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加快脱贫步伐(吉林通榆因地制宜)

中国日报网7月5日电(记者 刘伟)7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通榆县,探访当地的扶贫攻坚工作取得的进展。

通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吉林省深度贫困县,预计在今年年末脱贫摘帽。

“陆家模式”创新扶贫、百姓安居乐业

通榆县陆家村创新运用易地搬迁 土地流转的扶贫方式成功带领全村人走出贫困,搬进新的现代化小区,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因地制宜加快脱贫步伐(吉林通榆因地制宜)(1)

陆家村新建的居民楼。中国日报网记者 刘伟 摄

陆家村第一书记孙瑜介绍,2016年,陆家村拆除旧房屋,建造新的现代化小区,全村有意愿的居民均在年末入住新楼;同时,2017年,村里成立专门机构帮助村民将手中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村民每流转一公顷土地可获得3500元的收入,年底还将获得每公顷1000元的分红。

因地制宜加快脱贫步伐(吉林通榆因地制宜)(2)

许卫(中)和他的妻子叶朝珍(左)在新家。中国日报网记者刘伟摄

许卫今年58岁,是陆家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搬迁之前,只能在家种地,靠天吃饭,收入微薄且不固定。而现在, “现在我们两口人(许卫和其妻子叶朝珍)每年都两万多块钱,再加地,年底三万多块钱”,许卫说。

陆家村的家庭农场也为村里村外的青壮年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他们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工资,叶朝珍说。

乌兰花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

通榆县户均庭院面积在两亩以上,有非常好的庭院经济基础。为发展庭院经济,县政府为贫困户安排2000万元打井补贴,帮助他们打灌溉井并配套。并对种植面积在500-3000平方米的贫困户每平方米补助1元钱。

通榆县县委书记李德明表示,未来将会在每个乡镇发展2-3个龙头企业,加工村民种植的农作物,保证农民的产品卖得出去。

因地制宜加快脱贫步伐(吉林通榆因地制宜)(3)

乌兰花村村民在自家庭院种植的小麦。中国日报网记者刘伟摄

通榆县乌兰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学范介绍说,乌兰花村有70多户,已有60多户在发展庭院种植经济, “现在发展庭院经济,一是收入增加了,像地瓜来说,每亩地的纯收入都得达到2000元以上,加上补贴就3000元以上。”

通榆县结合自身特点,创新组合运用多种扶贫方式,切实改善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此祝愿通榆县年底顺利摘帽,全面脱贫。

来源:中国日报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