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自刎历史地点(西楚绝世美人虞姬死亡的另解是什么)

虞姬怎么死的?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虞姬为什么要死就没很少知道了。在史记上,虞姬怎么死的却没有记录,但是也没有说虞姬是否已经死亡。普遍的说法就是虞姬是自杀,但是在历史的证据上,虞姬怎么死的却都没有记录。

虞姬自刎历史地点(西楚绝世美人虞姬死亡的另解是什么)(1)

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的较少,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后来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有人推测“虞”是美人的名;二则“虞”是美人的姓,《辞源》备有此说。

而“虞姬”则是后人对其的称呼,关于“姬”这个字,也有一定的说法,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则是“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虞姬的姬可以归为第二义,即美称。总而言之,人们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与“虞”字有关,而她的真实姓名,却成为了一个谜,不止是她的名字,甚至于虞姬怎么死的也至今成谜。

但关于虞姬怎么死的,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条说,“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其中“项羽败,杀姬”的说法,值得注意。那么虞姬怎么死的呢?自杀?他(项羽)杀?还是根本就没有死?

在《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写?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陆贾在《楚汉春秋》中也没有写虞姬自刎一事,司马迁写《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二是《楚汉春秋》中记述了虞姬自杀身亡的事,但司马迁认为有违历史的真实,所以没有采用。

即便在《楚汉春秋》中,对虞姬自杀也只是一种暗示,但后世虞姬自刎别霸王的悲壮故事却从此出,并被演绎得丰富多彩。但我们在各种诗文和戏剧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历史上真实的虞姬,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了。

清纯、刚烈、聪明、仁义,虞姬似乎就是女性完美的化身,她没有被太多人写进诗篇,对其大唱颂歌,也没有史家专门为其著书立传。但是,虞姬不在乎,她不在意这些虚名,在她的心里,霸王就是一切,她只要被写进霸王的心里,就是对她莫大的安慰,就连死也变得心甘情愿了。

战火纷飞的年代,项羽能够将虞姬时刻带在身边。说明虞姬是个经得起风浪的女子,而且对霸王十分忠心。项羽本身就是有妻子的,但是虞姬能够不在乎名分,而项羽即使有妻子,也不代表不喜欢虞姬。相反他不是个始乱终弃的人,“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曾经放弃项羽归附刘邦的陈平说,项羽是个生性多疑的人,但看他所信任之人,不是本族就是妻子的兄弟们,可见项羽对自己女人的信任度。

项羽不是个特别聪明的人,都说才华是性感的,项羽的性感不是出自才华,而是他与生俱来的王者风范。他身上有一种君临天下的傲岸,但是可惜项羽太自负,不然他和刘邦之间的决战,其结局不会这么凄惨。

项羽年轻时候便跟着叔父一起打江山,每次打战都表现得英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项羽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到了战场就像是一匹野狼,到了项梁去世。转眼就来到了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项羽与韩信对峙时,不敌对方,于是率领几千士兵突击,并向东逃亡。逃亡最后只剩下了几百士兵,经一渔翁指路后,来到了乌江。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兵少粮尽,士气低落的楚军本来疲于应战,又夜闻四面楚歌,项羽悲叹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没有了下一篇

和项王歌

【原文】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自刎历史地点(西楚绝世美人虞姬死亡的另解是什么)(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汉军已经占领我楚军阵地,汉军军营传来的楚歌歌声四面缭绕。

大王(项羽)您的霸王气概都已不复存在(准备血战而死),我还有什么理由抛弃你而独自苟且偷生呢。

虞姬自刎历史地点(西楚绝世美人虞姬死亡的另解是什么)(3)

【作品鉴赏】

《和项王歌》项羽爱虞姬,一意想在她的心目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

此诗《史记》、《汉书》都未见收载。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加以引录,始流传至今。《楚汉春秋》为汉初陆贾所撰,至唐犹异。刘知风、司马贞、张守节都曾亲见,篇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无异。本诗既从此书辑出,从材料来源上说,并无问题。有人认为汉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颇疑其伪,但从见载于《汉书·外戚传》的《戚夫人歌》及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的《长城歌》来看,可知秦汉时其的民间歌谣,不乏五言,且已比较成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认为此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可见其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关于《垓下歌》,时下尽管有着种种不同的分析理解,日人吉川幸次郎甚至认为此诗唱出了“把人类看作是无常的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定的存在”“这样一种感情,”从而赋予了普遍性的永恒的意义(参看《中国诗史》第40页,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但若与《虞姬歌》对读,便不难发现,项羽的这首诗原本是唱给虞姬听的爱情诗。“虞兮虞兮奈若何!”不是明明在向虞姬倾诉衷肠吗?项羽十分眷恋虞姬,所以在戎马倥偬之际,让她“常幸从”;虞姬也深深地爱着项羽,因此战事再激烈,她也不肯稍稍离开项羽一步。项羽在历次战役中所向披靡的光荣经历,深深赢得了虞姬的爱慕,项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而项羽的这些胜利的取得,又焉知没有虞姬的一分爱情力量在鼓舞作用?从爱情心理而言,像项羽这条刚强汉子,是不会在自己心上人面前承认自己有什么弱点的,因此,他即使心里十分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而在口头上却不能不推向客观,一会儿说是“时不利”,一会儿说是“骓不逝”,而自己呢?依然是“力拔山兮盖世”,一点折扣也没有打。

《和项王歌》虞姬的这支歌,对项羽来说,不是死的哀鸣,而是生的激励

项羽毕竟年轻,那会儿才三十出头,对爱情充满着浪漫的理想。他爱虞姬,就一意想在她的心目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对于虞姬来说,她也正需要这样。极度的爱慕和深情的倾倒,使她决不相信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英雄会有什么失误。尽管现实无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步步进逼的汉兵与声声凄凉的楚歌已经使楚军到了瓦解边缘,但她仍对眼下发生的一切变化感到困惑不解。

在这种心态下,项羽的这支歌便成了她最好的安慰,最乐意接受的解释。坚贞的爱情,不仅驱逐了死亡的恐惧,且将人生的千种烦恼,万重愁绪都净化了,从而使她唱出了最为震撼人心的诗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山盖世的气概与失败的结局是不和谐的,但英雄美人誓不相负的坚贞爱情是和谐的。在生死存亡的总崩溃的关键时刻,虞姬的这支歌,对项羽来说,不是死的哀鸣,而是生的激励。项羽处此一筹莫展之际,虽然痛感失败已不可避免,一生霸业转瞬将尽,但这犹可置而不论;而祸及自己心爱之人,则于心何忍!虞姬深悉项羽此种用心,故以誓同生死为言,直以一片晶莹无瑕的情意奉献,其意盖欲激励项羽绝弃顾累,专其心志,一奋神威而作求生之最后努力。若此说尚能探得古人心意,则不妨代项羽试为重和虞姬歌,以为此文之结束:汉兵何足惧?百战无当前。挥戈跃马去,胜败付诸天!

虞姬自刎历史地点(西楚绝世美人虞姬死亡的另解是什么)(4)

作者介绍

虞姬

虞姬自刎历史地点(西楚绝世美人虞姬死亡的另解是什么)(5)

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名虞(yú)(一说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均无定论,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其作《垓下歌》。

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后人曾根据《垓下歌》,以及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结局是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传说。

虞姬自刎历史地点(西楚绝世美人虞姬死亡的另解是什么)(6)

  • 本 名
  • 别 称
  • 虞姬、虞美人
  • 所处时代
  • 楚汉之争时期
  • 民族族群
  • 文史无载(一般作为华夏族形象)
  • 出生地
  • 文史无载(民间流传说法不一)
  • 出生时间
  • 文史无载(民间流传说法不一)
  • 去世时间
  • 文史无载(民间流传为公元前202年)
  • 主要作品
  • 《和垓下歌》(少部分史籍记载,有争议)
  • 性 别
  • 所 属
  • 西楚
  • 夫 君
  • 西楚霸王项羽
  • 相关传说
  • 霸王别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