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古代吃饭用刀叉吗(从吃抓饭到用刀叉)
一提及欧式西餐,尤其是晚宴(dinner),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各种繁杂的餐桌礼仪和尺寸造型各异,用途不尽相同的刀叉、酒杯。盛装男女相间而坐,轻声轻语的进行着优雅的谈话。
《唐顿庄园》中,英国伯爵家的一次考究的dinner
其实,这种所谓的欧洲传统餐桌礼仪和用餐工具,历史并不算多悠久。17世纪前,大部分欧洲人,包括贵族阶层,并不屑于使用专门的刀叉进食,特别是男性,总认为那属于一种“娘娘腔”的生活方式,非常的不man.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无论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或是底层奴隶,他们的双手就是自己的“进餐工具”。比如,当年罗马贵族最“潮”的吃法,是美美的躺在床上,直接用手抓取食物。
躺着吃“抓饭”属于一种身份的象征
不过,这时候,即便都吃抓饭,怎么“抓”,也是要区别身份的。
在使用手指头进食时,罗马的平民是五指齐下,有教养的贵族只用三个手指,无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而且,手指沾了汁水也不能像平民一样舔吮或直接往衣服上蹭,而是要在奴隶的伺候下,用专门的布来擦拭。这块布,可以被看作早期的餐巾。
而且,上述这种以手指多寡来区别身份的用餐规则,并未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而成为历史,竟然一直延续到17世纪,直到欧洲人渐渐接受了叉子,并用作了日常餐具。
在漫长的欧洲人吃“抓饭”的时代,勺子和刀作为进餐工具,很早就出现了,但叉子的使用,却要晚的多。
毕竟,在欧洲的气候条件下,畜牧业比农业更容易发展。所以,他们的动物制品占比高的饮食特点,也决定了刀具在进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加之,普通欧洲人的主食质量太差,那些里面总是混着麦麸和砂土的黑面包,硬邦邦的像板砖一样,还特别干。吃的时候,只能使劲掰下一块,然后蘸一些汤汁,把面包泡软,撕扯过程中还得注意挑出里面的小石子等杂质,以免硌牙。
显然,这段岁月中,面对如此粗糙的主食,最实用的工具当然就是手。
而叉子登上西方人的餐桌,还要等到17世纪。
最早把叉子用作餐具,是10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此时,东罗马的上流社会人士觉得穿着华服,却用刀把肉食切割后直接送进嘴里,显得非常不“文明”,于是,开始用带有两齿的叉子进食。
随后,这一“发明”很快传入了意大利,成了吃意大利面的重要餐具。
此前,对于来连汁带水的意大利面,人们也都是用手指去抓着吃的,吃完后还总会意犹未尽的把沾了汤汁的手指舔净,发出陶醉的吮吸声。
为了改善这种不雅的吃相,他们选择了拜占庭帝国的餐叉——把面条卷在叉齿上,再一团一团的送进嘴里。
然而,这种“文明”的用餐工具,却遭到了中世纪教士们的质疑和反对。
他们认为,人类的食物都属于神的“恩赐”,而避免用手指直接接触食物的用餐形式,那明显属于一种对上帝“赐饭”的傲慢无礼的回应。
比如,中世纪的一个德意志传教士,直接将叉子斥为“魔鬼的奢侈品”,还说“如果上帝要我们用这种工具,他就不会给我们手指了。”
据记载,某威尼斯贵妇在用叉子进餐后,不久死去。现在推测可能是高血压或是心脏病的引发的暴亡,而当年的神职人员却耸人听闻的解释说,她就是因为用了叉子而遭到天谴,并以此为案例,告诫大家一定要继续保持吃“抓饭”的传统。
中世纪贵族宴会
直到中世纪后期,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冲击下,教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愈发式微,餐叉才从意大利逐渐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到了17世纪,“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首先开启了一手操刀,一手持叉的用餐模式,并制作了大量银质精美餐具。而且,为了表明自己更“讲究”,法国人的餐叉比意大利人又多了两个齿子。这种四齿餐叉的造型跟当今的西餐叉,已经区别不大了。
即便17、18世纪,欧洲中上层阶级都接受了用叉子进食的模式,但大部分劳动人民,还在继续吃“抓饭”。
全欧洲人都开始用叉子,那得是19世纪初的事儿了。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四处征伐,除了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外,也在卖力的播撒着“法兰西风情”。就这样,顺手把餐叉也给“普及”了。
到了19-20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富裕起来欧洲人开始越发讲究餐具和用餐的“仪式感”。
很显然,一刀、一勺、一叉和一个高脚杯是无法满足这种“仪式感”的。于是,出现了下图中各类繁杂的“规矩”。
截图为美国PBS的纪录片《唐顿庄园中的礼仪》,制作组专门请来此剧历史顾问,详细讲述大英帝国20世纪初的贵族社交礼仪。
每一个管家手里都要有把专用尺子,来测量盘子和桌子、餐具之间、桌子和椅子之间的距离……
刀叉和高脚杯对应着专门的食物和酒水。同时注意,一定要从外往内拿餐具。
只是,很难联想到,这些餐桌前衣冠楚楚,举止优雅的绅士淑女们,再往前捋顺数代人,他们前辈也曾经一边吃“抓饭”,一边陶醉的吮吸着手指上的汤汁油水,并坚信,这种直接“上手”的吃法,能帮助他们更“接近”上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