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教学邛崃(邛崃方言摸青)

《邛崃民俗志》记载:“摸青,又叫偷青,即趁着元宵之夜的朦胧月色,如无月亮,则点着灯到地里或田里去采一些青绿色的新鲜蔬菜,如青菜、蒜苗、豌豆尖等回家食用,取其在新的一年中全家人清静平安,万事顺畅的意思。有的地方,采一棵青菜,就要在地里点一只小蜡烛,或插上一支香告知主人。城镇的人去摸,乡村人也去摸,所摸的菜蔬不多,只是略有表示而已。蔬菜的主人知而不管,视而不见,既不看守,更不叫骂,任其所为。”

四川方言教学邛崃(邛崃方言摸青)(1)

摸青是过去成都邛崃周边很流行的一种民间习俗或者说民俗活动。不过,在我看来,“摸青”也算是一种方言,因为北方地区是没有这一语词和习俗的,而南方地区尤其是岭南一带,包括江西、广西、福建等地虽然有着类似的习俗,但当地不叫“摸青”而是“偷青”,甚至时节都不一样。在我的记忆中也没有听到邛崃民间把“摸青”叫作“偷青”的。虽然现在的许多词条文本上都称“偷青”而不是“摸青”,也许不是从语言的“角度”,而只是出于对“概念”把握的一种综合考量吧。但“偷青”远不如“摸青”古雅而“文化”。

四川方言教学邛崃(邛崃方言摸青)(2)

摸青一词及习俗的源起各有说法。有人说来自于客家人,即那些没有生到男孩的人家,夏天晚上会跑到栽有橙子树的人家去偷青橙子回家,意思是要成(橙)子。如果来年真的生了个胖大小子,就会在孩子满月后带上红鸡蛋去向橙子树的主人道谢;南昌人则说,太平天国石达开前往攻打福建时,恰好遇到中秋节,引起士兵思乡之情,便在江西毗邻福建的地方休息,当地的穷苦百姓便各自拿上南瓜、豆子之类的青色食物来慰问将士,大家在月光下升火煮食,别有风味,后来也就演变成了中秋“偷青”的习俗。而这些地方之所以叫“偷青”应该还与另一层含义或活动习俗相关,即过去的青年男女大多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就乘着“偷青”的机会表述“衷肠”,一旦谁家地里的菜被“偷”了,说明有人中意自己的女儿了,而小伙子则把从姑娘家“偷”来的菜交给妈妈,并告之是谁家的。这样妈妈就知道儿子喜欢上了谁,然后就让媒人前去提亲撮合。因此也就有人把正月十五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我觉得这比“七夕节”的生活气息要浓郁和有意味得多。

四川方言教学邛崃(邛崃方言摸青)(3)

“摸青”这个语词比“偷青”好就在于“摸”字,“莫”指黄昏、昏暗;“手”与“莫”联合起来表示“用手在昏暗中探索物体”。你想想那个月色朦胧之下的场景与行为:既是悄悄的、偷偷摸摸连带着些许期盼,还带有轻轻“抚摩”、适可而止的意思与情味。如果“下手”太重、一扫而光那就真正变成“偷”了,逮到是要挨打的。

四川方言教学邛崃(邛崃方言摸青)(4)

清末傅崇矩的《成都通览·民情风俗》就有关于摸青的记述,但并不详实。我想摸青大略源于孩子们在元宵节之夜燃放花灯后,嘻嘻哈哈的调皮捣蛋,这种带着小刺激的乐趣慢慢便延及开来成为一种习俗。或者还是湖广填四川后,南方“偷青”习俗本土化的结果。春节过后,即将进入繁忙的春种,人们便乘着正月十五送大年的时候,到别人家的田间地头扯几棵青菜或蒜苗之类的以讨个意外“生财”的彩头:菜寓意财,葱是聪明,而蒜苗表示一年都会有好打算。同时,人们认为去摸青一年都不会生病,而被人家“摸青”则说明庄家长得好,所以还不能骂,骂跑了灾星人家反倒会越来越好,彼此都有一种乐在其中的默契。不过,在缺吃少穿的那个年代,人们还是很在乎自留地上那点点东西,如果只是没了三两根莴笋或萝卜,主人家大多只是笑骂几句:“这是哪些打嫩尖娃娃干的哦!”如果菜地被“偷”了七零八落,那一定会遭到那家主妇大半天的咒骂:“砍脑壳遭刀的些,你偷回去不害怕吃了害病拉秋痢啊!”所以,有些人家会在十五的下午担上几担大粪,把地头的菜泼得来臭熏熏的:我看你龟儿子咋个“摸”!

四川方言教学邛崃(邛崃方言摸青)(5)

我们小时候也有摸青,但民俗志中所说的传统“仪式感”已经没有了,参与的大多都是些图好耍的半大子娃娃,往往是在下乡知青的支使下,东家一把西家一把地把菜“偷”到知青所住的公房里煮成连锅子吃了──据说隔夜就不吉利了。即使平时也会偶尔到邻近生产队人家“偷”上一次,但如果遭逮到那就真正会被当成小偷了。

不晓得现在的乡下还有没有“摸青”这样的习俗与意趣呢?

四川方言教学邛崃(邛崃方言摸青)(6)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鼎尚者删除,文章未经同意请勿复制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鼎尚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