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步入高波动率阶段 全球市场步入高波动率阶段

□凯纳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曦2018年初始,市场经历了两轮的“过山车”行情,同时去年表现出色的大盘蓝筹股也开始出现上涨乏力的现象另一方面,量化投资经过低谷之后在今年一季度成为表现最佳的策略类别,有望成为今年的投资热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全球市场步入高波动率阶段 全球市场步入高波动率阶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全球市场步入高波动率阶段 全球市场步入高波动率阶段

全球市场步入高波动率阶段 全球市场步入高波动率阶段

□凯纳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曦

2018年初始,市场经历了两轮的“过山车”行情,同时去年表现出色的大盘蓝筹股也开始出现上涨乏力的现象。另一方面,量化投资经过低谷之后在今年一季度成为表现最佳的策略类别,有望成为今年的投资热点。

笔者认为,“黑天鹅”频现导致2018年机构资金市场的避险情绪飙升,而在2017年投资价值股获得不错收益的部分机构资金也开始转向低风险的量化对冲策略锁定利润和规避风险。一方面是由于不论从内部和外部来看,今年的市场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市场波动率出现大幅上行的趋势。另一方面,股票市场风格逐渐回归常态。由此而言,量化投资策略有望在2018年“绝地反弹”。

在不确定的市场寻找确定性

量化投资诞生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和统计的手段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寻找确定性,在海外对冲基金也叫作“避险基金/Hedge Fund”。可以看到,2017年在中国最主流的两个量化策略类别,量化对冲策略(也叫阿尔法策略或者市场中性策略)和量化CTA策略的表现都不大好。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阿尔法策略的阳光私募基金平均收益仅为-0.04%,在所有策略中排名倒数第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2017年股票和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波动率处于历史地位。而量化策略往往在市场波动率较高的环境中表现会比较好;另一方面,2017年全年A股市场大盘蓝筹持续一整年的大幅上涨。这两个因素导致很多量化对冲策略并不适应2017年的行情。

然而,在2017年表现不好并不代表着量化策略就失效了,因为量化策略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时候都赚钱,在华尔街流传着一个说法,投资交易的“圣杯”是不存在的。进入2018年以来,阿尔法策略的产品相比去年开始有所表现。关于量化投资的有效性,笔者套用巴菲特的话总结为三条原则:第一,量化投资长期是有效的。第二,量化投资未必每年都有效的。第三,第二条是第一条的保证。

量化策略价值正在凸显

2018年初始,股票市场经历了两轮“过山车”行情,1月份漂亮的“11连阳”之后,短短的半个月内各大指数涨幅全部回吐。3月末对贸易摩擦的担忧又导致市场一波大跌。可以发现一个特征,进入2018年以来,A股市场的波动率出现明显上升。2018年表现最好的指数是创业板指数,创业板指数一季度逆势大涨了8.43%。说明市场的风格出现了转化。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预测了2018年量化投资可能将会有不错的表现。

首先,如果市场波动越大、股票价格波动越大,反映人的短期盲目、频繁交易、非理性的机会越多,量化策略抓短期的能力得以体现。如果风格从大盘股、白马股转向中小创,它的波动就会比较大,它所反映的非理性机会就比较大,量化就可以发挥它的准确、系统获得收益。其次,商品期货的波动率越大,对于趋势跟踪类的量化CTA策略就越好。第三,如果中小创的上涨空间较大,说明涨的股票较为分散,比较容易通过概率捕捉到上涨的股票。对量化而言,这样的结构行情更能够发挥量化选股的优势。

再从2018年第一季度各类型策略的平均表现来看,收益最高的策略是市场中性策略,一季度的平均收益达到2.35%,年化达到9.4%左右的收益率,远超过股票多头-1.4%的收益。CTA策略表现也较好,平均收益达到1.68%,也是因为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从机构资金的情绪来看,大家也从乐观地认为牛市会持续的预期转到避险的保守心态,希望能守住在去年获得的收益,这也意味着很多聪明的机构资金正在从此前获利丰厚的价值投资股票中撤出,转投债券或者市场中性策略及量化CTA策略中。

笔者认为,2018年A股市场可能面对三大不确定性,贸易摩擦演变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GDP增速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将使2018年市场出现有利于量化投资的两个迹象,一是市场波动率明显增加;二是股市风格切换,大盘蓝筹股的风光不再。这也将导致量化对冲策略有望在2018年出现“绝地反击”,其价值也正在逐步凸显,未来有望给投资者带来良好回报。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