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常用的心理学效应(盘点几个有趣残酷)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理论,说两个人相心相悦只不过是身体激素控制的结果。想想就害怕,所谓浪漫的爱情故事在生物学上只是激素的作用。为什么觉得害怕呢,其实是因为从生物学角度去看爱情这个问题了。如果硬要解释和研究爱情,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更让人“心安理得”一点。爱情也是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在心理学角度,解释可以很圆满。今天我们不解释爱情,只是谈谈心理学上的一些“心理效应”。
学过教师方面专业的人都知道一点“心理学”,毕业多年,现在我都还记得“习得性无助”这个知识点。官方上说“心理学是研究(人或者动物)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按照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心理学就是从一个人的表象看这个人内心的想法,或者反过来,根据这个人的想法预测这个人接下来或者过去的行为的一门“玄学”。——从某个角度来说,心理学其实就是玄学或者是一门哲学。
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看人”、“识人”,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准确地说心理学还是有很多科学依据的,至少他也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发展。心理学发展历史很长,枝系庞大,内容丰富趣味,其中不乏一些富含哲理和有趣的心理学现象。查阅了资料才知道心理学效应很多,至少可以随便地总结归纳50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墨菲定律”、“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还有文章开头说的“习得性无助”——《教学心理学》里面的知识点,他们都是心理学效应的范畴。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我知道的一些心理学效应。
关于“木桶效应”,它很出名,因为你读完它这浅显易懂而又充满哲学意味的理论后就不由自主地相信了。它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一只边缘残缺的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但是某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详情见上图,这图片钻牛角尖式地“推翻”了鼎鼎大名的“木桶效应”。其实图片上这种情况是已经做了假设的,就像数学里的“极限”思想一样,整个木桶最长的木板无限长。暂且不论长的木板到底多长,如果不是木板够宽,哪能装多少水呢?或者是在不夸张、不极限的情况下,放斜着的木桶确定就一定比正放着的木桶装水多?这个调皮式的“推翻”我们暂且不论,回到木桶效应的本意上来,我估计你还是很相信他。如果不相信,那就跑到哲学的范畴去了。
一、野马效应(野马结局)
有一种吸血蝙蝠以吸取野马的血液为食,但所吸取的血液却很少,远远不会致死野马,可野马最后却死了。究其原因,每当有蝙蝠在野马身上吸血时,野马格外狂怒,暴躁,从而做出一系列剧烈的跑动,试图甩开蝙蝠。然而野马筋疲力竭,蝙蝠还是牢牢地吸附在野马体表,始终拿这个不致死的“小东西”没办法。周而复始,野马不停地愤怒,不停地奔跑,最后力竭而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野马效应。
感悟: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和不顺心的事,其实就是“小东西”,我们要认清困难,不能因为芝麻小事就狂躁不安,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最后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甚至影响人生发展。认清事实,积极豁达,做一匹快乐的野马。
二、摩西奶奶效应
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原本是美国纽约农场主的家庭主妇,27岁至75岁一直如此,直到75岁开始作画,80岁便在纽约开画展,引起艺术届的轰动,成为了一位出名的艺术画家。
感悟:人生不设限,一切皆有可能。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只要你想做敢做,那就是现在。此时可能就是最恰当的时候,发挥自己的潜能,让自己都感动。
三、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指约仅有20%的变因操纵着80%的局面。此概念起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于他的文章《政治经济学》中说明了该现象,例如:意大利约有80%的土地由20%的人口所有、80%的豌豆产量来自20%的植株等等。该原则在现今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比如世界上20%的人控制着80%的财富,80%的人只手握20%的财富,比如企业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等等,其中还衍生出了“用80%的时间做20%的重要的事,产生80%的效益”的二八定律的杠杆原理。换句话说,二八定律内容很广。
感悟:
1、不要把重要的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应把重要的时间用在重要的事情上——在你没有找到终极目标(你自己)之前。
2、我们要尽全力做那20%的人,这20%的人主动、目光长远、把握机会、重视经验和成长、珍惜时间、主次分明、态度坚毅、爱思考会行动……从而去掌控80%的资源。不做那80%的人,他们可能就是惶惶度日者,可能是被收割者,可能是被动的人。
四、心流状态
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换句话说: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某人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状态是一种积极乐观正能量的状态,比如爱玩游戏的你沉浸在游戏世界的时候你不容易感到累和饿,觉得时间都过得很快;相反,你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一是你不容易沉浸其中,二是沉浸时间会很短或者很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
感悟:我们强调“心流状态”是积极正能量的,其实我们很容易沉浸(迷失)在现在这个物质和精神世界丰富的社会里。比如现在刷短视频已经是上到80下到会走路的人乐此不疲的事,他们愉快刷视频的时候是沉浸的,然后学习到的东西却不以为多有用。所以我们要创建自己的心流状态,多专注你的职业和你喜欢且长远有益的事情,提升自己的效率,获得幸福感。
五、瓜子效应
瓜子效应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对于喜欢吃瓜子的人,自己都可以总结出来。其说的是嗑瓜子时,一旦吃了第一颗就会想吃第二颗,吃了第二颗就会有第三颗、第四颗……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即使你受到手机和电视的影响,最后常常会吃完那一大包瓜子。甚至有的人不管已经上火的嘴巴都会一直吃直到吃完为止。
感悟:
1、嗑瓜子这种行为非常简单。越是简单,我们就越容易开始这种行为;因为简单,我们也越容易掌握技巧,有些人还会不断改进嗑瓜子的方法;在这个过程我们增强了自信,在潜意识里,我们非常享受嗑瓜子的过程。每嗑完一颗瓜子,我们就会马上得到一颗瓜子仁。对嗑瓜子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即时回报。就是这种即时回报会“微妙”地激励着我们不停地嗑下去。
2、学会分解目标,目标越细,事情越容易做成。
3、强化反馈,及时给予正向的刺激和引导,结果会更好,就比如学生背书,背了一段,马上奖励自己一颗“瓜子”,再接着背。
4、坚持不懈,不要觉得“瓜子”多而且小,只要坚持,最终都会吃完。
六、光环效应(和“晕轮效应”很像,某些地方直接说他们是同一个理论)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者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你会觉得这个人的其他品质和行为都是高大上的,给予的评价和信任都会很好。
感悟:道理很简单,我们一定要注意展现自己好的一面,适时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不管是外貌还是内在,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会给你无限的加分,做事如鱼得水。
七、鸵鸟效应(掩耳盗铃)
鸵鸟效应也叫做鸵鸟心态。其实鸵鸟在鸟届也是T0级别的存在,很强大,但在自然界中还是会遇到危险,此时它就会把头埋进沙坑里,蒙蔽自己的视线,自己骗自己很安全,其实这个时候更容易丢了性命。
感悟:这个心理效应在中国的哲理故事中大家耳熟能详——掩耳盗铃。哲理性的东西我们不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这个鸵鸟,其心态其实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是愚昧无知、推卸责任、自欺欺人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摈弃鸵鸟心态,堂堂正正,直面困难,做一个勇士。
八、鳄鱼效应
鳄鱼的“死亡翻滚”大家有所耳闻吧,鳄鱼确实很凶残。鳄鱼效应指的就是当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你试图用手拨开它就会咬住你的手和脚,时间拖得越久,最终被咬住的部位越多,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最要紧的就是牺牲自己的一只脚,才能及时留住命,这一点常常被运用到经济学上,被用作及时止损的含义。
感悟:及时止损。其实不仅仅是经济上用得到,生活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一些感情上面,没有及时止损,不说得不到什么,更恐怖的是你会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严重,拖垮你的人生也是“鳄鱼”能干出来的事。
九、登门槛效应
一般情况下,人们更愿意接受较小的、容易完成的要求和任务,在实现和完成小要求后才慢慢地去接受较大的要求。
感悟: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假如你是求人办事的,先从小的来求,大的难的事可以慢一点去求;如果你是被人求的那个,你就要小心,别人给你的一点小恩小惠是在下一盘大棋,如果做不到,就得早点退出或者不要随便接受前面的“小要求”。
再者,我们经常将任务由易到难,正是如此的写照。比如考试时候老师说的“由简到难,不慢不急”。
十、三明治效应
三明治有三层,如果你把于人不好的东西放在两个好事之间,那你要说的这个不好的事情会更好被别人接受。比如你批评你的下属,先肯定他A做得好,但是B做的不好要批评,最后再说一个他做得好的C事情,这样你和你和下属都皆大欢喜。
感悟:这其实是一个“情商”的范畴,批评这类不好的事情不容易接受,会伤及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如果你把不好的事情放在两个好事之间,那么你要表达的坏事就容易被接受,实现了双赢。尤其是在我们喜欢“讨口彩”的民族性格上,这招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十一、费斯丁格法则
你的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那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即生活中我们只能掌控其中的10%,而那90%是我们所不能掌控的。
感悟:这不是一个消极的效应,反而是很正能量的言论至少我们看得到的是:豁达。咱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其中的哲理和心理寓意正是如此。即无论面对什么时,我们得有一个好心态,在自己极力控制之后,接受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少点埋怨,多点豁达和行动,这样做起事来会更顺心。
十二、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常常被当做一个小故事去讲的,有点类似我们的“亡羊补牢”的故事,不过破窗效应是一个犯罪学中的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意思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不管,会诱使人们仿效犯罪,甚至变本加厉,从而产生更坏的影响。
故事是这样的:美国一个实验者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记录设备都还没陈设好,停在纽约布朗克斯的跑车就已经出现第一组“破坏者”,并且想私吞这辆跑车。爸爸吩咐妈妈清理车厢,自己则动手拆电瓶,不忘提醒儿子查看置物箱。来来往往的不论开车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来在这个拆除大赛中抢走车子上任何值钱的东西。紧接着重头戏来了,一位“破坏者”在有系统地拆卸后,成功扒走这辆置于纽约的跑车。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
感悟:破窗效应有点像是“从众心理”的犯罪版(“羊群效应”也好这个有点像)。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1、要有一个“好窗”。健全可行的社会秩序、法律、道德准则、规章制度都是“好窗”。
2、要经常“护窗”。肯定会有第一个破坏者,即使没有破坏者,时间久了窗子自己也会出问题。
3、要及时“补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4、如果自己是那个想要破坏或者是“被迫随大流”的第二个破坏者,那么你要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者。
十三、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这个稍微浪漫点,至少不残酷。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感悟: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男女的爱情之间,也会发生在许多地方。对于越难获得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价值也会越高。学者们尝试以阻抗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指出当人们的自由受到限制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从事被禁止的行为反而可以消除这种不悦。所以才会发生当别人命令我们不得做什么事时,我们却会反其道而行的现象。
有句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说的正是这个心态,还有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不知道歌词本意是不是如此,但可以这么解释。至于其中的感悟,只要你身怀正能量,想象就由你发挥吧。
十四、流言效应
流言效应,顾名思义,指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流言对个人心理与行为造成的消极影响现象。
感悟:《战国策》中的《曾参杀人》故事说:有一个和曾参同姓名者杀了人,有人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母不信;过会儿,又有人去给她讲曾参杀人,曾母还是不信;第三次来人讲曾参杀人,曾母却相信了。这不是“曾参杀人”而是流言杀人。我们不能忽略流言的威力,所谓“流言止于智者”,不仅仅是疫情当下,我们要管住自己的嘴,平时生活中也如此,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去伤害别人;如果自己是那个不小心被流言所伤的人,那么我们就好好保护好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
十五、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理论)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它反映着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感悟:我们经常说“有钱的越来越有钱,穷的越来越穷”,正是马太效应。个人觉得这其实不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更是一个社会法则,它很残酷,揭示的东西很多人可能都接受不了,但事实如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积极向上,去做那个被羡慕、手握资源和“越来越富”的那个人,虽然这么说的话很名利,但是努力向上,再努力向左右,,即做自己身边人的太阳,总没有错。
其次是这个“法则”很残酷,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食物是发展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使你是那个“越来越穷”的,请不要放弃,积极向上才是打破这个法则的重点。
十六、南风效应(温暖法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温和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人觉得心理舒适,而冰冷的沟通方式则会让人反感。
出自一个法国寓言故事,大家大概率听过: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
感悟:道理浅显易懂,同样,咱们的文化里也有这样的理论:恶语伤人三春寒良言一句暖三冬。夸奖和赞成,这是人际交往不可少的技能。
十七、霍布森选择效应
霍布森选择效应小故事: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马圈大、马匹多,关键是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是一个陷阱。
感悟:这个理论更多用于管理学上。
1、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选择很重要,平台很重要,自己的眼光不要局限于“大局”而忽略了细节,不能让自己进入陷阱最后不能选择。
2、如果管理者用用这个别无选择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别人,只给了一个出路,中间过程再繁华绚丽,最后必将扼杀多样化的思维,从而也扼杀了别人的创造力。
十八、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其实就是“先入为主”理论。指人们通常对一个人最初接触时的信息形成“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从而影响人们以后对此人的评价。
感悟:这个效应的道理很简单,一是我们不能做“第一印象效应”的无脑支持者,有的人不修边幅,但其实他是一个大师。还记得网络上那位低调的李小文院士吗?他是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我们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是我们的国宝。然后他老人家就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二是我们也要“尊重”这个理论,他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没有像李小文院士强大的气场加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和衣冠造型,内在外在都给我们加分,做起事来也会顺当很多。
十九、刻板效应
苏联心理学家搞出来的刻板效应,又叫做刻板印象,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举个栗子:地域歧视。
感悟:对于“一棒子打死”这种理论,咱们的老祖宗其实早就有说过了,比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盲人摸象”等等,这些词够嘲讽了吧。同样嘲讽的是这个“刻板效应”中说的那些地域黑的人,真正没见识的人才会刻板,而且越没见识越刻板。——千万别做那个刻板的人——否则让人贻笑大方。
二十、蘑菇定律
这个理论其实是一个很残酷的理论。指一个新进入者在一个组织里面临的怀疑、不公等遭遇,以及随后因表现差异而发展成被认可或被忽视的现象。来源于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感悟:中国智慧讲究厚积薄发,不一定一开始就崭露锋芒。万事开头难,其中的难应该也包含这个卑微的“蘑菇”,怀揣梦想,心向远方,沉淀自己,时刻努力,阳光会来的。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了那么久,其中的理论和效应自然积攒良多,我们研究和学习它们,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心理学理论中了解自身的心理规律,理解人类自身,探索我们人类的本质,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了解一些经典的心理学效应,不仅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展开思维,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习和理解其中的道理, 也可以让我们做身边人的小太阳,即“利他”主义。总之,识得心理学,可以为自己、他人甚至是身边整个环境都带来“趋利避害”的先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