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学身体健康)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在我第二次亲自送走亲人的时候,我已经对幸运和不幸运的定义有一些模糊了。因为我也和其他所有人一样,觉得这两位亲人正值壮年,怎么可能得重病,还因重病相继离开,只留下白发人和尚在学校的我的弟弟妹妹。
是的,我也知道人生无常,该发生的事情也总会发生。可当我看见他在弥留之际抱着自己的父亲、我的爷爷挣扎着大声喊着“爹,我疼,救救我”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感受到些什么,是生命的脆弱、现实的残酷,亦或是人间本就苍凉。
接着没几年,他的妻子、我弟弟妹妹的母亲,也因着癌症离开了。
在她住院的那些时日,我没有经常去看她,或者心里面只是抱着一丝侥幸,觉得只要不去,问题就不会恶化。但这终究只是逃避,终究只是变成了午夜12点,刚洗过澡头发还没干就催着往老房子赶的电话。
医院的救护车只是先我们5分钟到达老房子。院子里也有了一些老邻居,爷爷奶奶,还有我那还在上学的弟弟。接着,就按照习俗置办所需之物,按照习俗把她送到了他身边。
没有人该经历这些、没有人想经历这些,可我们也都得经历这些。
现在回想起来,我有些记不起爷爷当时的状态,只记得他一直在忙里忙外,奶奶偶尔几次情绪失控。但我记得,从那件事之后,二老的重心就已经放在了还在上小学的妹妹身上了。
我不知道,如果我经历这样的事情,是否也能像他们一样,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或者他们只是因为不想两个人走后有太多牵挂,所以才更加重视留下的人。
可他们已经八十了,在晚年还要承受这些,真的难以说是幸,还是不幸了。
可,这就是人生啊。即便一万分不舍,该走的人留不住、想要的东西不可能全都得到、觉得不该发生的事情也会发生、不如意和挫折总是自来熟。
想想也是蛮难的,我们用大部分时间活在岁月静好、一切还不错的状态里,生活不管我们是否准备好,就用一瞬间就教会我们,生命有多脆弱。
突然间想起来在有一期《向往的生活》里,黄磊说自己和妻子演了这么多年的《暗恋桃花源》,演了这么多次分别,是不是真到离开的时候,心里面不会那么难受。
死亡,这个我们都会遇到的终点和避之不及的话题,其实一直也都埋藏在我们的心底,或者就像那时候的我一样,觉得不看到、不提及,就不会发生。但生活远比我们要任性,远比我们能承受。
或者,就是因为它这么能承受,所以才有资格和能力任性吧。
记得刚入行心理咨询师的时候,遇到一位前辈这样说过“没有真正经历过生死的咨询师,并不是一个入门的咨询师”。
他那时候跟我们解释说,并不是自己的生命被威胁,而是经过所有努力,你企图挽留的生命,最终还是被死神带走,或者自己选择了断。起初对这些话没有多少体悟,并没有什么理解,后来积累做了几千小时的辅导后,也突然有了一些思考。
但这些思考的由来要感谢那些来访者。如果没有为了避免来访者走极端,而经历的彻夜交流、没有尽了最大努力,但收效甚微的无力、没有来访者单纯情绪发泄的攻击和否定、没有因怀疑而产生的自我怀疑,也就不会明白这个行业所要承担的并不比医生来的少,所要承担的无力,并不比那个因为没能留住手中的生命,而崩溃痛哭的医生来的少。
可能,从某个层面来说,要承担的更多吧。毕竟每次辅导都需要面对质疑、建立信任、交心,而辅导结束,却要自己做剥离,自己走出来。缝起来,又强行撕开,还真是个孤单的活儿。
也是基于这些,我才和那些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朋友说,这个行业是高危行业,如果你承担不了这些,就不要耽误自己。
是啊,说到承担,咨询师其实也只是普通人,也有情绪崩溃的时候。说起来,我的手机里一直存着一首歌,是中岛美嘉的《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虽然不怎么懂日语,但每每听起都能感受到她声音里那种顽强而有力的在失望中的坚持、在失望中的希望,都能感觉到一丝放松、一丝洗涤,也有了一些心力能够继续走下去。
昨天看到朋友圈有人发了这首歌,就习惯性的点进去听了听,突然看到评论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们有手有脚健健康康,却想着一了百了,而我有尿毒症,却只想着要活着”,感觉心里面某个点一下子被击中了。
健健康康,却想着一了百了
01
佛洛依德老爷子曾经提出来过,人有生的本能,这种本能让我们有力量去往利于生存、延续的方向发展;而人也有死的本能,它对应着攻击、毁灭,不断驱使着我们对自己进行着一些破坏。
我觉得死的本能,也并不是真的想要求死。因为我们虽然有时候口口声声说着想要自杀,但其实只是想以自杀解决眼前的窘境,而这也是尝试过所有办法,依旧没有改善后,不得已而选择的下下签。本质,也还是想要开心、轻松、健康的活着,他们只是不得已把希望寄托于死亡的那一边。
在心理学上也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真的想自杀,却在不停的自我毁灭”。在一般理解上,它倾向于指我们不那么尊重客观规律,生活中的选择、生活往哪个方向走,只遵从自己是否愿意、是否想要。就像,那些一边抽着烟,一边说着吸烟有害健康,你可别学我、就像一边花高价钱买护肤品和保健品,一边心甘情愿的熬夜。身体需要什么,我们并没有很关心,我想要吸烟、想要熬夜。
我觉得,如果再往更深刻的方向看看,可能就会看到这句话的意思变成了“我有太多想要的还没有实现,但是我的肉体在束缚着我、阻碍着我,所以我要摆脱它”,就变成了“我要吸烟,可身体会得病,我要抛弃身体,选择吸烟”、“我要熬夜,可护肤、养生太费时费力费钱,没有躯体多好”。
肉体还没出问题,内心却不断膨胀、不断追逐着欲望,又因为求而不得、得而不惜、惜而不久、久又腻味,产生了诸多情绪和压力,肉体感觉不到这些,可内心却备受煎熬。大概最终,这种煎熬我们受不住了,也经历过尝试,自觉改变不了,所以才健健康康,却想着一了百了。
02
其实我很能理解这种状况,毕竟做辅导工作,遇到的基本都是身体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不会危及生命,但内心里十分焦灼、承担莫大压力,人生受到极大负面影响的朋友。
心理学和哲学,以及儒、释、道等对我们内心的探索,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身体的发展会受现实规律的约束,看似不那么自由,却至少只要我们不自己作死就无大碍。可精神世界真的很不相同。
它虽然自由,可也极易失控、极易暴躁、极易把我们往自我毁灭的边缘推,就如同上面说的,身体健健康康,却想着一了百了。缺乏约束的自由,看起来还是很不靠谱。
这让我想起来最初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时候,里面的内容确实对我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所以一本不那么厚的书,我用了几年的时间才看完,大部分时间用来消化这些冲击,用来打磨自己。也记得,这些年里也遇到一些学生,对心理学非常有兴趣,但却因为看了心理学的书,而觉得世界观被颠覆,每日状态都极差,我就让他们先别看,等若干年后有一些成长了再去看。
自由的精神世界充斥的风险要远比现实世界来的多,或者说正是因为它有太多自由,所以才有这么多的风险。
而在发展心理学也揭示了我们内在的成长过程,是一开始无序,所以需要借助父母来约束我们,父母的约束为我们制造了一个相对的框架和基础,让我们能够在人生随后的经历中诞生属于自己的意识,再结合此前种种形成自己对现实、社会、他人、自我、道德等的认知,并最终将这些刻画到自己的心里、固化到生活里,形成自律。用自律来避免自己被精神世界存在的潜在风险吞噬。
如果可以,这个阶段放在20岁来完成是比较好的。或者至少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
03
可无论是我们,还是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也都包括着一些膨胀的味道。父母出于善意,去尽可能的满足我们的要求、活在钢筋水泥里远离了天然的危险,再加上社会的安定,本应在种种不利情况下协助我们往好的方向发展的生的力量,在这里走歪了。
少了风险,多了安逸,我们便不再谦卑、不再尊重生命、不再臣服自然,而是极尽所能的想要拥有一切、享受一切。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没结婚之前我很少凌晨1点前回家,都是这里喝完一场,再去下一场,这里唱完K,再去下个酒吧蹦迪。
那极尽炫耀的语气似乎是在说,20多岁的时候就应该如此,20多岁的人生意义也就应该如此。是啊,不用满足活着这个基本诉求,我们转而在喧嚣、迷醉中收获存在感。说起来,还是有点可怜的。
我不知道20多岁的人生该是什么样,这个问题我定义不了。但在心理学中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词叫“心理可见性”。它被广泛应用在价值感、幸福感、职场和婚姻里。它的含义大概是,潜藏在种种面具之下的那个真实的自我,被人看见了,并且,我没有感觉到对方的厌恶,而是理解和温暖。
前半部分是在描述我们被人认识到,而后半部分则是在说,终于有一个人能看透我的伪装,接纳真实的我,这让我有安全感,愿意摘下面具。同时,我也不满足于被看到,而想要去将真实的自我更全面的展现在那个人面前,被他看到。
这可能看起来有一些浪漫,我终于遇到了那个懂我的人,可它的出现,却是建立在:我们不愿意坦诚面对自己,所以渴望被看见;我们不愿意接纳现在的自己,害怕展示自己伤害别人,所以伪装;我们不相信自己会被善待,所以当被接纳的时候会感觉那么温暖;我们也不理解这样的自己,所以等待着被人理解、被人尊重、被人温暖、被人看到。
04
我们可能会用很长时间去等着有个人来“解救”我们,拥抱真实的自己,而在等待的这段时间,我们会经历什么呢?
心理学中的焦点效应也告诉我们,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自然而然的高估了他人对我们的关注度。就好比,我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穿今天这样,一定会被很多人笑话。但其实人家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你一眼。
是啊,它的意思除了字面意思外,还包括了,真正困扰我们的不是别人怎么看我们、怎么关注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会被别人如何看、会被别人如何关注。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远比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对我们更有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因为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的,我们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逃掉。所以,等待的时候,难受也会如影随形。
这就是等待浪漫、等待被人“解救”的代价,很苦、很累。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负面会不断积累、不断增长,我们自己却因为一味的等、逃、避,而越来越不堪重负。
想要不难受,却一直难受,无论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这时候,一了百了,似乎就成了一个理所应当的选择。
05
说着说着我们绕到中间了,而说着说着我们也还要绕到一开始。
被过往岁月打磨过的爷爷奶奶,能扛得住儿子儿媳的接连离世、被死亡打磨过的咨询师,也更谦卑、更坚定,更能承受来访者的负面、被现实束缚,死亡摆在眼前的朋友,哪儿还顾得上心里面那些纠缠和煎熬,每日数着秒针,只想多活那么一段时间。
那些健健康康,却想着一了百了的朋友,他们很痛苦,他们也很努力,他们也不是矫情。但很多时候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是战胜自己,是想要泯灭自己的本能,就好像我经常听到有人问,我不想有这个想法,能不能消除、我不想有负面情绪,能不能消除、我不想有杂念,能不能消除,可这世界上除了自我毁灭,似乎真的没有什么办法能实现这些个目标。
是的,目标一开始就是错的。因为需要的不是战胜,而是打磨出一个独立、坚定、能承受、能抗压、能接纳自己、能给自己温暖的内在,让自己能够在风云变幻、气候无常的精神世界站得住、站得稳、站得牢,让自己受得住内心的波澜壮阔、任风雨冲刷不改本色、不管正处于何种寒冬与苍凉,心中自有一盏明灯,指引着方向,也带来温暖。
而接着,还是一如往常的,这些方向你可以考虑:
1、提高自己,而不是与自己争斗;
2、接纳自己而不要厌弃,接纳是改变的基础;
3、从一些小事中多问自己,从事实出发、从客观出发可以怎么做怎么选,而不是我想如何、愿意如何;
4、不要排斥该做而不想做的事,请一定要去做,并且试着做好;
5、养成自我放松、自我对话的习惯;
6、学些一些个人成长类课程,或者接受一些个人成长类的心理辅导;
7、每日坚持写一些反思和总结,不需要很长,但要真实;
8、生活中增加一些运动、多与自然接触;
9、一些从客观上来说对自己有利的东西,需要逐渐引入到生活中,如早睡、合理饮食;
10、梳理自己的错误认知、错误习惯、错误行为等,如果需要,可以借助外力;
11、减少逃避,去尝试在安全范围内,做那些自己曾经不愿、不想、害怕做的事(不是违法的事);
12、通过阅读、交流、学习等,提高自己的认知,让自己能够真正客观、真实的看待自己和世界等。
当然,我并不是在否定你追求自己想要的权利,而是如果我们想收获什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承担能力。而身体是承担的基础,它第一个不能垮。因为身体是客观的,所以需要利用客观的规律来保障身体没有大碍。这个基础保证了,一切内在问题,都有机会解决,我们也才能更好的拥抱生活。
感谢你的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