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夫孝的三个层次(刘立夫孝的三个层次)
孝的三个层次
如果要问,什么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孝”。从汉字的构造上看,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能顺其意,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情感上说,血浓于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而子女也会将父母看成是最亲的人。因此,百善孝为先,看一个人是否懂得感恩,先得看其是否尽孝,如果连对生我养我的父母都不懂感恩,其他就免谈了。
“孝悌”二字经常连用,指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关爱幼者的行为,是最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仁孝”二字连用,即用对父母的孝,推及到善待他人,泛爱万物。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为教育的根本。如孔子所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后人在这个基础上,写成《弟子规》,变成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话也是《弟子规》的总纲。
如何才能尽孝道?有人说,父母养育了我,作为回报,等父母老了,我也养他们,不就是报恩了吗?这其实是不全面的。曾子说:“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因此,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小孝、中孝、大孝。
第一层次为小孝,这样的孝称之为“能养”,即子女心怀恭敬地赡养父母。一个人成年后,有了事业,就不能做“月光族”,而应该关心父母的生活,供给父母的衣食。但仅仅是供给父母的衣食是不够的。《论语·为政》篇说: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不要以为有钱给父母花,有房子给父母住,有衣服给父母穿,有饭菜给父母吃,就是“能养”了。其实,有些人对宠物的爱护也是如此,甚至可能对宠物的关心还要超过父母,岂不是父母反不如宠物?所以,真正的能够在于真诚,真诚就是体贴父母、关心父母,其实从脸色上也看得出来。孔子说“色难”,就是“能养”却脸色难看,那就不是真正的“能养”。
第二层次为中孝,这样的孝是让父母不感到羞辱。俗话说:“母亲心中有十个儿子,儿子心中没有一个母亲。”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中的某种弱点。有些人长大了,心中只有自己,不知道有父母,便为所欲为,生活中碰到不顺心的事就无理取闹,动不动就想跳楼,变成了父母的“心病”,这当然是不孝。《论语·为政》篇有一段微妙的对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这个人出身贵族,骄奢淫逸,纵情声色犬马。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答得非常有技巧。他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实际上孔子这是告诫孟武伯应节欲保身,免得父母操心。其实,每个人都会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多少反映了儿时父母慈悲对子女体贴入微的点滴心态,读来让人心生共鸣。
第三层是大孝,这样的孝就是“尊亲”。也就是古人说的“光宗耀祖”,让父母感到脸上有光。要做到这个层次,子女必须奋发图强,能够对社会、国家作大贡献。《孝经》说: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按照《孝经》的说法,一个人能够真诚奉养父母,不让父母操心,那是孝的起点;能够完成父母未竟的事业,忠于国家,忠于职守,那是孝的展开。而要做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那更是非等闲所能为。立身行道,是要成圣成贤,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做后世人的楷模,这是尽孝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