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一般过程例题(象思维102对比论证)

01

丽辞骈偶

两两相对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上。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文心雕龙·丽辞》)。大自然天生给万物赋形,肢体必然成双成对;这种神奇的机理产生作用,使事物不可能孤单独立。

这是说事物天然成双成对,刘勰由此出发来考察语言的表现方式:体植必两,辞动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载。既然事物现身一定成双,那么与之相应,言辞启动也俱有对偶。左手提右手扶,形成对举,精巧的意味同时呈现。《文心雕龙》用骈文写成,刘勰用的就是“丽辞”,他本身的创作实践印证着自己的观点。

对比表现为言语方式,首先是作为一种修辞格,把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人看得清楚。中国楹联也叫做对联,由骈偶句构成,其中有一种形式叫“反对”,用的句式就是对比。反对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思维的一般过程例题(象思维102对比论证)(1)

摄影 张怡

02

三重对比

在议论文当中,对比法被称为对比论证。例如:

《师说》针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展开逐层深入论证。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一组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原本“出人远矣”却还“从师而问”,而众人“下圣人远矣”却居然“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截然相反的结果,直观地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二组是将某种人对自身和对孩子在从师问题上的矛盾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组对比,意在纠正从师的价值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思维的一般过程例题(象思维102对比论证)(2)

图源网络

第三组是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跟士大夫之族加以对比,不耻相师跟群聚而笑之形成鲜明对照,将士大夫之族狭隘、迂腐的丑态显露无遗,从而深刻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流俗。

组别

对 象

对 比 点

结 果

1

古之圣人

出人远矣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今之众人

下圣人远矣

耻学于师

愚益愚

2

其子

择师而教之

句读之不知·师

小学

吾未见

其明也

其身

耻师

惑之不解·不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今其知乃

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年相若、道相似

通过对比点的分析,优劣分明,正误自判。把对立的双方摆在一起,突出其不同点,使问题更引人注目,这是对比法的主要作用。但是千万要小心,对比不是为了哄一头笑笑,打一头哭哭,不是对立面互为敌对的关系。韩愈还是很有分寸的,对比的结果“圣益圣,愚益愚”是个两极分化的过程描述,“吾未见其明也”“今其知乃反不能及”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所以面对世俗风气,韩愈并不能振臂一呼肃清流毒,也只能“嗟乎”“呜呼”连连感叹。

03

对比套对比

对比论证使用灵活,在议论文中任何层级都可以使用,经典的例子如:

《六国论》是套中套,对比套对比,像套娃一样大小套三层。全文总体是对比:正面论述,赂秦必致灭亡;反面论述,不赂秦则未必灭亡。这是大套子。宏观上把赂秦和不赂秦两种情况加以对比,用其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来证明中心论点:弊在赂秦。

第二段分析赂秦致亡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对比。这是中套子。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思维的一般过程例题(象思维102对比论证)(3)

摄影 宣葆华

对比的主体双方是诸侯跟暴秦,作者用清晰的言语形式将对比点一一对应:

诸侯——暴秦

五城十城——小邑大城

亡百倍——得百倍

大患——大欲

举以予人——秦兵又至

地有限——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薪不尽——火不灭

对比结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这一段当中还套着一个小套子,拿六国的先祖父跟子孙进行对比:“暴霜露,斩荆棘”极言祖先获得尺寸之地的艰难;“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极言败家子孙割地事秦的轻率。两相对比,结果是“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如此层层对比,条理清晰,文势丰沛,成为文章一大特色。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对比自身不具有证明力,它只是用两山对峙的方式把问题清晰地凸出来,所以论者需得自留余地,不能把话说死。苏洵当然老到: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众所周知历史不可假设,“向使”之说作为史论姑妄听之,因此拿“或未易量”作结才算恰当。

对比的功用主要在:黑白相衬,形成反差,格外醒目,引发思考。于使用者而言,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易于表达清楚。论述过程中,对比点一一对应,有明确的言语标志做引导。

为您链接

象思维(101)和而不同

象思维(100)相辅与相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