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对上诸葛亮谁厉害(历史地位超过王猛王导)

太武帝拓跋焘刚死不久,他的三子拓跋翰也死于非命;几个月后,他的六子拓跋余同样死于非命;此后不久,拓跋焘的四子拓跋谭和五子拓跋建离奇死亡;再过一段时间,他的皇后赫连氏也离奇死亡。(史料太多,引用部分。)

杀秦王翰于永巷而立余。——《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宗爱等

冬,十月,丙午朔,余夜祭东庙,爱使小黄门贾周等就弑余,而秘之,唯羽林郎中代人刘尼知之。——《资治通鉴》·宋纪八

都说拓跋焘英明神武,都说北魏政局稳定,可就在拓跋焘莫名死亡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的老婆儿子全都追随他下黄泉了。

在这种背景下,太孙拓跋濬继位称帝。在他继位后不久,他的母亲恭皇后闾氏也不明不白的去世了,据说是因为“子贵母死制”,存疑。

真君元年,生高宗。世祖末年薨。——《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王猛对上诸葛亮谁厉害(历史地位超过王猛王导)(1)

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残酷事实,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皇位是天下利益的汇集地,谁能成为皇帝,绝不是基于什么神圣的思想,而是基于血腥的政治博弈。

从表面上看,拓跋濬能成为皇帝,主要因为他是皇太孙;但实际上,拓跋濬能成为皇帝,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较弱,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认为控制他比较容易。

北魏的皇权还算强大,所以拓跋焘一系虽然受到了残酷打击,但依然可以继续高高在上。在当时,北魏宫廷和军政要员两大势力集团相互牵制的格局已基本成熟,这两大势力集团也缺乏威胁帝国的实力。

对于宫廷力量而言,他们必须依附于皇权,所以宫廷力量本身很难威胁皇权。专权太监或强势太后之所以能够凌驾于皇权之上,通常都是因为与豪门士族或军政大佬形成了某种默契。否则,豪门士族或军政大佬就可以打着尊崇皇权的旗号,控制皇帝的太监或太后打入万劫不复之中。

最初,专权太监(宗爱)和强势太后(赫连皇后)拥立拓跋余继位,就是与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形成了某种默契,因为太监与皇帝争权的格局对他们比较有利,所以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接受了宗爱制约皇帝的权力格局。但这种权力格局,随着宗爱擅杀皇帝而导致无法维持。

对于军政要员而言,他们的力量比较分散,并没有一个拥有压倒性的豪门士族或军政大佬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打破以拓跋焘一系为中心的权力格局,豪门士族或军政大佬肯定就会进入弱肉强食的残酷格局。由于当时并没有一个拥有压倒性的豪门士族或军政大佬存在,所以一旦这种弱肉强食的残酷格局形成,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活多久。

基于上述原因,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达成一致,继续支持拓跋焘一系继位,继续维持之前的权力格局。

但拓跋焘大搞集权的黑历史历历在目,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担心再出现第二个拓跋焘,所以拓跋焘的儿子们先后死于非命,拓跋焘的皇后也离奇死亡,一个太监竟然可以凌驾于皇帝之上。这一切的原因都指向一个结论: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不愿意打破以拓跋焘一系为中心的权力格局,却希望拓跋焘一系能够被大幅度削弱。

王猛对上诸葛亮谁厉害(历史地位超过王猛王导)(2)

魏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谁能成为北魏的新一任执政官呢?除了领衔拥立拓跋濬的重臣陆丽之外,似乎没人能担此重任。

在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蠢蠢欲动的背景下,执政官这个角色通常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面对众多张牙舞爪的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面对随时可能重夺大权的新皇帝,只要稍有闪失,执政官就会死于非命。

但面对权力的诱惑,总有不知死活的人跃跃欲试。于是在拓跋濬继位之后,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攫取了高位。但仅仅过了一个月,这两人都死于非命了。

魏以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长孙渴侯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十一月,寿乐、渴侯坐争权,并赐死。——《资治通鉴》·宋纪八

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用自己的鲜血证明了一个事实:如果没有独步朝堂的实力,千万不要妄图控制皇帝。这不是因为皇帝本身有多了不起,而是因为皇帝是天下利益的汇集点,没有独步朝堂的实力却想控制皇帝,就一定会受到群起攻击。

拓跋濬之所以能继位,陆丽与源贺的功劳最大,但这两个人面对高官厚禄,却一再地表示谦让,根本不敢奢求那些不该获得的权力。

丽辞曰:"陛下以正统之重,承基继业,至于奉迎守顺,臣职之常,岂敢昧冒以干大典。"——《魏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陆俟

高宗即位,班赐百僚,谓贺曰:"朕大赍善人,卿其任意取之,勿谦退也。"贺辞,固使取之,贺唯取戎马一匹而已。——《魏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源贺

史书对于陆丽与源贺的做法报以高度赞扬,认为他们的道德高尚。而在我看来:这说明他们的智慧出众,也足够理智。如果他们不够理智,结果会怎样?看看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的下场就知道了。

从拓跋焘去世,一直到拓跋濬坐稳皇位,兰延一党、宗爱一党、赫连太后、拓跋建、拓跋谭、拓跋寿乐、长孙渴侯、杜元宝、拓跋崇、拓跋丽、闾文若和拓跋仁等一大批实权人物先后死于非命,整个北魏上层显得混乱而无序。

这对于拓跋濬是一个好消息,大家虽然都希望大幅度削弱拓跋焘一系,却并不希望拓跋濬成为某人的傀儡。

可问题就在于:当时的拓跋濬只有十三岁,还是一个孩子,根本没到亲政的年龄,谁来做皇帝的监护人,继而代替皇帝执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个监护人必须要能够“理阴阳,顺四时”,同时又必须虚怀若谷,不恋权,不越界。换言之,这个监护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理智,却不能是实权派。

本来,拓跋濬的生母恭皇后闾氏是一个极好的人选,但她在拓跋濬继位后不久就去世了,疑似被杀。拓跋濬的保姆成为太后,被称为保太后常氏,她虽然是北魏宫廷力量的代表人物,却一直没能走到政治舞台的最前排。

壬寅,追尊景穆太子为景穆皇帝,皇妣为恭皇后;尊保母常氏为保太后。——《魏书》·卷五·帝纪第五·高宗纪

有点实力和影响力的,不是被杀就是被否决,其他人要么没名望要么没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最荒诞的一幕发生了:十三岁的拓跋濬提前亲政。

当然了,偌大的北魏帝国不可能任由一个半大孩子随意玩弄。以拓跋濬的年龄、阅历和经历,也根本不具备亲政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一位没资格担任监护人,却有资格担任拓跋濬高级助理的人出现了,他就是高允。

王猛对上诸葛亮谁厉害(历史地位超过王猛王导)(3)

在写到崔浩之死的时候,我曾盛赞过高允,说他是一个“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人。我之所以会得出这种结论,不仅仅是因为高允在《国史》案的精彩表现,更是因为他在担任拓跋濬高级助理的这段时间里,完美地承担起了首辅的重任。

此时的北魏就像一个摇摇欲坠的股份制公司,在董事长缺乏足够才能的时候,各股东彼此猜忌,谁也不愿意让对方管理公司。在这种背景下,天才CEO高允横空出世。

各位股东不放心彼此,甚至不放心皇帝的保姆,却都很放心高允,因为高允这个人年纪大资历老,官职却很小,权势更是无从谈起。

从公元452年到公元457年,也就是拓跋濬从十三岁到十八岁这五年间,高允一直干着执政官的工作,官职却只是一个级别很低的郎官。他从来没发展过自己的私人势力,只是老老实实地依附于皇权之上,在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夹缝中巧妙维持着帝国的正常运转。

在皇帝十八岁那一年,也就是在拓跋濬亲政五年之后,高允才真正成为北魏帝国的高级官员中书令,在此之前,根据史书记载,高允二十七年没有升过职。

初与允同征游雅等多至通官封侯,及允部下吏百数十人亦至刺史二千石,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

当拓跋濬决定任命高允为中书令时,司徒陆丽说:“高允虽然一直受到您的恩宠,但他家很贫穷。”拓跋濬说:“你以前为什么不说,现在看到我重用他,才说他家里贫穷?”高允家当时穷到什么地步呢?据说穷得只有几间草屋,连一件像样的家档都没有,厨房里一点像样的食物也找不到。

高宗怒曰:“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

这件事至少透露出三个信息。

一、宫廷代表和军政要员一直不希望帝国出现一个高高在上的实权人物,高允虽然一直在权力中枢工作,但他的职务和地位都很低;

二、拓跋濬直到十八岁时,才逐渐拥有了实权,这就是他可以让高允连升数级的原因,也是他敢当面训斥重臣陆丽的原因;

三、虽然高允当时的职务和地位非常低,但其一言一行却关系着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切身利益。在这种背景下,高允以一种绝对廉洁的做法,不给任何人以借口,更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私心杂念。

王猛对上诸葛亮谁厉害(历史地位超过王猛王导)(4)

历史上有一个“陈平分肉”的典故,大意是说:陈平主持分肉,大家都对自己分到的肉感到满意。陈平说:“如果有一天让我拿刀分割天下,我也会让大家都满意的。”

看典故必须懂得“以小见大”,分肉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肉有肥有瘦、有好有坏,想均匀分肉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而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分肉之人的地位和权力不一样,他们分到手的肉也必须不一样,否则一定会惹乱子。

一个人能像陈平那样,把分肉这项工作干得令所有人都满意,就必须洞悉人情世故,同时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

北魏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和人事资源,就像一块巨大的肉,各个利益集团就是一个个等待分肉的人,想把分肉这项工作干得令所有人都满意,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高允显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扮演“分肉者”这个角色的十多年时间里,高允一直都能令大家感到满意。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高允受到帝国的广泛尊重和爱戴中看出来。

高允不是宗爱,因为高允是一个完全臣服于皇帝的高级助理,所以他与拓跋濬没有无可调和的矛盾。

高允不是拓跋寿乐等人,因为高允没有值得称道的家族背景和私人力量,所以高允与军政要员不会有无可调和的矛盾。

从官职和地位上来讲,高允只是北魏的一个小人物,但高允却以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廉洁,令所有人都不敢小瞧自己。在做事的时候,高允总会站在相应的高度,去调节北魏帝国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

都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和高允相比,他们的那点际遇又算得了什么呢?高允六十二岁才得以低微的身份出任皇帝拓跋濬的高级助理,但他任劳任怨,用超凡的智慧和敏锐的眼光,驾驭着北魏这艘巨舰继续远航,不是名相胜似名相,冯唐和李广哪有这种本事呢?

在我看来:魏文成帝拓跋濬时期的北魏,是整个北魏历史中政治格局最完美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内,既没有强势君主那种君威难测的恐惧,又没有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弱肉强食的血腥争夺,更没有无休无止的对外战争。

翻开历史书,这一时期几乎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几乎没发生过什么大事,大家各司其职,做事按部就班,岁月静好。唯一显露光芒的人就是高允,这段历史成就了高允的神话。

每当我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总会想起陈平的那句名言:“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王猛对上诸葛亮谁厉害(历史地位超过王猛王导)(5)

拓跋濬一直非常敬重高允,在高允担任中书令后,就一直称高允为令公,而不直呼他的名字。皇帝以身作则,整个北魏帝国上行下效。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允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点。但高允就是高允,他依然保持着超凡的智慧,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身居高位之后,他依然以一种绝对超然的态度俯视着整个北魏帝国的政治生态。虽然身处北魏帝国的权力中枢,却一直游离于纷争之外。此刻的高允仿佛一个高高在上的棋手,北魏帝国的各大实权派却成为了他手中的棋子。

以前的高允虽然干着首辅的活,却拿着低级官员的薪水,他没有参与纷争的资本。可当高允拥有了参与纷争的资本之后,他依然一切如故,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权力阶梯上,在那个潜规则遍布的血腥战场上,高允一直洁身自好。

我曾把两晋南北朝的各位名臣与诸葛亮做过对比,在我看来:王猛、崔浩和陶侃都拥有与诸葛亮比肩的资格,王导和慕容恪则略差一些。而只有高允,我认为他超过了两晋南北朝的所有名臣,甚至超过了诸葛亮!

单论知名度,高允比不过上述任何一个人,主要原因还在于高允的服务对象是北魏。如果高允服务于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或者服务于南朝,他的身后评价绝对会高出几个档次。

随着拓跋濬的去世,新的权力纷争又让北魏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高允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很清楚:自己没有出众的家庭背景,已经无法在这个时代继续弄潮了。

公元390年高允出生,公元487年高允去世,历仕五朝,享年九十八岁,人生没有任何污点。从盖棺定论的官方记载来看,高允自辅佐拓跋濬以来,一直拥有着极高的地位、极强的道德感召度和极大的影响力。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总喜欢自己找点来路不明的史料,以期写出和其他史书不一样的内容。但在写《高允传》的时候,他几乎完全照搬照抄了《魏书》,这个待遇是极其罕见的。而司马光也认为:在北魏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高允所获得的身后荣耀是最多的。

赠侍中、司空,赙襚甚厚;魏初以来,存亡蒙赉,皆莫及也。——《资治通鉴》·齐纪二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崔浩因国史被杀,深层原因为灭佛

王猛对上诸葛亮谁厉害(历史地位超过王猛王导)(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