之,胸臆间一天地也”[35],并将地图进献给恭愍王。罗兴儒所撰之图并未有留存,从上述文献可知此图具有历史地图的特征,将此进献给恭愍王,供其一览天地,颇有颂赞之意,不过更重要的恐怕还在“叙开辟以来帝王兴废、疆理离合之迹”,强调元代的兴盛和其疆理统合无疑是其中应有之意。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制作在1402年,正是朝鲜王朝建立后的第十年。尽管朝鲜王朝建立之初,太祖李成桂积极推行亲明事大政策,多次派遣使臣出使明朝,希望获得明朝的支持和信任,但是这十年,朝鲜和明朝的关系却多波折。先是明太祖严厉诘责朝鲜延续高丽末期诏谕女真的政策,并不惜以东征相威胁,后又因朝鲜所上表笺用词而发生所谓“表笺风波”[36]。洪武年间,朝鲜一直没有得到明朝的正式册封。直到1398年,两国当朝的最高统治者先后退出政治舞台,双方的关系才开始出现转机。
这一年六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其孙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九月,朝鲜李成桂逊位,让国于其次子李芳果,是为定宗。建文帝即位后,面对国内藩王林立的复杂局势和朝鲜的多次请求,开始积极促进和朝鲜关系的正常化,不仅表示遵循太祖旧旨,让朝鲜“仪从本俗,法守旧章,听其自为声教”,而且表示“今后彼国事务,亦听自为”。[37]建文二年(1400),礼部主事陆颙、鸿胪行人林士民等人受命出使朝鲜,不仅对朝鲜礼义及事大之举称赞有加,还特别“赍赐建文三年《大统历》一卷,文绮纱罗四十匹”[38]。建文三年(1401)正月,建文帝打算向朝鲜“遣使赍印诰往正其名”[39]。然而朝鲜已在建文二年(1400)十一月,由李芳远代其兄成为朝鲜国王,是为太宗。考虑到朝鲜国君易位,“印诰则立者未定,未可轻付”[40],直到陆颙、林士民使行回国,朝廷确定相关情况后,才又派出通政寺丞章谨、文渊阁待诏端木礼持节入朝,宣布诰命,赐以金印,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41]至此明和朝鲜终于正式建立册封朝贡关系。此次的册封活动,太宗两次宴请明朝使臣,前后礼节甚备,气氛也极其庄重,可以说是朝鲜开国以来的大盛事。因为在朝鲜看来,得到明朝的册封才算真正完成了立国事业。
此是朝鲜绘制《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就在双方正式建立册封朝贡关系的第二年(1402)五月太宗诞辰日,朝鲜举行了颇为隆重的庆贺典礼,“各道观察使、节制使、巡问使进贺笺方物,议政府献本国地图”[42]。议政府进献朝鲜图无疑是表达对太宗治国的称颂之意。《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在这一年的八月制成,作为具有一定读史性质的地图,朝鲜制图者以之前所能获得的颇能体现大一统格局和天下观念的李泽民《声教广被图》和清浚的《混一疆理图》为底图,列出强调中原王朝正统和大一统局面的历代国都及相关行政区划,增加内容十分详细且形状与中原颇为类似的朝鲜地图,同时附以日本地图,不仅彰显明代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即所谓“天下至广也,内自中邦,外薄四海”[43],而且尤其反映出朝鲜在此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其和明朝的紧密关系。权近有跋文“井然可观,诚可不出户而知天下也。观图籍而知地域之遐迩,亦为治之一助也”[44]之语,亦可见该图的绘制很大程度上带有对明代天下秩序的称颂,是朝鲜王朝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历史和现实的展现。
这幅地图之后传入日本,从前述现存的彩绘本可知该图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被多次摹绘。摹绘过程中,制作者陆续对日本、琉球等地做出增补修正,同时对一些旧有的地理知识也做出一些修改,尤其是本妙寺藏本和天理大学藏本这两幅16世纪中叶的摹绘本明显详细化对海洋世界的描绘,即绘出大陆北部的海岸线以及多数南部海上诸岛。日本为何多次摹绘这幅地图?迄今并没有发现具体的文字描述,过去也少有讨论。不过我们知道,就明代中国、日本、朝鲜东亚三国内部而言,虽然15世纪后半期室町幕府已恢复与明代的外交关系,但是“应仁之乱”[45]后,日本与明朝的勘合贸易为不同势力集团所争夺,部分导致1523年的“宁波争贡”事件,日本和明朝的外交关系和贸易活动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之间的贸易活动也经常出现争端,到1510年的“三浦之乱”[46],两国的外交往来和贸易活动日益衰落。
至于东亚地区外部,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开启,1510年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西海岸的果阿,之后占领马来半岛西南端的马六甲,在整个东方商业活动中居有利地位,到1543年,一艘葡萄牙商船被风吹至日本南部的种子岛,双方的直接交往和贸易活动渐次展开。1570年,长崎领主大村纯忠实行了港口的对外开放,日本与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考虑到这样的社会背景,《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作为当时东亚社会能提供的最大范围的世界地理知识的地图,在1570年前之所以被多次摹绘,绘制时特别关注到海洋世界,极有可能是日本面对与明朝、朝鲜不断紧张的外交关系和日趋衰落的贸易活动,意欲广泛了解世界,进一步拓展对外关系和海上贸易活动的举措。如果说朝鲜王朝制作《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是出于其对明初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的认同以及对自我所据重要地位的强调,那么西方大航海前后,日本对《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多次摹绘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一时期东亚国际关系出现的部分内在变化。
①[43][44]“天下至广也,内自中邦,外薄四海,不知其几千万里也。约而图之于数尺之幅,其致详难矣。故为图者率皆疏略。惟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颇为详备;而历代帝王国都沿革,则天台僧清浚《混一疆理图》备载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右政丞丹阳李公燮理之暇,参究是图,命检详李荟更加详校,合为一图。其辽水以东,及本国疆域,泽民之图,亦多阙略。今特增广本国地图,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图。井然可观,诚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也。夫观图籍而知地域之遐迩,亦为治之一助也。二公所以拳拳于此图者,其规模局量之大可知矣。近以不才,承乏参赞,以从二公之后,乐观此图之成而深幸之。既偿吾平日讲求方册而欲观之志,又喜吾他日退处环堵之中,而得遂其卧游之志也。故书此于图之下云。是年秋八月日志。”文字据龙谷大学图书馆藏本录出。参见[朝鲜]权近《阳村先生文集》卷二二,跋语类,《历代帝王混一疆理图志》,《韩国历代文集丛刊》第7册,(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96年版,第220页。
②[日]小川琢治:《近世西洋交通の以前支那地圖に就て》,《地學雜誌》258卷160号,1910年。
③[日]宫纪子:《モンゴル帝国が生んだ世界図》,(东京)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279页;汪前进:《〈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绘制与朝鲜太宗迁都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梨花史学研究》第45卷,2012年;[韩]林宗台:《议政府的世界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文化历史地理》第27卷第1号,2015年。
④本表主要参照吴尚学《朝鲜时代世界地图和世界认识》表1-1,并根据相关研究作一定修改制作而成。参见[韩]吴尚学《朝鲜时代世界地图和世界认识》,(坡州)创批2011年版,第102页(表1-1,该表主要依据《岛原市本光寺所藏古文书调查报告书》制成);[日]宫纪子《モンゴル帝国が生んだ世界図》,(东京)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⑤乌斯道:《春草斋集·文集》卷三,集部,第1232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226页。
⑥罗洪先:《念庵文集》卷一○,集部,第1275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206页。
⑦参见[日]高橋正《“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再考》,《龍谷史壇》56、57,(京都)1969年;杨晓春《〈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相关诸图间的关系》,载刘迎胜主编《〈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图〉研究》,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日]高桥正《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泽民系地图的探讨》,朱敬译,载《国际汉学》第七辑,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399页。
⑧根据陈佳荣的调查,《水东日记》有5个较重要的版本系统:一是明弘治间(1488~1505)常熟徐氏刻本,38卷;二是明嘉靖癸丑(1553)叶盛玄孙叶恭焕以家藏本补刻本,40卷;三是明万历间(1573~1619)昆山叶重华刊本,40卷;四是叶重华赐书楼刻、清康熙十九年(1680)叶方蔚重修本,40卷;五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标为两淮盐政采进本),38卷。其中康熙版未收录地图,嘉靖版和万历版地图相同,弘治版版刻略有不同,相比而言,乾隆版地图是简略摹本。宫纪子也论及明弘治间版、清康熙十九年版以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见陈佳荣《现存最详尽、准确的元朝疆里总图——清浚〈广轮疆里图〉略析》,《海交史研究》2009年第2期;陈佳荣《清浚“疆图”今安在?》,《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2期;[日]宫纪子《モンゴル帝国が生んだ世界図》,(东京)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⑨参见陈佳荣《现存最详尽、准确的元朝疆里总图——清浚〈广轮疆里图〉略析》,《海交史研究》2009年第2期;陈佳荣《清浚“疆图”今安在?》,《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2期。
⑩如在西南方面提到“自特摩(道站)入交趾界”,标出占城和(缅国的)江头城,提到由西南“北接西域天方诸国”。又,在东南的福建海岸外,明确标记有:“自泉州风帆,六十日至爪哇,百二十八日至马八儿,二百余日至忽鲁没思。”
[11]宫纪子认为两者当为一图,陈佳荣则以为非也。参见陈佳荣:《现存最详尽、准确的元朝疆里总图——清浚〈广轮疆里图〉略析》,《海交史研究》2009年第2期;《清浚“疆图”今安在?》,《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2期。
[12]福建行省于至元十五年(1278)由福建道宣慰司改名而来,后经至元二十八年(1291)废省设司和二十九年(1292)废司立省,最终在大德三年(1299)确定为福建道宣慰司都元帅府,隶属江浙行省。江东道即江东道宣慰司,设立于至元十三年(1276),1299年废罢。淮西道即淮西道宣慰司,设立于1275年,1299年废罢。参见李治安、薛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元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汪前进《〈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绘制与李朝太宗登基和迁都事件》,《梨花史学研究》第45卷,2012年。
[13]如洞庭湖以南的天临路、以北的中兴路是1329年分别由潭州路和江陵路改名而来;而位于大都北部的奉圣州和宣德州1338年8月已分别改为保安州和顺宁府,地图中依然是旧名。参见[日]宫纪子《モンゴル帝国が生んだ世界図》,第7~9页。
[14]如1312年隆兴路改为兴和路、1316年元仁宗诞生地缙山改为龙庆州、1319年河南怀孟路改为怀庆路等在地图中都没有反映出来;而1322年陕西开城路降为开城州、1324南宁路改名为邕州路则均有反映。上揭书。
[15]参见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251页。
[16]刘迎胜:《〈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的五国城等地》,载刘迎胜等主编《〈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图〉研究》,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1~75页。
[17]此处汉文地名根据满文发音转写“nu a gen”“u je gi li mi”而来。兀者乞例迷为女直军民府,又被称为“兀者野人乞例迷”,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始设,与三万卫同治斡朵里,在今浑春地区。参见李治亭等《明代辽东都司及其卫的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6期。感谢中央民族大学王桂东博士在满文认读上的帮助。
[18]《成宗实录》卷二六一,“成宗二十三年一月癸未”条。“达善曰:‘崇信佛老,为求福利也。而崇佛莫如梁武帝,卒饿死台城;崇道无如宋徽宗,而终死五国城。其崇信佛老之无益,昭然可观”,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第8页。
[19]《燕山君日记》卷二四,“燕山君三年六月甲午”条,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20]684年唐于庭州设置。
[21]647~663年唐为管理铁勒诸族而设立的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的前身。
[22]姚大力:《“混一疆理图”中的南亚和东南亚》,载刘迎胜等主编《〈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图〉研究》,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23]需要说明的是,本光寺藏本所绘制的黄河河源相同,但是本妙寺藏本和天理大学藏本则与之不同,反映出了当时的新认识。参见[日]宫纪子《モンゴル帝国が生んだ世界図》,第31~38页。
[24]黄盛璋:《再论黄河河源问题》,《地理学报》第22卷第1期(1956年3月),第111~119页。
[25]姚勉:《雪坡集》卷三八《混一内外疆域图序》,集部,第1184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262页。
[26]“仆尝爱坡翁作《指掌图》,自分野画州。至我朝《元丰九域》,靡不载古今疆域之广狭,南北形势之分合。皆具一览四海,一日万古,盖天下奇书也。虽然此图建炎以前,可也。中更丙午、丁未之厄,龙渡江而南之,我艺祖皇帝与赵韩王雪炉之。所经营如高祖酂侯之规者,已非复前日旧。而我高宗皇帝与魏沂诸公克意恢复,如光武高密之为者有指疆土,亦政有望于后之人也。士有志于天下国家,岂容诿曰度外事。仆尝过程君澥于西山,酒间出书一编,视其目,则曰《混一内外疆域图》。姚勉:《雪坡集》卷三八《混一内外疆域图序》,集部,第1184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1~262页。
[27]《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纪三》,“延祐六年春正月己卯”条,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88页。
[28]《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92页。
[29]《元史》卷七八《舆服志一·仪卫附》,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929页。
[30]参见汪前进、胡启松、刘若芳《绢本彩绘大明混一图研究》,载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 明代》,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5页;刘若芳、汪前进:《〈大明混一图〉绘制时间再探讨》,《明史研究》2007年第10辑,第329~355页。
[31]参见[日]高桥正《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泽民系地图的探讨》,朱敬译,载《国际汉学》第七辑,第386~399页。
[32]参见[日]宫纪子《モンゴル帝国が生んだ世界図》,(东京)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07年版,第65~68页。
[33]参见姚大力《“混一图”与元代域外地理知识》,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458~465页。
[34]汪前进:《〈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绘制与李朝太宗登基和迁都事件》,《梨花史学研究》第45卷,2012年,第25~29页。
[35]郑麟趾:《高丽史》卷一一四,列传,第二七《罗兴儒》,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第27页。
[36]参见[韩]朴元熇《明初朝鲜关系史研究》,(首尔)一潮阁2002年版,第5~61页。
[37]《定宗实录》卷一,“定宗元年六月丙寅”条,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第17页。
[38]《太宗实录》卷一,“太宗元年二月乙未”条,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第13页。
[39][40]《太宗实录》卷一,“太宗元年三月乙丑”条,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第16页。
[41]《太宗实录》卷一,“太宗元年六月己巳”条,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第32页。
[42]《太宗实录》卷三,“太宗二年五月戊戌”条,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第27页。
[45]1467~1477年室町幕府管领细川胜元和守护大名山名持丰等为将军继嗣问题发生争斗,结果细川得胜,日本自此进入战国时代。
[46]三浦指朝鲜半岛熊川的乃而浦(济浦)、东莱的富山浦(釜山浦)和蔚山的盐浦。15世纪上半叶,朝鲜开放此三浦为对马岛和日本其他各地倭人来往贸易之地。到15世纪末,随着此三地聚居倭人数量的增加和私贸易的盛行,倭人与当地朝鲜人时常发生冲突,朝鲜开始禁止倭人的私贸易行为,从而引发三浦倭人不满,他们于1510年得到对马岛岛主的支持发动叛乱,朝鲜史称“三浦倭乱”。因这一年为庚午年,又有“庚午倭乱”之称。“三浦倭乱”后为朝鲜军队平定,之后,朝鲜关闭了这三个贸易场所,两国一度断交。
本文刊发于《江海学刊》2019年第2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