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沟通的小妙招(让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更亲密的妙招)

如果说人的一生,谁对你的影响最大,我想大部分人会选择父母。即便不是内心选择,无论你承认与否,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多多少少都会折射出父母教育的影子。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因此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原生家庭:与自己和解

儿时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亲密和依赖的,然而当我们逐渐长大成人,逐渐有了自己的社交圈,有了自己的思想,直到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诞生了小生命,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却好像被推得更远。在育儿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加剧,这是现在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

樊登在他的《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里说到:

亲子关系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的父母那一辈,关爱和照顾孩子是本能,但给孩子信任与尊重,却不太容易 。

因此,当有学者大力推行“原生家庭”理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抱怨自己原生家庭如何如何的文字。

这里无意去理论这些说法的对错,只想说,父母或许只是用错了方法的父母,而我们,始终有选择的权利。

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幸福。

与父母沟通的小妙招(让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更亲密的妙招)(1)

穿越时空:背后的故事

每一个文化环境都有自己的集体性创伤,父母们也不例外。我们父母生活的时代,是谨慎小心、节制慎言的。

因此,他们大多不会表达爱,不擅于情感外露。

而我们,可以作为冬天的“小棉袄”、夏天的“小空调”,去滋养他们。当然这需要我们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内心承受能力,并且已经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

每次回家,父母总会提各种问题:

工作能适应吗?

那个小伙子怎么样啦?

怎么这么晚还不睡?

怎么这么大人了还东西乱丢?

这似乎就是他们独特的表达关怀和爱的方式。然而这样的方式,密度太高了。

这或许就是他们时代文化的烙印。这些担忧,很可能也是他们的焦虑对你的投射。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倾听焦虑并共情,用爱来包容焦虑与担忧。我们还可以聆听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的过去,看到他们的背后。

就像《你好,李焕英》里的贾小玲,正是穿越时空回到妈妈存在的那个年代,看到曾经的过往,才更理解妈妈的不容易,才更能理解妈妈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也许我们看到的,是执念,对他们来讲,却视若珍宝。

与父母沟通的小妙招(让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更亲密的妙招)(2)

转换视角:像爱个孩子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看着她蹒跚学步,看着她咿咿呀呀,哪怕其实这什么都不代表,但她的一言一行在我们眼里,都像是一个奇迹。

昨天有同事在跟我笑言:最开始生下孩子,家人都觉得这是个天才,一定是考清华北大的料。现在,只要他能考上一所湖南的大学就行。

孩子在我们眼里,因为弱小和无知,被我们包容,她的行为我们都会自带滤镜去看待。我们知道,这是在呵护祖国的花朵成长。

而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往往缺少这样的耐心。

他们在逐渐老去,而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逐渐与社会脱轨,而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如果他们是个孩子,我们或许就会更包容,更耐心。我们牵着蜗牛去散步,而曾经牵我们的人已老。

让你做我的小孩,让我来宠你吧~

与父母沟通的小妙招(让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更亲密的妙招)(3)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不希望给自己留遗憾,不希望多年以后再用《你好,李焕英》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虽然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如多花点心思 ,活在当下每一刻平凡的幸福里吧。

与你共勉❤️

六分之一@六分之一是共创写作的社群,运用六顶思考帽的方法,每周共创一篇文章。

本周我是绿帽。


作者简介:果果酱,教育学硕士,80后在职宝妈。

让爱流淌,让心发声❤️

欢迎加入007/复盘力社群,和我一起用写作的方式和自己对话,去链接他人,去打造自己的影响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