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

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1)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大致意思是说,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因此,一个人因何而死,就值得细细深究了。

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县人,据说他是孙武的后代,是“江东小霸王”孙策的父亲。能征善战的孙坚,却在壮年(37岁)死于战场上。有关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本文就此展开分析,试图解开孙坚死因之谜。

一、孙坚遇害的相关史料。

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2)

记载孙坚之死的主要史料,共有五则:

1、《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初平三年(192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①,为祖军士所射杀”。

2、《典略》记载: 初平三年(192年) “夜遣将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

3、《后汉书·刘表传》记载:初平二年(191年) “袁术与其从兄绍有隙,而绍与表相结,故术共孙坚合从袭表。表败,坚遂围襄阳。会表将黄祖救至,坚为流箭所中死,余众退走”。

4、《资治通鉴》记载: 初平二年(191年) “术使孙坚击刘表,表遣其将黄祖逆战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遂围襄阳。表夜遣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

5、《英雄记》记载: 初平四年正月七日 “表将吕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骑寻山讨公。公兵下石。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

第1-4则史料大致是说,初平二年(191年)四月,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城。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军队。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又败。后来,单骑在岘山的孙坚,被黄祖的军士杀害。

第5则《英雄记》史料与前4则史料有三点不同:一是刘表直接指挥吕公在山中袭击孙坚;二是是吕公袭击孙坚,而非黄祖;三是吕公以滚石袭击孙坚,孙坚头部被石头击中当场而死。这可能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描写孙坚之死情节灵感的来源。

二、孙坚死因已有四种说法。

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3)

有关孙坚死因已有四种说法:一是性格说;二是轻敌说;三是意外说;四是天命说。

(一)孙坚之死,归因于性格。

陈寿在创作《孙坚传》时,似乎就是将孙坚塑造出一个脾气急躁,个性冲动,喜欢玩命的人。《孙坚传》开篇就写了,十七岁时,孙坚就敢一个人追击十几个海盗,并杀死一人;十八、九岁时,孙坚招募一千多人去征讨拥军数万叛贼的许昌,并平定了叛乱;三十岁左右,孙坚冒着生命危险,带头爬上宛城城墙,攻下城池。三十五岁时,孙坚以一已之力死磕董卓,一路打得董卓无还手之力,逼得董卓迁都以避锋芒;三十七岁的孙坚,在进攻刘表战役中,孤身一人献身于岘山,被黄祖的军士射杀。在创作《孙坚传》时,陈寿似乎在暗示,在每次战斗中,孙坚都身先士卒,冲动的个性使得他死于非命。

《实话三国史(第一部)》作者王晶持“性格说”观点②。

王晶说:分析孙坚的死因,乃中埋伏不幸身亡。就此战事而言,是具有偶然性的,但对于孙坚本人来讲,又是必然的结果。孙坚性格乖张,性情急躁。据《三国志·吴书·嫔妃传》载“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即吴氏亲戚嫌弃孙坚轻佻狡诈,欲拒绝此亲事,孙坚便产生了怨恨。这段引文反映了孙坚的一些性格特征。“轻狡”之士孙坚在日后的军事生涯中,的确表现得很勇武,但由于性格中固有的缺陷,导致他最终以悲剧而告终。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冲动个性最终导致孙坚死亡,既有理论依据,又有陈寿《孙坚传》提供的史料佐证,似乎很有说服力,但是,我不赞同性格说。

初读《三国志·孙坚传》,可能会觉得孙坚是一个性格冲动、不要命的愣头青,可只要您多读几遍《孙坚传》,你就会发现,为了自己摆脱卑微的出身,能出人头地,孙坚打起仗来真是拼了命。但是,他毕竟姓“孙”,自称是孙武的后代,在战争中的他还是很讲谋略的。

比如,初平元年(190年)冬天,在鲁阳休整后,孙坚便想进军讨伐董卓。出发前,他派长史公仇称带兵去催促军粮,为此就在鲁阳城东门外集合官员,设帐饮酒给公仇称送行。董卓听说孙坚要起兵,派大将胡轸引兵赴鲁阳迎战。孙坚正和部下饮酒谈笑,胡轸先遣骑兵突然袭来。

孙坚立即命令部队整顿阵容,不得妄动,自己饮酒谈笑自若。敌人的骑兵越来越多,孙坚才慢慢起身离开席位,引导将士有条不紊地进城。孙坚对部将说:“先前我之所以不立即起身的原因,是担心士兵拥挤,互相践踏,诸位不得入城呢。”胡轸见孙坚兵马整齐、纪律严明,斗志旺盛,反而不敢攻城,撤兵离去。这事例,应该能够说明孙策遇事,既不冲动更不急躁,反而是非常冷静应对的。从孙坚后期行军打仗来看,孙坚之死归因于性格,理由并不充分。

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4)

(二)孙坚之死,归因于轻敌。

孙坚英勇善战,与董卓西北军作战所向披靡。初平二年(191年)二月,孙坚率豫州军向梁东(今河南省伊川县东)进发,准备攻打洛阳。不料被徐荣包围,豫州兵全军溃败,孙坚和十几个骑兵突围逃出。孙坚遭此大败,几乎丧生,却未灰心。他一路收集散兵,进占太谷阳人(今临县西),准备伺机再战,以雪耻辱。董卓听说孙坚已进占阳人,立即派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带五千人马迎击。孙坚充分利用胡轸与吕布等人的内部矛盾,乘势出城追击,胡轸全军溃败,部下都督华雄被斩杀。

孙坚阳人一役获胜,名声大起。董卓不得不亲自引兵与孙坚交战,结果遭到重创。孙坚挥兵进攻洛阳,与吕布交战,吕布不敌而败走,孙坚大军进入洛阳。之后,孙坚整饬部队,分兵出新安、渑池间进击董卓。为防孙坚再来进击,董卓便留下董越屯兵渑池,段煨屯兵华阴,牛辅屯兵安邑,其他将领留守各县,以制衡山东群雄,自己则退往长安。

在讨伐董卓的关东群雄中,孙坚军是唯一一支数次与董卓军队进行正面交锋且取得大胜的军队。在曹操兵败汴水、袁绍迟疑不进、酸枣联军瓦解、天下人驻足观望之际,孙坚孤军奋战却使藐视天下的董卓如芒在背、仓皇西窜。

孙坚的英雄气概,也使有些军阀心生忌恨,当他攻打董卓未归之时,袁绍却改派周喁为豫州刺史,率兵偷袭孙坚在豫州刺史部治所地阳城。事到如此,孙坚只得从洛阳赶回到豫州攻打周喁,周喁被打得溃败遁逃。

初平二年(191年)四月,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城。刘表闭门不战,只得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军队。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又被打败。

总之,孙坚攻打大都督胡轸,胡轸大败;孙坚攻打吕布,吕布也成了孙坚手下的败将;董卓亲自上阵,董卓又被孙坚打败,董卓只得从洛阳逃到长安;孙坚攻打周喁,周喁大败;孙坚攻打刘表,吓得刘表躲在襄阳城内不敢出来……孙坚一路凯歌!如果说这些战绩还不足以让孙坚骄傲,世上也就没有什么胜仗让能人感到骄傲了。

因此说,孙坚对曾被自己打败的黄祖,没有点轻敌思想,似乎还真的说不通。黄祖战败逃入岘山,孙坚奋起直追,也是有可能的。为此,黄祖的军士在竹林间向孙坚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亡,就成了轻敌的最为重要的证据。

《品三国(上)》作者易中天持“轻敌说”观点③。

易中天说:可惜英雄也有英雄病,那就是骄傲。因为轻敌,孙坚在与刘表部将黄祖的战斗中,单枪匹马陷于敌阵被射杀,终年37岁。

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5)

(三)孙坚之死,归因于意外。

《三国史》作者张大可持“意外说”观点④。

张大可说:公元191年,袁术与刘表争荆州,孙坚为先锋,连败刘表大将黄祖,黄祖退入襄阳。在进围襄阳时,孙坚轻骑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被流矢所中,死于湖北岘山,时年37岁。

孙坚死于“流矢”,其根据可能是《后汉书·刘表传》中的记载:初平二年(191年) “袁术与其从兄绍有隙,而绍与表相结,故术共孙坚合从袭表。表败,坚遂围襄阳。会表将黄祖救至,坚为流箭所中死,余众退走”

我不同意孙坚死于意外之说,这是因为孙坚毕竟襄阳战场的最高指挥官,他出行是有高规格的安全保护,即使有必要到“前线”视察,与敌方也会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因此,孙坚在外出了解敌情过程中出“意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四)孙坚之死,归因于天命。

将孙坚之死因归之于性格冲动,归之于轻敌,都有这样一个问题解释不了:黄祖被打败后逃到岘山,为什么只有孙坚一个人去追击,且偏偏死的人就是孙坚,而不是其他人?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一定也想到过这个问题,罗老先生可能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最后只得求助于老天:孙坚之死,是老天决定的,天命难违呀!因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⑤中,对于孙坚之死因,归之于“天命”。

罗贯中是这样描写孙坚死亡经过的:却说孙坚分兵四面,围住襄阳攻打。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韩当曰:“此非吉兆,可暂班师。”坚曰:“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遽尔罢兵!”遂不听韩当之言,攻城愈急。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主公可速致书袁绍,求其相助。”刘表写书,问谁敢突围而出。健将吕公,应声愿往。蒯良曰:“汝既敢去,可听吾计:与汝军马五百,多带能射者冲出阵去,即奔岘山。他必引军来赶,汝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弩伏于林中。但有追兵到时,不可径走;可盘旋曲折,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若能取胜,放起连珠号炮,城中便出接应。如无追兵,不可放炮,趱程而去。今夜月不甚明,黄昏便可出城。”吕公领了计策,拴束军马。黄昏时分,密开东门,引兵出城。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三十余骑,出营来看。军士报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来,望岘山而去。”坚不会诸将,只引三十余骑赶来。吕公已于山林丛杂去处,上下埋伏。坚马快,单骑独来,前军不远。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马来战孙坚。交马只一合,吕公便走,闪入山路去。坚随后赶入,却不见了吕公。坚方欲上山,忽然一声锣响,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止三十七岁。

吕公截住三十骑,并皆杀尽,放起连珠号炮。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头引兵杀出,江东诸军大乱。

天命说,你相信吗,我不相信。

三、孙坚死于刘表的“斩首行动”。

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6)

当您同意孙坚之死因,不是由于他性格冲动而去世,也不是由于他轻敌而使自己陷入险境而遇害,更不是由于意外遭受流矢受伤而死,同时,又对《三国演义》所持的“天命论”观点执否定态度,那么您一定会问,孙坚究竟因何而死?

我的观点是,孙坚死于人谋。

何为人谋?人的计谋、策略。比如,《三国志·诸葛亮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刘项悬命,人谋是与。”

有人问:孙坚死于人谋,那死于谁人之手?我说,刘表是主谋,黄祖等人参与并实施该计谋。有没有史料佐证,暂时没有。但是,孙坚死于人谋,符合逻辑!

有关孙坚之死,记载较为详细的是司马光《资治通鉴》,且对后世影响最大:初平二年(191年)“术使孙坚击刘表,表遣其将黄祖逆战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遂围襄阳。表夜遣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

我认为司马光的说法难以成立,理由有二:一是孙坚亲自进入岘山追杀黄祖,后被黄祖的军士射杀的可能性不大。孙坚自担任长沙太守后,他已从普通的将才成长为杰出的帅才。孙坚率军进攻刘表是场大战,此时的孙坚是大战的总指挥,而不是他与黄祖狭路相逢来个勇者胜的“武功秀”。如果黄祖冲出襄阳城去搬救兵,且搬来的救兵又被孙坚部队打败。战败的黄祖逃入岘山,此时,孙坚大概率的做法是,派出原先截杀黄祖的部队,进入岘山搜捕黄祖即可。二是陈寿对孙坚之死的表述,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有误读的嫌疑。陈寿的原文是,“(袁)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孙)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陈寿这一简练的表述,留下了许多疑问:孙坚为什么会一个人骑着马在岘山行动;黄祖的军士又怎么得知孙坚在“单马行岘山”;黄祖的军士用什么方法射杀了孙坚?这些疑问,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也就是说,陈寿对孙坚死因是没有给出确切的结论,他只是客观地记述孙坚的死亡经过:①孙坚死在何地——岘山;②在何种状态下,孙坚被人射杀——单马行岘山;③孙坚被何人射杀——被黄祖军士射杀。

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7)

孙坚进攻荆州,刘表不能坐以待毙,因此,刘表设下一个局,孙坚上当了,遇害了。

有关刘表设了一个怎样的局,因缺乏史料,现在已没办法弄清楚具体的细节,但刘表杀害孙坚的行动,现代有一个专有名词——斩首行动

因此,我对孙坚死因得出的结论是:刘表在岘山设计了伏击孙坚的行动,这是一次成功的斩首行动。理由有三:

第一、孙坚尸体落在刘表手里,可以推断孙坚是中了埋伏。据《三国志·恒阶传》记载,孙坚战死后,恒阶为报答孙坚的旧恩,冒着风险到刘表处讨要孙坚的尸体,刘表认为恒阶讲情义便将孙坚的尸体给了他。可见,当时孙坚是中了埋伏,身边的将士大概也死得差不多了,否则,孙坚尸体不会落到刘表手里。

第二、孙坚被射杀前,没有任何反抗,说明黄祖军士射杀时机把控得非常迅速、精准。黄祖军士准确掌握了孙坚行动轨迹,射杀方式也十分到位,孙坚没有任何反抗余地。或者说,等孙坚反应过来,他已经到了阎王殿报到了。

第三、孙坚被黄祖军士射杀,没有留下遗言,似乎当时就身亡了,这说明黄祖的军士对射杀孙坚准备得非常充分。战斗中的孙坚,可以肯定是顶盔贯甲,防御如此完备的孙坚未留下任何遗言就死去了,有两种可能:一是箭矢如雨,特别是被箭射中没有防护的脸部;二是“中石”而死的可能性远大于“中箭”而死,山上飞下的巨石,杀伤力远大于暗箭,即便顶盔贯甲,仍然“应时脑出物故”,所以孙坚没有留下遗言。

四、暗潮涌动下的斩首行动。

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8)

所谓“斩首行动”,通常指的是针对敌军主要指挥官,开展的定点清除行动。一般来说,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是英国军事学家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提出的“瘫痪攻击”,即通过对敌方指挥系统的重点打击,使敌人失去组织战斗的能力;二是美国空军上校沃顿的“五环理论”,他将“领导层环”作为最核心的第一环,是战争开启后首先要给予重点打击的目标。

只不过中国人对“斩首行动”,有个形象的说法,那就是“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在三国历史上,有多次“斩首行动”,比较成功的“斩首”,除了本文介绍的刘表斩首孙坚外,还是王允利用董卓与吕布的矛盾,以吕布为“内应”,成功实施了“斩首行动”,除掉了人民公敌董卓。

战争中,要实行“斩首”,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快速、精确、内应。“斩首行动”的实施的硬件条件,就是精确打击;“斩首行动”实施的软件条件,就需要内应提供充分的情报;最后是快速,斩首机会一纵即逝,错过了,就永远就失去了。

打比方说,打手要打人,没有脚就做不到“快速”;没有手,就谈不上“精确”打击;要是打手没了眼睛,就根本打不到人,而“内应”就是打手的眼睛。只有三点全部满足时,“斩首行动”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但世界时时燃起的硝烟仍未消散。西方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国人当自醒!在暗潮涌动的当下,帝国主义向我们发起不同程度的斩首行动,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我们必须警惕。

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9)

针对斩首行动需满足三大要素,我们能做的,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那就是彻底消除敌方实施斩首行动的“内应”。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好保密、保密,再保密!要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要害部门的领导,在做好自身保密的前提下,更要有居安思危意识,从制度上强化保密工作。同时,作为国家安全部门要加大侦破和打击力度,使“内应”失去生存空间。请牢记:谋成于密而败于泄,三军之事莫重于密。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揭开是谁向刘表泄露了孙坚的行踪秘密,但是孙坚被“斩首”的后果,让荆州出局时间往后推延了十八年,同时改变了富阳孙氏家族的命运,改变了袁术的政治生命,甚至也改变东汉历史的进程。

保密工作你我他,保守秘密靠大家。从斩首行动的角度来说,平时怎么强调保密工作,怎么强化保密意识都不为过,保密就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一代枭雄孙坚在岘山遇害,使我想起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诗,现摘录于此,作为本文的结尾: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星期日 写于丽水)

诸侯作战孙坚被谁杀死(试解孙坚死因之谜)(10)

注:

① 岘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境。胡三省说:“岘山去襄阳十里。”《方舆纪要》卷79记载:“岘山在襄阳府城南七里。”

② 王晶《实话三国史(第一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113页。

③ 易中天《品三国(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166页。

④ 张大可《张大可文集•第九卷•三国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49页。

⑤ 罗贯中《三国演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62-63页。

⑥ 除图一来自网络,本文其他图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