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身的名字(红楼梦名字的来历)
红楼梦一书,你不读倒也罢了,你若开始读,喜欢读,那就欲罢不能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红楼梦前身的名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前身的名字
红楼梦一书,你不读倒也罢了,你若开始读,喜欢读,那就欲罢不能了。
如果手边同时有几本书,我肯定会打开红楼梦,读个一回两回。而且我笃定,我每打开一次都有惊人之喜,甚至有时候觉得她是无底深渊,一直要你去打望她,最后沦陷,还乐此不疲。
在我的认知里,只有红楼梦有如此魔力。
一本书有5个名字,只有红楼梦才有这样的待遇。那《石头记》是名字,红楼梦是号。
就如我们古代的名字是爹妈取得,号是自己喜欢,是解释名字的,号更能代表一个人的,概括一个人。
就比如我们现在都有爹妈给的名字和你的网名,网名更像是解释你自己,一个道理。
如曹霑,字梦阮,号雪芹,雪里有情,雪中有琴,雪通血,和“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意义很接近,好像专门为红楼梦所改的名字,红楼梦的精神内涵我们一下子就懂了。
单从《石头记》的书名来说,我们并不明确知道她写的是什么?在开天辟地的神话当中,女娲补天,用的就是石头,但是太宽泛了。
而红楼梦就很简单,任何一个人还没有打开书,就明白这是朱楼一梦。可见书名的重要性,犹如自媒体文章的标题一般的重要。
而红楼梦还不止一个名字,有几个字来解释她,红楼梦有哪5个名字?
《红楼梦》《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情僧录》每个名字在文本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点,都有点睛之笔。
因此有人说,红楼梦一书是几本书合拢来的,曹雪芹根据几本书的内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5次,纂写目录,分出章回而已。
最近还有人说,红楼梦是团队创作的,书里有很多名字,年龄不准确,俚语也有重复使用的,如“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句话,林红玉说过,司棋也说过等等。
《红楼梦》是谁改的名字呢?
红楼梦的名字是清朝吴玉峰改的,这个吴玉峰是谁,也不是很清楚?但他为什么要给改呢?根据是什么?红楼梦从何而来?
马瑞芳老师讲到,是从白居易的诗词里来的《秦中吟十首 议婚》的两句“红楼富家女 金楼绣罗襦” 富家女拿着金丝线来绣衣服。
红楼梦三个字作为一个词出现,是来自晚唐的诗人蔡京的《咏子规》“凝成紫塞风前泪 惊破红楼梦里心”。这就是红楼梦一书名字的来历,是富贵之家的幻梦一场。
《红楼梦》一个书名都够我们学习好一阵子。
在文本里,贾宝玉做了一个梦,梦里有十二支曲子,即红楼梦曲十二支。每个姑娘都对应一首曲子,宝钗和黛玉是共同一曲,这是《红楼梦》的点睛之笔。
红楼就是朱楼,朱楼指的是有社会地位有经济地位的家族,到最后都是大梦一场,所以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是一场幻象,是一部佛经。
除开红楼梦这个名字以外,让我们最熟悉的是《石头记》。
石头记,文本一开篇就点题了。此书的来历就是从石头上抄下来的。
石头和宝玉并不是一个人,石头只是宝玉的项圈而已,属于寄名符,护身符的一种。大石头修行了百来年(三十年为一世,三生三世)听闻凡间很热闹,吵着闹着要到凡间走一趟。
癞头和尚把他幻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如扇坠大小,可佩可拿,形体像个宝物。癞头和尚趁着神瑛侍者要到凡间,“夹带”着通灵玉到了人间。
在书中有几处专门写通灵玉,元妃省亲和秦钟算账。到了后来,通灵玉挂在宝玉脖子上,关键时刻是召唤癞头和尚的宝物,如赵姨娘做蛊加害宝玉时。
石头伴随着宝玉到人间走了一遭,又是记载在石头上,所以叫《石头记》。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 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将《石头记》改为《情僧录》。
情僧即贾宝玉,一个神瑛侍者被罚下凡历劫。他之所以被下凡的原因是风流债,那指的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一段仙缘。
脂批 “苦恼是造劫历世,又不能不造劫历世,悲夫。” 是说神瑛侍者并不想去凡间,迫不得已而已。
书中一会儿写石头“凡心已炽” ,一会儿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 ,一会儿又说神瑛侍者被罚下凡,我是没有搞明白的。
书中有金陵十二个女子,书名又叫《金陵十二钗》。
书里把女子分为上中下三等女子,即上册,副册,又副册,每个等级都是12人。周汝昌老先生说写了108位女子。
而此书要旨就是为了几个闺阁女子立传,“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的女子,或情或痴,或才微善,亦无班故、蔡女之德”。
异样女子就是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不知道和红楼梦相关,很多人会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弄混淆。
东鲁孔梅溪改名为《风月宝鉴》寓意很明显,戒妄动风月之情。
贾瑞病中,跛足道人拿了一面镜子过来,上面刻着“风月宝鉴”四字,是点睛之笔。
也有人说,贾瑞,尤二姐,尤三姐都是属于风月宝鉴里的故事。
书中脂批和文本一样精彩,又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喜欢《石头记》的名字。
每一个书名和文本都有瓜葛,但是《红楼梦》这个名字才让本书大放异彩,火了两三百年。从清朝开始就有人研究红楼梦,到现在依旧趋之若鹜。
可见,红楼梦有非常深刻的奥义,不仅仅是“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更多的是“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