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塘烧饼的历史故事(一张喜烧饼百年民俗文化)

在桓台县马踏湖区有个习俗,谁家有结婚嫁娶、小儿满月这样的喜事,人们都要送上一箩笨烧饼表心意,寓意小日子圆圆满满沾了喜气的烧饼会被主家分发给邻居亲朋同食,以示同喜,因此这烧饼也被叫做“喜烧饼”在起凤镇付庙村,有一户传承六代,制作了百余年喜烧饼的人家,平日烤炉开火时,芝麻香混合着小麦面香,会一路飘到大马路上,总得要吸引不少人,前来咬一口刚出炉的烧饼,品味个中鲜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下塘烧饼的历史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下塘烧饼的历史故事(一张喜烧饼百年民俗文化)

下塘烧饼的历史故事

在桓台县马踏湖区有个习俗,谁家有结婚嫁娶、小儿满月这样的喜事,人们都要送上一箩笨烧饼表心意,寓意小日子圆圆满满。沾了喜气的烧饼会被主家分发给邻居亲朋同食,以示同喜,因此这烧饼也被叫做“喜烧饼”。在起凤镇付庙村,有一户传承六代,制作了百余年喜烧饼的人家,平日烤炉开火时,芝麻香混合着小麦面香,会一路飘到大马路上,总得要吸引不少人,前来咬一口刚出炉的烧饼,品味个中鲜香。

底平面鼓形似铜钹,这烧饼有点俏

沿着桓台县起凤镇付庙村荆夏路(付庙)公交站往南走,远远就闻到一股香味,不出百余米就到了记者要探访的这户传承六代,制作了百余年喜烧饼的人家。大门敞开迎客,院落小巧干净,在一间小屋子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烤炉前忙碌着的张方学、杨小芬夫妇,炉前的大笸箩里堆着不少刚做好的烧饼。

“一大早就开始忙活了,现在天凉,都是用温水和面,醒面比较快。揉面是纯靠感觉,有什么窍门还真说不上来。家里以前就是老父亲贴烧饼,老母亲揉面。”杨小芬坐在门前的马扎上和着面,依着感觉把面团揪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剂子,整齐码放好后盖上笼布醒发。从和面到开始制作要一个小时的时间,经过和面、醒面(半个小时)、揉面(再醒面)。“面得揉好了烧饼才鼓得好,揉不好就鼓不起来。”张方学打趣道。听了这话,杨小芬则回话称“火候控制不好一样鼓不起来”。小小的制作间里,夫妻俩一个和面一个烘烤,有时闷声干活,有时闲话家常,相互配合着倒是自在。

要说喜烧饼与普通烧饼有何不同,单从模样上就能看得出。喜烧饼是两层,一个里一个面,底平面鼓,形似铜钹,两个合在一起便是圆鼓鼓的,很是可爱。“味道上也有点区别,它不如普通烧饼脆,喜烧饼放盐多一些,要是很脆了容易破,鼓不起来也不好看。”张方学告诉记者,以前家里是用老土炉烤烧饼,火候不好掌握,现在是电子控温,相对简单些。制作时在案台上把剂子均匀推开但不能破,保持面饼内部是密封不漏气的状态,炊帚上粘着芝麻,快速送进烤炉贴上。“炉内温度高,得一次性贴上,这一步看着简单,也得练上几年。我这上火180度,下火248度左右,火大了面容易烤死了鼓不起来,火小了烧饼容易贴在炉子里刮不下来。”张方学指着做好的喜烧饼告诉记者,刚烤出来的时候里面鼓鼓像充了气,一口咬下去伴随着略脆的口感还有一股热气铺面,冷天里吃一口最是舒坦。

传承六代百余年,烧饼香里过日子

看这熟练的手法,想必张方学是个老手。一问果不其然,虽然他今年刚刚42岁,从业却已20年,是马踏湖喜烧饼第六代传人。“我们家做喜烧饼有好几辈了,少说也得上百年。我小时候就是跟着父亲学习的,1年就上手了,初中毕业出去学过厨师,后来还是回家来继承这门手艺。”张方学告诉记者,或许是从小到大看着长辈在家里自制的烤炉前忙碌,习惯了每日闻到的焦香味道和烟火气息,舍不得断下家族的手艺。于是乎,自从老父亲手中接过烤炉,伴着炉火做烧饼,他一站就是20年。

“听老人说,这样的烧饼手工烤的最有味道,当时批量生产比较难,所以不愁卖,整个家族都拿着当养家糊口的主业。”在张方学的记忆中,从他爷爷那一辈开始,家中所有人都是以此为生,到了他这一代,还曾经有八个堂叔兄弟从事这种职业。出于种种原因,张方学的其他堂叔兄弟已经相继关闭了烤炉,熄灭了曾经旺盛的炉火,张方学选择坚持了下来。“现在除了在集贸市场上零售,就是结婚、小孩过百岁的家里定做,最忙的时候一天10到12个小时都在做喜烧饼,得有2000多个,用上一百斤面,不忙就能少做点。”张方学说,需要揉面的生意都是早早准备,记者采访当天便是7点就开始制作了,家传手艺加上诚心制作,回头客很多,据说都是冲着这份味道去的。

烧饼传“喜”俗,圆圆满满好意头

记者采访中得知,张方学家制作烧饼的小屋原是挪过地儿,家中几代人制作烧饼的地方在另一间屋子中。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张方学提到的那台闲置的老炉子,一眼便知,这是旧时用黄泥和着稻草垒砌而成,不知使用了多久,炉子内部和墙边都已熏得漆黑。“老炉子虽然味道好,但用起来烟大污染环境,那咱就跟上时代变化换个电烤炉。”张方学说,要传承老一辈的手艺,不一定要原路照搬,有些不适应当下环境的,就要随之改变。“我孩子刚上高中,后一辈暂时还没有传人呢,以后再说。”张方学说,正如家中这个舍不得拆掉的老土炉,它与伴随着六代人生活的喜烧饼一样,都是家族的标签。

“喜烧饼有好意头,做烧饼除了让我们维持生活,还是个给人送祝福的好事儿。”张方学说,不管是结婚还是小孩百岁,家有喜事的时候要送喜烧饼,这在桓台是一种习俗,也是从以前就沿袭下来的,马踏湖区都是如此。喜烧饼形似铜钹是半球状,两个烧饼合成一对还会让人联想到合合美美、成双成对的美好祝愿。烧饼表面撒上满满的芝麻,又有圆圆满满、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如此看来,结婚嫁娶送上喜烧饼的做法很是讲究。

“做好的烧饼装在盒子里送给亲朋好友,这寓意就是鼓起来,把日子过得圆满,谁家生了小孩送祝米的时候也要送喜烧饼,老辈人说是吃了会长膝盖,都是些好话。”张方学笑言,不管风俗如何,湖区的老百姓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其他区县也有人批量订购,更让地方特色产品有了“远走他乡”的可能。

(文/图 记者董振霞 商萍萍 通讯员释修振)

责任编辑 刘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