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

豫剧《铡朱温》为黑头应工戏,但很可惜暂未找到主要唱段,只找到单绍莲老师演唱的这段,应为刘春生偕妻王玉环赴天齐庙降香途中王玉环的一段唱吧,仅供戏迷欣赏。

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1)

单绍莲

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2)

单绍莲《穆桂英挂帅》剧照

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3)

韦玉庆《铡朱温》饰黑大寿

韦玉庆(1914-1990),豫西调黑头演员,河南省密县白砦乡韦沟村人。河南省剧协会员。自幼酷爱戏曲,但未入科,靠自学成材。1940年开始唱地摊戏。初入白砦 “龙虎班”,后相继到白砦新太乙班、豆家洼三青社、登封芦店、郑州小国民 、人民剧社、大国民、荥阳县等戏班搭班演出,专攻黑头;但也能饰演老生、小生、小旦。在密县、登封、巩县等地享有盛名。1953年到巩县豫剧团任演员,拿手戏有《铡赵王》、《铡郭槐》、《铡朱温》、《铡美案》、《白玉杯》、《凤仪亭》等,1956年以《铡朱温》黑大寿一角获河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

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4)

此剧又名《黑大寿过阴》,豫剧豫西调传统剧目,源于民间故事。明朝时刘春生偕妻王玉环赴天齐庙降香,朱温见王貌美,逼婚,王不从,朱将刘夫妻打死,弃尸荒郊。油流鬼助刘夫妻阴魂到阴府告状,在三曹官朱角乃朱温之弟,袒护朱温,私改生死薄。宰相黑大寿在宝物“晾尸床”能入阴,荒郊遇尸,亲临阴府,查明此案,铡朱温朱角,带刘春生夫妻转回阴间。此剧为黑头应工戏,韦玉庆适演剧目。

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5)

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6)

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失传的豫西调黑头戏铡朱温)(7)

此剧为黑头应工戏,韦玉庆适演剧目。1956年8月,由李阴成、艾方平整理改编。去掉奇丑女子王玉环经过求神才脱胎换骨变成美妇的情节,将地方鬼王牛因与王玉环为表兄妹,才同玉环告状。改为地方鬼坚持正义,协助玉环阴府告状。此剧为韦玉庆安排大段唱词,表现黑大寿坚持为民平冤的豪迈气概,塑造了清官形象。1956年10月,巩县豫剧团在开封首演。导演李银成,绘景张耀南。由韦玉庆饰黑大寿,阎德功饰三曹官,赵忠林饰五阎君,张大森饰朱温,杨套饰油流鬼,帖爱琴饰刘春生,李孝三饰玉环。此剧参加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韦玉庆获一等奖,阎德功获三等奖。

其实在1956年会演期间,参加汇演攻净行的名演员并不算少,如王文才、王振邦、陈慧秋,李兰芬,阎德功等,但是作为主要演员代表地区汇演的有四位:开封地区的韦玉庆(1914——1990)、安阳地区的渠永杰(1917——1988)、商丘地区李斯忠(1921——1996)、许昌地区王在岭(1923——1984)。其中王在岭是许昌专区代表团,演出了《下陈州》。李斯忠是宁陵县剧团主要演员,临时抽调到地区。商丘专区代表团整理排出了鬼神戏《司马茂告状》。渠永杰是同崔兰田代表安阳市代表团演出了《铡美案》。韦玉庆是巩义县剧团主要演员,临时抽调到地区。开封专区代表团也整理排出了鬼神戏《铡朱温》(黑大寿过阴)。渠永杰、王在岭都是塑造的包拯形象,韦玉庆塑造的是秉公执法的宰相黑大寿,李斯忠塑造的是落难举子司马茂。这四位均获汇演一等奖,也算齐名的“四大黑头”。

这些年听全四位的唱腔资料后,略有心得。单从发音,四位的的发音方法皆不相同。先说王在岭先生的唱腔特点;吐字真,行腔刚劲,特别是喷口!喷口爆发力强,在喷口处理上以腔带字有低到高,运用虎音时容和独特的脑后共鸣,一爆而发。他的发音是提丹田气到嗓子,气息经过虎音,脑后共鸣装饰后再用嗓,这种嗓音相比较刚劲、斩金截铁,但戏韵戏味不太好把握,容易枯燥没韵味,王在岭先生能唱到这种收放自如,字韵都甚佳实为不多。李斯忠:唱腔相比较比较洪亮,行腔韵味好了一些,先生生的好嗓子,丹田气提到嗓子后不经过多装饰奔放而出,腔口气足豪放,说“金嗓铜喉”实实恰当,但在甩腔时是提气用虎音并发,甩腔比较顶劲,尚感觉有意韵不足之味。再之渠永杰先生,单说行腔他是介于李王中间,把丹田气提到嗓子后稍加脑后共鸣音的装饰,但不同的是他行腔吐字时用脑后音,而喷口和放腔时却用腹音,没有太多的虎音,大腔大韵。四位中年龄最长,也是为数不多有资料的豫西调净行老艺人就是韦玉庆了。他是比较传统的豫西调唱腔,很有靠山簧的腔韵,大腔大韵。腹力气息足,嗓音圆润宽厚,行腔中字、腔处理的很有火候,四平八稳的演唱风格中不失粗狂,细腻,偶尔的甩腔中夹带“铜音”。这种唱法是需要很好的节奏处理水平,要在这种演唱风格中唱出韵味、人物必须把气息、嗓音处理的松弛有度,稍差一点就会韵味很“白”。在他快二八的板式演唱中,唱腔处理的干净利索,很大气。特别在《铡朱温》里气愤贪官污吏时的几句他用了花脸的脑后炸音,很贴近人物心情。

这四位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也能代表豫剧净行比较好的继承发展的艺术风格了。很遗憾的是除了李斯忠的艺术其余三位风格没落,没有很好的继承。王在岭先生的在郭建民的戏里偶尔还能品出几分韵味,韦玉庆、渠永杰的风格只能在资料里品味了。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关心戏曲资料挖掘,不要让这些老艺术大家的艺术永远的埋没,相信有广大戏迷的努力这些艺术或早或晚都会重见天日,充实我们的豫剧宝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