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忧愁是沁入心骨的伤感(半是欢愉半是忧伤)

□张广荣清明,是时令的一个日子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明净在明山秀水、天高云淡的时光里,扫墓和踏青,总有“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的欢愉和忧伤,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春日的忧愁是沁入心骨的伤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春日的忧愁是沁入心骨的伤感(半是欢愉半是忧伤)

春日的忧愁是沁入心骨的伤感

□张广荣

清明,是时令的一个日子。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明净。在明山秀水、天高云淡的时光里,扫墓和踏青,总有“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的欢愉和忧伤。

清明这两个字,从人们的生活里一遍遍地蹦出,仿佛是优秀的遗产在代代相传。有时候真佩服古人的智慧。清明的创造,简直是珠联璧合:写出来,疏阔明净;读出来,明朗清澈;回味起来,那光明清朗的意韵便在字间无限升腾,恐怕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把文字的音形意融汇得浑然天成。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又或许是,千百年来清明文化的积淀,早已赋予了“清明”丰富的感情因素,在我们的记忆里便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我的认知里,中国人是从物候天象中感知时间,又是以敬畏之心看待时间的。他们依据自然的变化,郑重度过每一个“非常”的时间节点,或庄重,或欢愉;或肃穆,或喜庆。感知自然的智慧,期盼天人合一的民俗,孕育独属中国人的传承。

因为清明有祭祖的习俗,加之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愁诗句,所以,清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多了一层伤感的情绪。“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南宋诗人高翥也有清明节时人们祭扫先人坟墓情景的描述。

其实,清明早已不单单是一个“断魂”的节日了。一家至亲,这一天聚到一起,祭奠先人,缅怀过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先人的墓地就在村后的山坡上,端坐在那里很多年了,看一年年风调雨顺,听一载载山风如歌。家乡的山水一年比一年青绿,儿孙的事业一年比一年辉煌,先人一定会满意地颔首微笑。不信,看那满坡簇簇盛开的花朵,早已笑成了烂漫的花海。

清明节里,最喜欢吟诵“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觉得这诗意最契合清明的心境。气清景明,万物复苏,踏青出游是除了祭祖之外另一项非常重大的习俗。祭祖忧伤,踏青欢愉,这样的风俗,在清明时节长盛不衰,而且久居城里的人,对自然的向往也更加强烈。

故乡多山,可耕种的土地很少。为了保护耕地,还田子孙,一些开明老者便主动把自家的墓地迁置到山中,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这样经年累月,长此以往,故乡的荒山就变成绿树成荫、鲜花遍野的金山银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一样的故乡,无限的眷恋。因此,每年清明,我都带着家人前往故乡扫墓、踏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根思乡的弦,它无时无刻不在凌乱着人思乡的“痛苦”。清明,思念故土的那根弦——祭祖扫墓,踏青游春,就让我们倾情拨动,带上家人回家看看,亲一亲家乡的山水,解一解心底的乡愁。

清明,半是欢愉半是忧伤,我仿佛看到故乡的青山绿水,在“花坞蝶双飞,柳堤鸟百舌”的簇拥下,飘到我的眼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