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儒邵雍经典语录(转载邵光亭)
很多人感慨怀才不遇,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怀才为什么一定要“遇”呢? “遇的心态”,是将希望寄托于别人,期待通过别人的赏识或施舍,来施展个人的才华,这是被动思维,也是不够自信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北宋大儒邵雍经典语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北宋大儒邵雍经典语录
很多人感慨怀才不遇,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怀才为什么一定要“遇”呢? “遇的心态”,是将希望寄托于别人,期待通过别人的赏识或施舍,来施展个人的才华,这是被动思维,也是不够自信的表现。
真的猛士,只是执著于理想的曙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一路向前,在九曲十八弯的人生之路上,自我奋进。可以有壮志未酬的寂寞,却不必彷徨于怀才不遇的失落。品味寂寞,是智者在黑暗与迷茫里的处世哲学;失落忧戚,是让苦难凋零自我精神独立的哀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人生的希望隐匿于漫漫长路之中,非慧眼不能辨明美的光芒,惟智者可寻得人生的真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相马是一种不健康的模式。如果真是千里马,干嘛非要去寻找伯乐呢?倘若不是千里马,遇到伯乐又有什么用?作为一匹马,要自己发现自己,自己成就自己!不能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即使没有伯乐,也会自我创造机遇。
伯乐能挑出什么马?伯乐相马,有多少主观成分?附加了若干主观偏好,其结果往往是无法给每匹马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那些没有出众优点的普通马、庸马,把心思放在怎样取悦“伯乐”上,投其所好,可能被当作千里马。而日行千里,但有棱有角的千里马,却可能更容易被淘汰出局。
正所谓上杆子不是买卖,如果一心求“遇”,难免自降身价或者卑躬屈膝。为什么“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随处可见?就是因为“伯乐”为“千里马”设置了各种条条框框,而标准和话语权又掌握在自己手中,所有的马儿都不能跑出了格,不能撒开蹄子飞奔,结果是庸马被当成了千里马。
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这话不对。刘备“三顾茅庐”,出发点不是为了成就诸葛亮的旷世之才,而是为了他自己的事业。历史上“礼贤下士”的叙事,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表演。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国老百姓几乎妇孺皆知。清代毛宗岗评说:“每到玄德访孔明处,必夹写张翼德几句性急语以衬之。或谓孔明装腔,玄德作势,一对空头;不若张翼德十分老实。予笑曰:为此言者,以论今人则可,以论玄德、孔明则不可。孔明真正养重,非比今人之本欲求售,只因索价,假意留难;玄德真正慕贤,非比今人之本不爱客,只因好名,虚修礼貌也。”毛宗岗的辩护有其理由,但却一不小心道出了实话:看世态的真相,不过是“空头”与“假意”,从头到尾充满了装腔作势的感觉。
隐居是古代文化人养重的普遍做法。“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那些所谓的看破红尘隐居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说到底不过是欲擒故纵,借以提高声望,然后“待价而沽”,心里却巴不得别人早点发现自己,以便“怀才有遇”,赏给一口饭吃。“隐”只是作秀,要是真隐到深山老林里,八百年见不到一个人,那还不疯了。要想“有遇”,就不能离人群太远,但还是要装装样子。一来二去,品格焉能不堕落?
原本,怀才有遇是双方的幸运,彼此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而实际上,“被发现者”往往在人格上处于弱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备于混乱中看到机遇,但创业之初并不顺利,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在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建立基业的时候,刘备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连自己的根据地都没有。诸葛亮出山,对于刘备来说意义更大。刘备当时只是个创业者,他领导的是典型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品牌。可即便如此,作为老板依然有心理上的优越感。
刘备三顾茅庐时的种种细节,表面上是他对人才的尊重,实则是居高临下的面试,还是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
民间传说,姜子牙垂钓,所用鱼钩是直的,曰“愿者上钩”,爱来不来。周文王见姜子牙,请他出山,姜子牙高坐车上让周文王拉车。文王拉着姜子牙走了数百步,实在累得不行撂了挑子!姜子牙下车,说,你拉我走了八百零八步,我保你有八百零八的江山。文王听了,又要拉,姜子牙说算了,拒绝加码。不卑不亢,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姜子牙与周文王相逢,相识,相得。对于二者来说,是同样的幸运:一个获得了人生的新机遇,一个开启了霸王事业。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人先要自重,然后才能受人敬重。入世也好,出世也罢,总之要乐观进取,不能消极退避。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白居易的诗中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苏东坡在晚年被流放蛮荒之地海南时,“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心态的圆融、自洽,这份乐天旷达,真是“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君子当具有高远的理想、不懈的追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遇与不遇,都不能减其光辉。知行合一,坚定自信,不断注入人格完善和精神圆融的新内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