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病害防控技术(陈昌福科学选择)

专注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水产病害防控技术(陈昌福科学选择)(1)

作者 | 陈昌福 华中农业大学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

最近,接到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水产养殖业朋友们的电话和微信,大多是询问我关于如何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saprolegniasis)的问题,而且其中有不少人告诉我,已经使用了许多种号称能治疗水霉病的药物,均没获得理想的药物治疗效果,而且大多数药物治疗结果是,导致了药物使用的越多鱼体死亡数量也越多的现象。

1.水霉菌的分类地位与流行特点

在这篇短文中,在简要地介绍“水霉病”致病菌的分类地位、水霉菌的生物学特点的基础上,谈一谈水霉菌的致病机制,并初步讨论药物治疗水霉病的困难所在。旨在统一回复部分水产养殖业者的问题,以及期望能帮助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比较清楚地了解水霉病的科学防控措施。

被广大水产养殖业者称为“水霉病”的致病菌属于真菌(fungus),而且并不只是某一种病原真菌能导致所谓的水霉病。在分类学上能引起外观“水霉病”的病原真菌,常见的种类是隶属于藻状菌纲(Phycomycetes)中的水霉目(Saprolegnial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和芽枝菌目(Blaslocladiales)的一些种类。其中属于水霉科(Saprolegniaceae)中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和丝囊霉属(Aphanomyces)的真菌最为常见。

在我国,水霉病的流行范围很广,几乎在全国各地的水产养殖场均有发生与流行。水霉菌对于寄生的养殖鱼类的种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也就是说所有的养殖鱼类,只要是在体表出现受伤的情形下,均有可能感染水霉菌而发生水霉病。

水霉菌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在8~3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不过,在10~15℃时是最适宜水霉菌的生长与繁殖温度,当水温上升到25℃以上时,水霉菌的繁殖力会趋于减弱,其感染能力也会随之趋于下降。因此,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每年的2~6月和10~12月,是养殖温水性鱼类的水霉病多发的季节,而属于冷水鱼类的鲑鳟鱼类,几乎是全年都可以感染发生水霉病的。

2.水霉菌的致病机理与寄生形态

能寄生在养殖鱼类身体上的水霉菌大多是腐生性(laprophytic)的,是属于继发性(secondary)疾病。也就是说,只有在养殖鱼类体表受伤(图1)或者受精卵(图2)死亡之后,被水霉菌的动孢子(zoospore)寄生在受伤部位后而发展成为水霉病。关于水霉菌为什么不能在无创伤的鱼体和活着的受精鱼卵上寄生的问题,我国鱼病学奠基人倪达书(1907~1992)先生曾经指出,这是因为活细胞能分泌一种抗霉菌物质(anti-moldin sabstance),抑制了水霉菌动孢子寄生和萌发的缘故,并且推测这种抗霉菌物质与鱼体体表存在能分泌黏液的细胞有关。

水产病害防控技术(陈昌福科学选择)(2)

水产病害防控技术(陈昌福科学选择)(3)

■ 图1 受伤的淡水养殖鱼类感染水霉菌后的症状

水产病害防控技术(陈昌福科学选择)(4)

■ 图2 鱼类死亡受精卵感染水霉菌后的症状

水产养殖业者都知道,能导致养殖鱼类受伤的因素是很多的。如在鱼种分池、捕捞、运输操作过程中,如果技术不娴熟、操作不仔细,就很容易导致养殖鱼类受伤;此外,如果在单位面积内饲养鱼类的数量太多,因为放养密度大而造成鱼群拥挤,越冬池塘池水太浅而造成越冬鱼体冻伤,或者由于寄生虫的寄生以及致病菌引起的溃疡病等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均可以造成鱼体体表组织受伤。由于水霉菌动孢子在养殖水体中是常在的,一旦鱼体体表出现的创伤,这些游动孢子就会伺机附着在养殖鱼体的受伤部位,并且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还可以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酶分解周围组织,进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最终可能使鱼体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形成严重的溃疡状病灶。

水霉菌的菌丝可以分为外菌丝(hyphae)和内菌丝(mycelia)两种。外菌丝分枝比较少而且粗壮,生长在寄生的鱼体体表,成为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体,因此,水霉病又被水产养殖业者俗称为“白毛病”。内菌丝比较纤细,柔软而且分枝众多,在受感染的鱼体内蔓延生长,类似与高等植物的树根状一样,籍以从鱼体内吸收供水霉菌体生长的营养。

3.药物治疗水霉病的困难与误区

目前,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采用药物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困难究竟是什么?作者认为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困难:

3.1缺少对水霉病有效的治疗药物

自从孔雀石绿被我国农业农村部禁止将其作为渔药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后,虽然不少人为寻找孔雀石绿的替代品而做过一些努力,但是,似乎至今还没有发现对水霉病具有理想治疗效果的药物。在当前的渔药市场上,虽然存在不少号称能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药物,客观地讲这些药物治疗水霉病的效果都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因此,广大水产养殖业者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没有能有效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药物。

3.2难以确认患病鱼体原发性致病病因

本文在前面已经介绍,水产养殖业者肉眼能看见其症状的水霉病,是养殖鱼类的一种常见继发性疾病。因此,准确查明患病鱼体在感染水霉病之前,究竟是什么原发性原因导致其鱼体体表出现损伤的,对于采用正确的措施控制这种鱼病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是因为某种致病菌感染导致鱼体体表出现溃疡病灶后,才继发性感染水霉菌的话,正确的治疗方法就应该是在确定致病菌,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致病菌敏感的药物拌饵料内服,达到所谓“釜底抽薪”效果,才是正确的控制水霉病的方法。

水产养殖业者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误区是什么?在这里首先向各位水产养殖业者介绍我曾经完成过的一个药物防控水霉病试验的试验方案和结果吧。

为了验证给药时间对药物防控水霉病的影响,而设计了如下的试验方案:

首先,从养殖池塘中找到了几尾已经严重感染有水霉病的患病鱼体,用解剖刀刮下水霉菌丝,再用养殖池水将水霉菌丝做适当稀释后,将其分别投放在几个盛有养殖池水的水族箱中,备做对试验鱼感染水霉病的饲养用水。

其次,将健康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人为致伤后,放养在盛有含水霉菌丝的饲养池水的族箱中,连续饲养观察试验鱼体体表水霉菌寄生和发展的状况。

其三,在投放人为致伤试验鱼之前的1.0小时,向盛有含水霉菌丝的养殖池水的族箱中,投放某些药物以杀灭水体中的水霉菌丝,作为第一试验组;在投入人为致伤试验鱼的同时,投入某些药物以杀灭水体中的水霉菌丝,作为第二试验组;在投入人为致伤试验鱼之后的2.0小时,再投入某些药物以杀灭水体中的水霉菌丝,作为第三试验组;在盛有没有用药的养殖池水的水族箱中,放养同样数量的人为致伤试验鱼,作为本试验的对照组。

简而言之,向盛装含有水霉菌丝池水的水族箱中放入人为致伤的鱼,并将其分为4个组,分别放鱼前1.0小时,0小时和放鱼后2.0小时投入药物杀灭水体中的水霉菌丝,作为3个试验组,另设一个不放任何药物的1个对照组。

对试验鱼经过几天的饲养试验后,就获得了明确的试验结果:第一试验组的试验鱼虽然也出现个别试验鱼体上长出了水霉菌丝,但是,发病率在3个试验组中是最低的;第二试验组的鱼体也出现了水霉病感染,而且较第一试验组严重,且较第三试验组轻;第三试验组的鱼体均发生了水霉病,并且与始终没有用药的对照组,几乎没有明显差别。

上述试验的程序很简单,对试验条件的要求也不高,几乎是普通的水产养殖业者均可以完成的试验。于是,我们从这个试验中,不难明白人们过去治疗水霉病的如下误区。

3.3药物防控水霉病的时机选择有误

我们由上述试验结果已经证实,有不少的药物是能消灭养殖池水中尚未寄生到受伤鱼体之前的动孢子的,但是,一旦水体中的动孢子寄生到受伤的鱼体上,萌发成菌丝侵入到鱼体内以后,大多数药物就对控制水霉病无能为力了。因此,对于水霉病的有效防控是重在预防。水产养殖业者在将经过运输的鱼种等放养到池塘之前,对养殖池水采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消毒等处理,以消灭存在于养殖池水中的水霉菌动孢子等,对于防止水霉病的发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4对患水霉病的鱼类用药是雪上加霜

当养殖鱼类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越冬时期,无论是其身体的消耗还是对致病生物的抵抗力,均已经降低到了极点,对因为环境因子变化导致应激性刺激的忍受力也降到了最低点。此时,人们如果再使用大量原本就无效的药物治疗鱼体水霉病的话,对于身体虚弱的鱼体就无异于雪上加霜,随着用药量增加而死亡数量随着上升,就应该是必然的结果了。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流行的养殖鱼类水霉病的防控措施,水产养殖业者要加强以调水为主要内容的池塘管理,尽早地投喂优质饲料以恢复和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分析导致鱼体体表出现溃疡的真正原因,科学选择、精准投喂药物控制原发性疾病,避免盲目地泼洒所谓的“水霉灵”之类的治疗水霉病的药物,才是正确的防控鱼体水霉病的途径。

(本文标题有修改)

另请参阅:

鱼类低温受伤综合症:分析因受伤发生严重死鱼的成因和防控措施

水产病害防控技术(陈昌福科学选择)(5)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渔人刘文俊。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或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养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