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成语选择题答题技巧(中考高考成语题解题技法)
一、探源溯流,切忌望文生义成语大多出自神话、寓言、典故以及文献,源远流长,蕴藉深厚,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又不断引申出新的意思,甚或发生转义,因此,它们常常是“意”在“字”外,这里的“字”说的是成语的字面义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成语的字面意义,就对成语轻率地作出解释,选出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就应该探源溯流,寻根究底,准确把握和理解成语的本义及其演化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单凭字面感觉,臆断成语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考语文成语选择题答题技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考语文成语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探源溯流,切忌望文生义。成语大多出自神话、寓言、典故以及文献,源远流长,蕴藉深厚,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又不断引申出新的意思,甚或发生转义,因此,它们常常是“意”在“字”外,这里的“字”说的是成语的字面义。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成语的字面意义,就对成语轻率地作出解释,选出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就应该探源溯流,寻根究底,准确把握和理解成语的本义及其演化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单凭字面感觉,臆断成语的意义。
例1.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例2.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2014年高考浙江卷)
以上例句,例1的“风声鹤唳”出自《晋书》,指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作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在例句中,显然没有考虑到成语的本意以及后来的引申义,错误地理解成“春风吹拂的声音”“仙鹤美妙的叫声”了。例2的“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很明显,例句中只注意到成语“大”“化”的字面意义,没有追溯成语的源起和流变,因而错误地理解为“放大解决”的意思了。
二、考察语境,切忌事理不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不离句”是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一条重要原则,成语的运用也当如此。我们要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就必须通读语段,即选项句子,从整体上把握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检查成语的意义是否与文句的其他部分矛盾或前后脱节、事理不通,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例3.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2014年高考山东卷)
例4.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2014年高考山东卷)
例3的“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阵营进行进攻。而在例句中叙述的是蓝军在关键时刻向对方发动了一次有效攻击,夺回了主动权。很明显,成语的运用不符合例句的语境。例4的“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是上级对下级而言的。而这句话是描述座谈会上代表们积极发言、献计献策,而不是描述组织会议的“上级”广纳民意的行为,所以,成语运用也与语境不合。
三、认清对象,切忌张冠李戴。成语的形成大多是有原典的,常常伴随着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意义相对固定,甚至有好些成语的叙述或描写对象也是特定、唯一的,不可以通用或乱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成语或辨析答题时,要慎重辨析句子里使用的成语,看看是否与这个句子所描述的对象相匹配,切忌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
例5.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2014年高考辽宁卷)
例6.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2014年高考浙江卷)
例5的“倚马可待”指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请注意这个成语适用的对象是“文思”“文章”,而例句叙述的是书法家写字写得快,这显然是不妥当的。例6的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这个成语形容的对象是 “戏曲表演”,而例句用来描述“写字楼市场”的销售状态,描述对象显然也不适合。这个句子中,应当使用形容人的性格或商品销售情况的“不温不火”。
四、辨明色彩,切忌褒贬失当。词语在表达其基本意义的同时,往往带有人们的主观评价。表达喜爱或憎恶的感受、肯定或否定态度、赞许或贬斥的感情,成语更是如此。它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已附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不能辨明成语的褒贬色彩,就有可能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致使整个句子表意不清,甚至滑稽可笑。
例7.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例8.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例7的“处心积虑”指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含有贬义色彩;而例句用来描述“我们”(言说者自身)在营销策略上费尽心思,感情色彩显然不对,句中应该用“殚精竭虑”才正确。例8的“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强词夺理,是个贬义词;例句却用以形容“他”(某一位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深受学生欢迎的样子,犯了褒贬失当的错误。
五、区分尊卑,切忌敬谦错位。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特别讲求恭敬礼让,以至待人接物都有一套特定的规则,一般不能逾越。这样的文化传统反映到语言运用上,就使得很多成语的使用具有特定的场合、特定的对象,有的还需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因此,使用成语必须注意到语言场合,要有礼有节,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
例9.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只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已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例10.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11年高考全国卷)
例9的“敝帚自珍”指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其中“敝帚”是谦辞,特指己物以示恭谦。在例句里,“吉他”是“最要好的朋友”寄存的,不是自己的,称其为“敝帚”,在对象指称上显然是不妥当的。例句10中的 “蓬荜生辉”也是谦辞,“蓬荜”原为“蓬门荜户”,用以形容自己家的简陋;例句中却用来形容别人家的新居,谦敬错位,就有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显然不妥。
六、衡量程度,切忌轻重失度。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过与不及都是不恰当的。成语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度,这个“度”就是其所处的具体语境,成语表意的程度要符合具体的语境。所以,我们使用它也要注意衡量其轻重、大小,要有分寸,合体式,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轻重失度,言辞失当。
例11.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活动无可厚非。(2014年高考江西卷)
“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要注意,这个成语含有“承认有错误,应指责”的意思,而句子的语境是中国海监船进入自己的海域活动,天经地义,根本没错的,指责什么?这里的成语用得轻了,态度有点软弱,该用“无可非议”或“无可指摘”才显得斩截些。
七、察看位置,切忌功能不备。成语自有其各不相同的内在结构方式,组合成固定的语汇后也往往具有固定的词性;而词性不同,就影响到成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再加上约定俗成的一些特殊用法,成语的运用在功能上也就更为复杂。比如,同样是动词性成语,有的只能做谓语,有的却只能做修饰语;有的能带宾语,有的则不能带宾语等等。因此我们造句或答题时还应该注意分析成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分析前后的搭配关系,担当怎样的语法成分,起什么样的作用,看看语境与成语本身所具有的语法功能能否匹配。
例12.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2013年高考安徽卷)
例13.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赞叹不已。(2010年高考全国卷)
例12的 “毋庸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在语法功能上常作谓语、定语,一般不能作状语,所以,例句中成语的运用错误。例13的 “左右逢源”比喻事情无论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不能用来做例句中“说”的补语。
八、辨析语义,切忌重复累赘。我们在使用和辨析成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成语的意义胸中有数,还要仔细察看、认真梳理试题给出的语句 (选项),分析整个句子的意思,想一想所用成语的 “字”义“语”义是否与句子中的其他词、短语甚至整句的意义重复,避免用词赘余,表意啰嗦不清。
例14.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人员责无旁贷的天职。(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甲卷)
例15.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高考浙江卷)
例14的 “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无法向旁人推卸。这个成语在句子里作“天职”的定语。我们知道“责”就是责任、职责的意思,与后面的中心语“天职”的“职”语义重复;这里可将“责无旁贷的天职”改为“无可推卸的职责”。例15的“釜底抽薪”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句中“从根本上”几个字语义重复,可将 “从根本上”删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