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少年游词(词中老杜周邦彦)

叶嘉莹先生说,周邦彦写的是“赋化之词”,是属于辞赋性质的以铺陈描述为主的词。

周词之所以具有“赋化之词”的特质,跟他的文章写得好有关。周邦彦二十四岁时到汴京做太学生,二十八岁写了《汴都赋》献给宋神宗,受到神宗的赏识。据《宋史·文苑传》中记述:“元丰初,游京师,献《汴都赋》万余言,神宗异之,令侍臣读于迩英阁。”由此可见,周邦彦的辞赋写得很好。辞赋写得好,导致周邦彦在写词时也保持了写赋的习惯和作风。

赋是我国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言上要求声律协调。

其二,周邦彦精通音律,有“顾曲周郎”的美誉。他的自度曲颇多。如《兰陵王》、《六丑》、《大酺》等二十多个。王国维就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意思是说,周邦彦就艺术手法而言,他能写得非常精致典雅,还能被视为第一流的作家。但是,若以创造新曲调和创造意境这两种才华相比,周邦彦还是比较擅长创造新曲调的。凡是周邦彦创作的曲调,其平仄声律大多极为严格。柳永虽然也通音律,既没有周邦彦的变化多,也没有比周邦彦更能严格遵守平仄声律。

周邦彦少年游词(词中老杜周邦彦)(1)

下面笔者抄录周邦彦的名作《兰陵王·柳荫直》,来谈谈周邦彦词的特点之一,即善于体物,描绘工巧。

兰陵王·柳荫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是周邦彦的一首名词,在历来选本中都会选录。

这首词共分三段,属于长调慢词,代表了北宋慢词发展的最高水平。

周邦彦少年游词(词中老杜周邦彦)(2)

这首词题为咏柳,其实并不是一般的咏物词。所谓咏物词,即指以咏物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词。是以某种物品为描写吟咏的对象,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词作。

这首词看似描写柳的姿态,通过写柳引出送别的主题。其实更深的一层意思则是写作者自己厌倦羁旅生涯的哀愁情绪。

该词的中心句是“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该词写于宋哲宗绍圣末年,是周邦彦重返汴京后的作品。

周邦彦少年游词(词中老杜周邦彦)(3)

开篇第一段借柳说起,全从眼中所见的柳的姿态进行描摹,是实写。首句“柳阴直”先写隋堤畔成行的柳树,此是描写远景。第二句“烟里丝丝弄碧”是细致地描写近景的。接下来“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和“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两句,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写的眼前所见的春天的景色。隋堤边,柳条在水面轻轻摇摆;长亭路旁,路人折下柔嫩的柳条送给远行的亲友。

二是在古诗词中,柳树和长亭都代指送别。例如: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即是用旅店门前的青青杨柳象征离别。又如: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也是用柳条比喻离别。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的下半阙:“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它就在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的路程里。将离愁别怨含蓄地蕴藉在迢递的道路里,使离愁如连绵不断的道路一样重重复重重。

第二段则由眼前的送别宴席想到别后的寂寞,是从实写到虚写的转变。“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是词人的主观想法。

第三段中的一句“斜阳冉冉春无极”更是将旅途中所有的离别伤感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总之,该词通过把离别情绪反复渲染,层层递进,将欲归不得的倦客心情,写得情深意挚,耐人寻味。让读者感受到别离漂泊,欢聚无常的人生状态。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说:“登临二句是一篇之主,隋堤上三句暗伏倦客之根,直至收笔云沉思前事三句,则遥遥挽合,其味正自无穷。”对此词的章法分析极其细密,尽显辞赋借景抒情、铺陈描摹的特点。

周邦彦少年游词(词中老杜周邦彦)(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