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未来交通规划图(十堰地名故事)
十堰地方文化学者李征康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赛武当出了一个妖龙,每天乘着乌云狂风到老百姓家里来吃牛、吃羊、吃猪甚至吃人。
为了降服妖龙,当地百姓到武当山去请高道相助。道人介绍了一位来自湖南的术士,请他代为降妖,而此人降妖的武器竟然就是几根茅草。
道人将茅草尖向天上一撒,七个茅草尖就变成了七口宝剑,把妖龙打死。
在这个传说中,妖龙最终死在了丹江口市和十堰城区交界的地方,这个地方如今叫做伏龙口,而妖龙曾经出没的赛武当也被称为伏龙山,如今的茅箭区得名也由此而来。
茅箭区紫薇岛
另一种说法是,茅箭的这个地名起源于一个叫茅箭塘村的村落。
十堰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李德甫说,村里有个山梁子的形状像一把箭,直插河中,河水清澈见底,四周长满了茅草,这个土梁子就叫茅箭。
据清代编修的《郧阳志》记载:“郧县塘汛二十有九……城南七十里茅箭陆塘。”嘉庆七年,郧阳府为加强地方协防,设茅箭塘。
李德甫说,因为要建塘这样一个官方机构,机构住所建了一个四合院,叫茅箭塘。
后来这个塘撤掉了,房子保留了下来,建立了一个高等小学堂,叫茅箭高等小学堂,后人就渐渐忘掉了那个土字旁的“塘”而把它改成了课堂的“堂”,即茅箭堂。
俯瞰茅箭区
史书记载,古时茅箭塘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庭院”之称,其区域内房屋整齐划一、阡陌交错,人们均以务农为主。
随着岁月流转,这里和它曾经有过的建筑早已湮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茅箭如今已然成为我市重要的工业基地,随着辖区里一个个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批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入驻,其区域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里也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未来。
“郧阳”自何而来郧阳这一地名,在报刊、书籍等作品对古老郧阳地名诠释引用中,出现了众说不一的现象,但是在民间呼声最高的关于郧阳的来历,却是跟一块石头有关。
据说很久以前,从天上落下来一颗陨石,落到郧阳,陨石陨落毕竟是不幸的,为了避免幸福的陨落,于是人们将“陨”字的“阝”(包耳旁)由左边移到右边,这就成了今天的郧阳。
如今这块陨石安放在郧阳文化广场上,这块陨石看上去并不大,但重量却达8.53吨。
这一块矗立的铁褐色的石头,亦真亦幻地讲述了郧阳久远的历史。
郧阳汉江二桥
郧阳汉江二桥郧阳文化学者邢方贵介绍,郧字来自于周武王时期分封的古郧国,也就是现在的江汉平原云梦、安陆、天门这三个地方,而郧阳这里叫古麇国,都是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时候的诸侯国。
后来郧国被楚国灭了,不再采用分封制,而设郡县制。楚国每灭一个诸侯国,就把这个国名保留下来,换成县,郧国就叫郧县,亡国的郧国人沿着汉水朝上流亡,把这个地名也带上来了。
郧县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明代中期,明成化年间,朝政高度腐败,皇帝、太监、大臣、地方官僚乡绅甚至军官都疯狂地鲸吞良田好地。
汉水河岸
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背井离乡,流亡逃生。
郧县这一方水土,在这一时期接纳了天下万方流民,这也使得郧县成为明代中后期腐败政治下千百万流民赖以生存繁衍的乐土。
然而,大批流民聚集郧县,自然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引起了明代统治者的极大震惊。
于是朝廷派右副都御史原杰前往抚治流民,在郧阳城设郧阳府。
邢方贵说,中国地名的惯例是山之南水之北为阳,郧县城地处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郧阳这个名称便由此而来。
如今遥望郧阳,高楼林立
郧阳经设府与抚治,选拔良能治理后,数十万流民得以安身立命。这对于闭塞千年,动荡多难的郧阳山区的开发是具有极大意义的。
昔为榛莽荒野的大片土地被开辟为良田沃土。
从1476年开始,郧阳府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下来,1969年因兴建丹江口水库将老郧阳城淹没于汉水之下,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又恢复了郧县这一名称。
20年后的2014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郧阳这一地名已然成为这片热土“活的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留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