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5.6.7课知识点(历史知识速记之必修二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历史必修三第5.6.7课知识点(历史知识速记之必修二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含义: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 历程:

(1)产生:19世纪中期前后

①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申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是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报刊,《申报》(1872)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昭文新报》

※评价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

①戊戌变法时期, 1896年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主笔,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②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③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

影响: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④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⑤建国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3)繁荣:

改革开放后,报刊事业进入繁荣发展阶段。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2影响

(1)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

(2)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同时注意,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 电影

(1)历程

①1905年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首映非常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如《渔光曲》、《风云儿女》等

④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广播

3、电视

(1)进程

①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电视普及的因素: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

3.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4. 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三 互联网的兴起

1 历程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我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态势呈现出跳跃式特征

※为什么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很快?

主要得益于网络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 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引发了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对个人生活产生的影响

如网上购物、网络学习、电子信箱、个人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要注意关注网络文明,建设网络道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3)引发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5 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①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②从空间上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③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④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政治制度的变革;

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思想启蒙的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