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产业(数说音乐剧市场)

近日,号称王菲综艺首秀的音乐综艺《幻乐之城》引发关注。“唱 演”的模式不禁让人联想,国内综艺是否又在向新的垂直领域进发?

这一领域即是音乐剧。

关于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史,历来说法不一。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余在《解放日报》朝花周刊写到,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85年沈阳市话剧团取材并改编于我国台湾同名电影《搭错车》的“大型歌舞音乐故事剧”。该剧四年间巡演于全国,创造了1640场的惊人纪录。热潮过后,中国原创音乐剧出现了长达近10年的沉寂期,直到1999-2001年间,才有了一波井喷。

而就在国产音乐剧幼芽萌动的当口,国外音乐剧开始频频抢滩中国市场。2002年,上海大剧院第一次引入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轰动之下,音乐剧,作为一种产业,才真正迎来启蒙,并开始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产业现状:蛋糕尚小,城市差异大

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的《2016年商业演出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音乐剧票房收入是1.74亿,在全部商业演出总票房(约120亿,包含音乐会、话剧、舞蹈、儿童剧、音乐剧、歌剧、曲艺等)中占比不到2%。而同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总计457亿元。音乐剧,还远未成为中国人共同的休闲方式。

此外,从历年情况看,虽然总体演出场次在上升,但无论是票房还是观众人数都呈现较为波动的态势。

音乐剧产业(数说音乐剧市场)(1)

城市间的差异也很明显。根据2017年音乐剧演出的公开信息,澎湃新闻整理了北、上、广、深去年的“演出日历”:

音乐剧产业(数说音乐剧市场)(2)

每一个方格代表一天,颜色越深意味着演出剧目越多。可以发现,上海、北京优势显著,几乎一年到头都有音乐剧演出,而尤以上海最多。广州、深圳的观众则只在特定的几周有音乐剧可看——尽管这些音乐剧往往是大IP剧的巡演,但广深本地的原创剧目就远远少于上海、北京。

音乐剧演出在地域上高度集中。一线城市如此,二三线城市就更难“雨露均沾”了。

天下三分:原版、中文版与原创的割据

目前,国内的音乐剧主要分三种:原版引进的音乐剧、国外音乐剧的中文版、国内的原创音乐剧。

原版引进的音乐剧,仍占据我国音乐剧票房的大头。观众愿意追着“大IP”走,个别剧目的引进和演出,甚至就能决定当年市场的繁荣与否。

音乐剧产业(数说音乐剧市场)(3)

图中可见,2015年是原版音乐剧的大年。根据道略音乐统计,2015年内地音乐剧总票房首次突破2亿。最大功臣是原版音乐剧《歌剧魅影》。据三声报道,当年,在北京和广州巡演的《剧院魅影》就占到当年音乐剧总票房的近50%。

当然,原版音乐剧的高收益,也是其高风险的结果。国外的音乐剧品质好、知名度高,但引入成本也高。《北京日报》援引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剧目从国外引进的版权费极高,再加上演员的国际旅费及其他费用,折合到每场演出中,平均花费八九十万元,即便该场票房卖爆也只是100万元,只能赚个平手,根本谈不上盈利。因此,并非所有原版引进剧都能稳赚不赔。2014年引进的《芝加哥》甚至出现了版权纠纷,损失巨大,当年的音乐剧总票房也出现跳水。

因此,获取国外音乐剧版权,并制作中文版,成为另一种选择。亚洲联创在2011年运作的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是第一次成功尝试。其后,不少公司试水引入国外版权,进行本土制作,中文版音乐剧一步步打开市场。

音乐剧产业(数说音乐剧市场)(4)

2016年,中文版音乐剧迎来了一次爆发,仅仅6部剧目,就撬动了0.68亿元的票房。单剧盈利水平在三种类型中排名第一,并出现了不少热门剧目。

中国本土的原创音乐剧也在发展。其中不乏取材于中国本土文学、历史演义、民族文化的剧本,十分具有辨识度。而从主体来看,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剧制作公司,一些话剧团、剧场也在尝试自制音乐剧。东莞市还将音乐剧提升到了政府高度,目前已建设3个国字号音乐剧基地,推出14部莞产音乐剧,致力于打造“音乐剧之都”。

原创音乐剧变得火热之时,创作质量开始受到关注。从上图数据看,虽然原创剧目的数量在增加,票房却在逐年压缩,难与原版、中文版音乐剧竞争。质量的参差不齐,让人很难说是百花齐放还是群魔乱舞。

资深音乐剧人李盾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中国音乐剧将面临“一个大的井喷式的时代”。然而原创和引进版要如何在市场上平衡,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