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

L9-09真書的技法1

一 真書的技法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1)

「認識真書」講了八堂課,那些都是基本概念,今天開始講基本技法,書法三大技法是用筆、識勢和裹束,這是一級課程內容,當然也可以如孫過庭的說法,一是點畫,二是使轉,通俗說法就是小圈和大圈,小圈指調鋒,大圈是組織點畫。

從學習的角度說,可以先學用筆,然後識勢、裹束,如果你要臨摹字帖,或者創作,這個次序要反過來,先定大圈,後行小圈。這跟開汽車一樣,先定路線,上路後調整方向盤。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2)

我推薦的優秀字帖有三本,都是墨跡本,一是王羲之《蘭亭序》,這是行書傑作,而真書就是隱藏使轉的行書,只要把行書寫的端正點,就是真書。二是智永《真草千字文》,跟王羲之一脈相承。三是傳為褚遂良的《陰符經》,非常好的作品。《蘭亭序》在八級課程中已逐字講過,二級課程38課分析過《陰符經》部分字,39課又講了智永《千字文》部分字。有這樣的基礎,今後分筆勢,取大圈,可以依照那些方法去做。

L4-41難字3

初級課程我說過,初學書法的人覺得用筆難,等過了這一關,就會發現大圈難過小圈。我對各位的忠告是:

簡言之:

  • 多臨帖,分析優秀字帖上取勢的方法。
  • 大多數的字,古人都已經寫過了。
  • 真正要你自己去取勢的難字,數量並不多。

二 從大圈開始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3)

大家都知道,無論做什麼事,先想清楚其中的道理,就容易成功。如果你同意孫過庭所說,真書是用使轉組織點畫,那就可以推出一個結論:真書和正楷字必然有所不同。正楷字表達的是漢字基本結構,只用點畫,無須使轉;而真書寫的是藝術結構,這是用使轉組織點畫的結果,所以藝術結構必然不等於基本結構,這是很簡單的推理。

我們進小學識字,有沒有老師給你講使轉的?沒有,我們從小沒有受過使轉的訓練。寫真書,最容易犯的問題就是把真書寫成正楷字,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寫得像印刷體。

2.1真書大圈的取勢手法

古人取勢會用哪一些手法呢?

﹝1﹞改變點畫。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4)

有時候正楷字明明是一橫,在真書中可能寫為一豎。如「兒」字,注意紅色的兩筆,一撇智永寫為一橫點,一橫又寫為一豎。本來左上角這三筆分筆勢不容易,現在換成豎橫豎,豎筆勢移位,簡單明瞭。

王羲之《二謝帖》「兒」字,取勢更簡單,在真書中也可以用。歐陽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5)

詢《千字文》多了一橫,這是歐陽詢真跡嗎?顏真卿書顏元孫《干祿字書》,收「兒」字兩種寫法,注曰「上俗,下正」。下面這種正體用於科舉考試,這可以理解,上面寫法出於行書,指為俗字,似乎太過,至少是一個「相承久遠」的通用字。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6)

凡是遇到這樣一個字形,大致有三種取勢,第一種,左邊為豎筆勢移位,右旁為石楯勢。第二種,左邊為兩豎,豎筆勢,右旁為石楯勢。上面這兩種,中間空開,因為還有其他筆畫。第三種,中間沒有留空,也就是沒有其他筆畫,則左邊兩豎和右旁石楯勢靠得很近,看上去好像「1日」。分筆勢還是兩個,豎筆勢加石楯勢,「日」字形拆開,不把「日」當一個筆勢。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7)

將橫筆寫為豎,又如「耻」字,左邊是「耳」,右旁是「止」,智永把右旁的「止」寫成了「山」字形,其實是「止」上面那一短橫,轉為一豎。

「止」作為一個字的部件,經常寫為「山」,如「歲」字,上面是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8)

「止」,也可以轉為「山」。如果我們看隸書,這個轉變可能是誤讀引起的,《張景碑》「歲」上面的「止」,短橫用點,《曹全碑》這個點就近於豎了,結果「止」變成了「山」。八級行書課程講過,金文「歲」上下是兩個腳,也就是「步」字,中間是「戉」﹝或說是「戌」﹞。上面的腳寫為「止」,下面的腳有很多寫法,這裡所舉三個字例,取勢都不同。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9)

真書深受漢隸的影響,如「訓」字。正楷字「訓」是照小篆隸定的,但智永的寫法,最後一豎加了雁尾,這是因為漢隸喜歡加雁尾。皇象《急就章》沒有「訓」字,如果有的話,我想極有可能帶有雁尾。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10)

鐘繇《宣示表》這兩個字,原本上面都是小字形顧盼勢,中間是一豎,現在改寫為一點,變成三點橫排,開三點勢。

〔2〕改變形狀。

漢字的部件,有方的,有三角形的,圓形的在古文字中較多,正楷字幾乎不用了。當一個字中,同樣形狀的部件連續出現,可以考慮換用其他形狀,如方形換用三角形。就這個「單」字來說,它本身有很多方形,真書中往往把上面兩個口,寫成三角玉函化勢。這三角形,本來就是兩筆寫圓形的結果,你看漢隸《衡方碑》中的「單」,上面兩個「口」,一個用兩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11)

筆,一個用三筆,兩筆楷化為三角形,三筆成為方形。《干祿字書》說用三角的是俗體,用方形的是正體,不消說這是根據《說文》小篆來的。《干祿字書》剛才貶低王羲之,現在貶低鍾繇,因為它是「字書」,而且是求「干祿」用的,但鍾繇《賀捷表》是給皇帝看的,說成「俗體」很不妥。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12)

正楷字「高」字,上下有兩個「口」,隸書依照小篆隸定,作為正楷字沒有問題,但書法家很少這樣寫真書,晉唐作品中我只找到一例。一個字中有兩個「口」重複,最好變換一下,大多數書法家寫真書「高」字,是照金文的寫法,隸書也有照金文隸定的。這樣把上面的「口」改變了,看起來效果更好,現在也有很多人是這樣寫「高」字的。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13)

再說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一個字,「貌」。早期金文「皃」畫的是一個人,下面是人身,上面是人臉,臉中間有一橫,意思這個地方就是人的面貌。《說文解字》收了三種寫法,小篆「皃」沒有「豸」旁,鍾繇《宣示表》「皃」就是這種,下面的「人」寫作八字形,「人」還有其他寫法,也是改變了部件形狀,另取筆勢。《說文》中加「豸」的寫法為籀文,籀文通常比較複雜。漢隸中有一種「貌」字,是照籀文小變,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貌」字,就是這樣來的。請各位注意《千字文》中的草書「貌」,跟真書是配對的。《說文》第三種「貌」,左邊是「豸」,右旁是「頁」,我老師寫的古隸《千字文》,就是用這一種寫法。智永《真草千字文》是重要字帖,但其中有些字理解不易。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14)

七級草書課程講過「我」字,「我」字草書來之於甲骨文、金文、古文這一線,行書和真書卻來之於小篆,所以和草書寫法完全不同。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15)

依照小篆而來的這一種寫法,大圈怎樣分?我說過好幾次,看大圈,先寫出大圈中線,這樣做的好處,可以排除小圈的影響。然後把這些線條分組,有時分組會有幾種可能,就「我」字而言,比較容易和合理的可分為三組:一是單一筆勢一啄,啄勢。二是提手旁,戈法化勢。三是倚戈勢為主的組合,也歸入戈法。簡言之,「我」字大圈,就是一啄兩戈法。有沒有其他寫法呢?有的。

戰國晚期金文,「我」字有些變化,左下角出現了「小」字形,整個左邊近於「禾」字。漢隸中就有這種寫法,依照金文隸定,影響所及,歷代真書作品中也有人繼承這種寫法。注意,開始第一筆,可以是撇,從右到左,也可以是橫,從左到右。我們知道,在真書中即使寫一啄,起筆也往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16)

往是向右先寫橫,然後回過來拖出成一啄。這樣一來,「我」字分筆勢就是一短一長兩橫奮筆勢,小字形顧盼勢,最後戈法。當然,也可以先寫一啄,然後木字形群鵲化勢,最後補全戈法。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17)

「義」字,上面是「羊」,下面是「我」。智永《真草千字文》寫「我」和「義」字,細節有點不同。「我」字中間長橫是一筆過寫成的,「義」字沒有長橫,左邊提手和右旁的戈法橫是分開寫的,我覺得更為清晰,不知各位看法如何?此外,「我」字下面有兩個趯,一左一右,分量很重,「義」字下面省掉了一個,效果反而好。歐陽詢《化度寺碑》「蟻」也是這樣處理的,值得留心。又見唐人寫經,連續五畫,把「羊」字三橫和「我」字兩橫連續寫完,然後加上顧盼勢和戈法,給我印象很深。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九级课程真书篇09-真书的技法1)(18)

改變形狀,可以是變換取勢,也可以是化出一勢。如「殆」字,左邊原來是「歺e4」,書法中改為「歹」,取飛帶勢。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用飛帶化勢,寫法有點不同,二級課程講過的。今天先講這些,下次繼續。謝謝。

本節要點:

  • 真書的技法——大圈。
  • 〔1〕,改變筆畫。
  • 〔2〕,改變形狀。

複習思考:

  • 這是什麽字?為什麽可以這樣寫,鍾繇用了什麽手法?
  • 《蘭亭序》中的行書「骸」、「趣」、「躁」字,寫成真書是怎樣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