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津湖的看法和感悟(看完网友们对长津湖的评价)
在首映那天,我看了《长津湖》,当时就预估这部片会成为国庆档冠军,果然没猜错。
如今票房已突破30亿,成为中国影史破30亿记录的第十三部,可喜可贺!
它为何能够在几天的时间就快速打破十几项影史记录,阵容是其次,主要是这部片的故事背景和精良的制作,让人观影时有很深的沉浸感。仿佛枪林弹雨都落在了自己身边,战斗机从头顶飞过……
我们对每个战士的处境都揪着心,生怕一眨眼他的生命就消逝了。毕竟,稍微了解过长津湖战役的人,都懂得这场战役的残酷程度。
不仅来自于敌我双方的装备代差,更来自于极度严寒的作战环境。
打赢,活下去,是每个人的愿望。
在《长津湖》票房“逆跌”的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翻阅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方面是想找素材,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大众的真实声音。
但在各类APP的评价页面翻了几十页之后,我的心情变得非常复杂。
有人作为军属,十分感恩这部电影对他们的意义;大部分人,都在夸赞电影给他们带来的震撼,感念于志愿军的精神和当下的盛世;有些人,则非常杠地挑出了各种理由给这部电影打低分。
最好笑的是,有人因为买错票而给差评,还有人因为在场观众没有给电影鼓掌而给了差评。让人啼笑皆非。
我整理了一下,网友对电影打出差评的部分理由。有些理由有点道理,但大部分都非常的牵强——恰恰是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在上蹿下跳的指责剧情中的bug。
亲历过战场的人,反而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以及不太了解那段历史但愿意看完电影去查资料的人,会觉得电影非常震撼人心。
比如那位看完电影就回家冻了一个土豆尝试的小姐姐,她的举动很值得称赞,但她仍然忘了,冰箱的温度无法达到零下40度,所以她啃的冻土豆,还是不如伍万里啃的那个土豆硬。
以下是评论区中提到最多的6个差评理由。
枪都不会用就能上战场?伍万里偷偷跟着二哥上了战场,连子弹是啥模样都搞不清楚,这样的小白怎么能直接上战场呢?
这是少数有道理的评价,但电影并非纪录片,伍万里的戏份,是通过这样一个小渔村混小子的莽撞,让观众更能代入到自己身上。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初次上战场会是怎样的心情。
是不是一听到信号弹的声音,脑袋就像他这样一缩。
并且,万里是经过训练的,只是对真正的子弹不熟悉而已——片中有一个镜头提到过先训练再去战场。
敌人都打上门了,十四五岁的孩子都要上战场。
电影是艺术的表达,各种戏剧因素集合到一起,它才是电影。
伍万里的人物原型周全弟,就是十五岁上战场,在雪窝里趴了三天三夜,四肢全部被冻坏。
哪怕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也没有见过美军的高端装备。这和伍万里没见过真子弹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他们容易负伤,容易阵亡。
通过伍万里被雷公捉弄的镜头语言,很容易联想到,志愿军初次接触白人、黑人以及没见过的武器时,那种心情。
曾经在战争初期,一个志愿军小队摸到美军营长,看到睡袋里睡熟的黑人,以为见到了鬼,吓得一枪都没开就跑了。
如果电影直接拍这个,恐怕会有更多人接受不了。真正的战场,比电影中更残酷。
美军轰炸乱石滩的镜头毫无意义?
和上面所解释的是一个道理,果然就有人接受不了这种被对方碾压的情节。
在入朝作战初期,志愿军的防空能力几乎为零,不仅紧缺飞机,连高射炮都是稀有品。所以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可以对地面上的目标狂轰滥炸,而我们却毫无办法。
行军的时候志愿军听声辨位躲躲藏藏,树木稀少的地方,更是容易被侦察机发现。
他们行进到乱石滩正好遭遇美军战斗机巡查,这个时候是起身以血肉之躯当靶子做无意义的牺牲,还是蛰伏等待时机再行动?
憋屈的感觉油然而生。
战争片终究不是爽文。这一段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志愿军都是在面临这种境况,因此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多么的不容易。
巴祖卡打战斗机可能吗?巴祖卡的射程是100~300米,射速较慢,通常用来打坦克。所以按照常规推断,它是不可能打得中速度快过它几倍的飞机的。
在打下战斗机之前,就做了不少铺垫——敌机多次贴着地面飞,段奕宏饰演的谈子为也跑到了山顶上,飞机完全进入了射程。
这种迎着炮弹打下飞机的举动,等于是抱着和对方同归于尽的决心了。打不打得中,他都会死。
在抗美援朝的前期战争中,我们是有纪律在没有掌握制空权之前,不允许地对空发射子弹,一来命中率极低,二来会暴露位置引起更大的伤亡,如有违反将会面临严厉的惩罚。
但在谈子为所面临的处境中,飞机低空轰炸地面,已经造成了极大伤亡,而他是单独一人跑上山顶(不存在暴露大量目标),以极小几率拼一个同归于尽,是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并没有破坏逻辑严谨性。
雷公抱标识弹有必要那么“做作”吗?胡军往昔饰演的角色多为“硬汉”,突然在《长津湖》里演了一个逗比“雷爹”,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会有点不好接受。
初始剧本中,雷公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老战士,作战技能非常勇猛。胡军觉得大家都很勇猛,这个代表人物可以用吴京、段奕宏、韩东君等演员去表现。雷公可以是另一种性格,比如有点笨拙,有点逗比,特别护犊子等等。
事实上,胡军塑造的雷公非常的成功。
在网友提到的“做作”中,特别指到雷公抱标识弹的动作,碰一下又缩回手,嘶嘶哈哈的,动作一点都不利索。
如果仔细看了这个镜头,你会发现标识弹上半部分烧得通红,表面温度肯是非常高的。雷公捧起地上的沙土往上淋洒想降低温度,发现徒劳无功,最后还是艰难地抱起了标识弹,扔进了车斗里。
这一系列动作都是符合常理的。是最接近“人”的表演。
包括后面的台词:我太疼了……别丢下我一个人在这里。
上了战场都是英雄,但英雄他首先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可能会有一瞬间的惧怕,一瞬间的脆弱,他也会怕疼啊。
雷公抱了标识弹之后,双手已经血肉模糊,脸上也被高温燎得面目全非,冲进美军撤退的坦克群里,也被部分网友指责太失真。说标识弹在移动,战斗机都是傻子吗会跟着标识弹打击?
首先夜晚战斗机对地面的辨识度相当差,只能靠燃烧弹的亮度和标识弹的烟雾来识别,在快速飞行过程中,标识弹是否在移动其实不容易分辨出来的。
打过一波盘旋回来,标识弹的烟雾已经移动了一部分路程,在战斗机的视野是无法看出来的。
人海密集冲锋没有尊重历史?很多人看过预告之后,就开始把三三制挂在嘴边,诟病《长津湖》里都是人海密集冲锋,毫无战术。简直就是不尊重历史。
三三制是由东野创立,电影中的第九兵团属于华野,还不会熟练使用三三制,因此多采用疏散的队形。而且三三制也要因地制宜,并非所有地形都适合。
但真的是人海密集冲锋吗?确实有,可不代表每一次冲锋都是如此。
入朝初期,这种人海冲锋也是事实存在的。
志愿军善于在各个方位截断穿插进攻,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四面八方都是人海,他们能够以同等的兵力,分割包围敌人。实际上,每个队伍的人数并不太多。
要知道志愿军面对的,可不止是美军,而是17个国家的联军啊!
在电影中,也有很多镜头表现了各个队伍的协同作战战术,有的三人一组游走冲锋,有的在高处压制对方的高塔据点。各司其职,其实打得相当有章法。
评论里也是有较为理智的网友,可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事实上导演特辑里也有三三制,不能因为知道一个三三制,就只会说三三制,这个地方实在不能成为打低分的理由。
冰雕连的故事一带而过?
不少人因为杨根思和冰雕连的故事都是一带而过,而感到不满,给电影打了低分。因为在《长津湖》上映之前,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拍冰雕连的故事,没想到最后只给了那么两三分钟的镜头,让人非常的失望。
“冰雕连是长津湖战役里的其中一个连队,长津湖不止这一个连队在作战,大家都想到了重要的一笔,就是冰雕连、杨根思。但是实际上我们成功的案例是全歼北极熊团,这是长津湖战役我们取得的一个重大的胜利。”制片人于冬说。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因为这个原因而诟病,下一部《水门桥》就是表现这场战役的。而冰雕连以及杨根思就是在这场战役中留下了英雄事迹。
导演还留着后手呢。
结语很多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幸存老战士,在孙辈的陪同下观看了电影。
我们看到他们在观影过程中感动得热泪盈眶,看到他们在电影结束后起身敬礼,看到他们在电影海报面前久久伫立不肯离去……就知道这部电影拍对了。
终于有人把他们年轻时经历过的东西拍摄了出来,终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理解他们曾经的艰辛和热血。
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女战士,在电影结束后,大声地说:我真的很激动,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真实的军人的片子。
亲历过战争的人,都认为这部电影展现得非常真实,那么给差评说这部电影拍得太假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呢?是您亲自上过战场,还是经验丰富到可以给三位大导演做幕僚?
有一些对《长津湖》的挑剔,也不能说毫无道理,有效评价可以促进电影事业更好地发展。
由于时长和剪辑,故事方面或许有瑕疵,有些地方的留白不等于留bug。评价归评价,我仍然会给这部电影打高分而不是劝大家别去看。
为什么?
因为它的教育意义远大过于瑕疵,让年轻人知道这段历史,心怀感恩,珍惜当下,这就是意义。
PS:逆跌指的是,按照算法票房应该会开始下跌,但是《长津湖》的票房反而猛涨。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现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