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归于原点佛语(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全书共四个章节,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并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提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其意思是:世间的一切功德福报其实都离不开自己的内心,只有净化我们的内心,断恶修善,在内心中找到真正的善念,就没有什么想不通的了。

一切归于原点佛语(一切福田不离方寸)(1)

人的"方寸"就是人的内心,它就如一方良田,要细细耕耘,躬身锄芜,用心呵护心田的纯洁本真,才能拥有厚重丰富的人生。人生之路纵横坎坷、遍满荆棘、充满诱惑……可以说是险象环生。

方寸就是我们的内心,人心里包含了一切福田,这个福田是开拓耕耘还是荒废,全在我们自己。

真正的好风水,好人生,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高贵。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避免不走错路,走好人生的岔路是关键。当我们站在岔路时,按下选择键时,如果没有初心的定力,如果没有道德、法律的约束,如果没有充盈善良的品性,"方寸"没了,"福田"何在?唯有胸怀初心,高悬纯洁,谨记只有净化内心才是获得世间幸福的路径,面对诱惑、权色、奢华、享受,心如山泉,淡淡地漂,静静地流,"福田"便在不远处等着你。

一切归于原点佛语(一切福田不离方寸)(2)

01

《道德经》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个宅心仁厚的人无心求福,福气却总在不经意处降临在他身边。

《阴骘(zhi,四声,音同志)文》全称为《文昌帝君阴骘文》,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是道教劝善书之一,以文昌帝君的口吻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久必将得到神灵赐福。

读过《文昌帝君阴骘文》后,感到这是一种大爱无疆、奉道行事、广种福田、至诚感天的圣举。

在《阴骘文》当中,有记载到他的一个故事,就是「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有一个读书人他要进京赶考的过程,救了一窝的蚂蚁,最后那一年考上状元。

一切归于原点佛语(一切福田不离方寸)(3)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人叫孙叔敖。孙叔敖小的时候,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有一天,小叔敖一个人外出游玩,他蹦蹦跳跳地追着蜻蜓和小鸟,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城外的野地。

这个地方比较荒凉,来往的人也少。男孩子们却喜欢到这野地里来玩,这儿的荒坡草丛里有数不清的乐趣。

这天,小叔敖玩了半天,见天色已晚,就准备回家。刚走几步,他突然尖叫一声,停住脚步。

怎么回事?

原来,他前面不远的路上伏着一条两头蛇。

不就是一条两头蛇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你有所不知,那时候的人都认为,两头蛇是一种非常不吉祥的东西,谁要是撞见它,谁就会倒大霉,他的寿命也就到头了。小叔敖以前听大人们说起过这些,他也朦朦胧胧地相信了这种说法——在那个时代,不由你不信。

叔敖见到那条两头蛇,愣了一下,然后转身就跑,可他没跑几步,又停住了。

叔敖为什么不跑了呢?原来他此刻动了心思。

"今天我撞见两头蛇,就算我倒霉。可我逃走以后,那条两头蛇还躺在那儿,别人还会碰见它,那不就有更多的人倒霉吗?不行,我一个人倒霉就够了,再不能让任何人看到这可恶的两头蛇了。"

想到这里,孙叔敖毅然转过身,又向那条两头蛇走去。

怎样对付这凶恶的两头蛇?孙叔敖灵机一动,从路边拣起一块大石头,用尽全身力气向两头蛇砸去。

蛇没来得及逃走,被石块砸中。叔敖连忙再拣石头,连砸两下。蛇在石块下扭动了一阵,身子一僵,不动了。

叔敖见两头蛇已死,就找了个石块当铲子,在路旁挖了一个土坑,把两头蛇的尸体深深地埋在里面。

叔敖用脚把土坑踩实,这才放心地回家去。

叔敖推门进屋,见母亲正等他吃饭。母亲从上到下把他打量了一番,问:

"儿呀,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身上还弄得这么脏?"

叔敖见到母亲,叫了一声"娘",不禁一阵委屈,就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

母亲忙问:"儿啊,你这是怎么啦?"

"娘,孩儿恐怕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叔敖扑在母亲怀里,一边哭一边说。

"这是为什么?"母亲急切地问:

"我今天看见了一条两头蛇。人们不是都说谁见到两头蛇,谁的死期就不远了吗?"

母亲用手揽着叔敖,在椅子上坐下来,劝慰道:"别哭,孩子。娘问你,你是在哪儿看见两头蛇的?"

"在城南野地里。"

"那两头蛇可曾伤着你?它现在何处?"

"它并未伤着我,我用石头把它砸死,挖个坑埋了。"

"你为什么要把那蛇埋掉?"

"孩儿是想,要死就死我一个人吧。我把两头蛇埋了,就再不会有人碰见它,也就再不会有别的人倒霉了。"

母亲见儿子能为别人着想,非常高兴,鼓励道:

"儿啊,你做得对。依娘看,你是不会死的。"

叔敖仰起脸来问:"真的吗?"

"是真的,你听娘给你讲。人遇见两头蛇就会死掉,这本来就是个传说,没什么道理。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一个人做了好事,就会得到好的报应。常言道:有德行,就能免灾;行仁义,就能避祸。你今天埋掉两头蛇,这是仁义之举,一定会得到好报的。"

听了母亲的话,小叔敖由衷地笑起来,不再担心了。这以后,他果然活得挺好,没遇到什么灾祸。

长大成人以后,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任职期间,他积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做了不少对人民有利的事,受到人民的爱戴和称赞。

一切归于原点佛语(一切福田不离方寸)(4)

02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

"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险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

意思是说:志节坚贞的君子从不想着福气的降临,可上天偏偏在无意之间启迪他,让他得到福分。

奸妄邪恶的小人,虽然挖空心思想着避免灾祸,可上天偏偏在他巧用心机时来剥夺他的精神气力,使他遭受灾难。

所以现代人说,做人要善良。因为,浅薄未必得利,良善方能多福。

清朝名臣于成龙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有"天下第一廉吏"的雅号。他去世后,手下人整理他的遗产,发现仅有盐米数升、布被一床、袍服一件、靴带两条。南京百姓们闻讯都失声痛哭,纷纷前去总督署祭奠。

有的人甚至在自己家中为他设立灵位,昼夜焚香祭祀。当时的南京百姓"巷哭罢市",可见他在南京百姓中的威望。于成龙为民办事,为民请愿,坚守作为地方官员的职责,不卑不亢,任劳任怨,甘洒热血,守着自己的"方寸",给老百姓带来福音,也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丰厚的精神满足。他的人生"福田"为我们树立了一座高高的丰碑。

一切归于原点佛语(一切福田不离方寸)(5)

古人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人品不好,能力再强也没用。曾国藩在建立湘军之际,人才紧缺,有个叫金安清的人上门投奔。金安清在理财方面颇有建树,但是人品不佳,曾经贪墨了别人很多财产。曾国藩闭门不见,他接连七次求见,都被拒之门外。

他对属下说:此等人如鬼神,敬而远之可也。意思是说,这样的人不能得罪,但是也千万不能亲近。金安清不死心,又去找了林则徐,林则徐聘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人心术不正,果断辞退了他。能力不强还能通过后天努力弥补,人品不行,却是不能预测的炸弹。人品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只有人品过关,人们才敢与你交往,才敢放心和你合作。

白方礼老人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耳闻。

白方礼从七十多岁开始蹬三轮,近20年时间为300个贫困孩子捐出35万元助学款。

有一次,一所学校搞了捐献仪式。绝大多数捐献者要么是老板,要么是白领,只有他是一个特别穷的老人。

他从不吃肉,每顿饭是一碗水,一个馒头,把钱都攒着,给困难的学生。

一个冬天,他来到天津耀华中学,递上饭盒里的最后500块钱,说:

"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一切归于原点佛语(一切福田不离方寸)(6)

在场的所有老师学生全哭了。

白方礼去世后,自发前来为他送行的市民挤满了附近的街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只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

可从人性的光辉中打量,他又拥有一颗善良高贵的灵魂。

他把生活压缩到最简朴,却把善良释放到最动人。

他让我们看到人间至善至美。

心里装着别人的人,最后都活成了一束光,温暖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一切归于原点佛语(一切福田不离方寸)(7)

03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他们心地和善,面目祥和,有一种让人不自觉信任的亲和力。他们有原则,不会突破底线祸害别人,也自然不会遭受祸患。他们内心坦荡而光明,心中自有一份美好世界。

世上哪有什么天生富贵?

倘若有,便是得自天生而始终如一的良善。

人活一世,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刻意求福,而福气自来。

喜欢付出,福报就越来越多;

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

喜欢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

喜欢抱怨,烦恼就越来越多;

喜欢知足,快乐就越来越多;

喜欢逃避,失败就越来越多。

一切归于原点佛语(一切福田不离方寸)(8)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是为职场之本,更是做人之道。它是净化灵魂的忠告,也是直击心灵的反省。坚守道德良知,坚守法律底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强求,不当所为之事不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方寸"不乱,"福田"便悄然而至,人生足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