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龄的名字(幸福的邂逅---张鹤龄)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张鹤龄的名字(幸福的邂逅---张鹤龄)(1)

我18岁的那年(1953年),那时我是一名北京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某日,突然我们四位同学被挑选出来要去完成一项特殊任务。我们跑步奔向北京老火车站——前门火车站。每人发了一大束鲜花,原来是要我们去做献花使者,迎接从抗美援朝战场胜利归来的彭德怀将军。抗美援朝是建国初期震撼世界的一次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球面前戳穿美帝国主义纸老虎面目的一次战役,是树立国威的一次伟大的胜利。怎能不让人兴奋与激动?尤其让我激动的是我第一次见到了敬慕已久的周恩来总理。

张鹤龄的名字(幸福的邂逅---张鹤龄)(2)

月台上已站满了中央首长,打眼望去,似乎我所知道的那些领导人都来了,他们就像普通接站的老百姓一样,眼神里充满着期待,正在热情洋溢、兴奋异常地眺望着铁轨的远方。我发现他们身后并没有豪华漂亮的车队,也没有彩旗飞扬的仪仗队,非常地朴素。

猛然间,我凝眸了,敬爱的周总理就站在离我不到两米的地方,我太激动了,目不转睛地久久地注视着他,几乎忘掉了来火车站的目的。

张鹤龄的名字(幸福的邂逅---张鹤龄)(3)

一声高昂的火车汽笛声惊醒了我,不容遐想,赶忙跑向缓缓而来的火车,把大束的鲜花献到了彭德怀将军的大手里。当时那份顾盼两位伟人时的手足无措、尴尬慌乱的情景,至今还牢牢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张鹤龄的名字(幸福的邂逅---张鹤龄)(4)

我的第二次机遇是在1957年夏天,即将毕业的那一年。一天,我们接到通知,集合出发至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听报告。特别提醒,不许带小刀。我很纳闷,啥意思?听报告跟小刀有什么关系(学素描的学生谁会没有一把削铅笔的小刀,当然我们都还是乖乖地放下了小刀),到达会场后才明白,今天作报告的人是周恩来总理和彭真市长。听众席庞大无边,是包括了从城郊海淀区赶来的清华北大在内的全北京市各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大家都席地而坐。我因身材矮小,几乎排在了本校队伍的最前面。

主席台近在咫尺。朝阳当空,我就那么仰望着敬爱的周总理和彭真市长,聆听着他们对当年所有北京的大学毕业生的送别演讲。能清晰地观察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感觉到他们的温度,就连随着讲话呼吸而被掀动起的衣角的上下起伏都能看得很清楚。那天报告的主题很明确,就是动员和号召大学毕业生要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全北京市一个毕业生不留。周总理目光炯炯有神,铿锵有力的声音,殷切期望的激励让学生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其实,此报告已不再是动员和号召,而是正式的既定政策。可是经历过数年党的教育,当时的毕业生也绝对不负众望,会毫不犹豫地接受中央指示精神,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本来我早已得知,系里的卫天霖先生、吴冠中先生、张安治先生都有意留我做他们的助教,但听了此次报告之后,我毅然决然地服从了组织分配,来到了地处海防前哨的山东半岛。我觉得能亲自聆听周总理的指示与嘱托,即获得了工作上最强劲的动力,也确定了人生中最坚定的航向,我是幸运的。当时山东艺术学院的前身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尚未成立,我在山师大艺术系参与了建立新校的筹备工作。次年(1958年)艺术系与当时的文化干部学校合并,我便成为了山东省会第一所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的见证人之一。

时光荏苒,天有不测风云。

1965年,时处“文化大革命”前夕,社会秩序有些混乱,教育战线也开始动荡不安了,我被赶下三尺讲台,调到山东省京剧团搞舞台美术工作。虽然偏离了原来熟悉的教学生涯,但是却给了我更多接触敬爱的周总理的机会,不能不谓之极大的幸运。

首先剧团所排演的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就是中央首长直接抓的革命样板戏。周总理也自始至终关怀这部戏的成长。曾经几次亲临现场指挥作战,提出修改方案。此外“奇剧”又是八个样板戏中最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教育意义的一部戏。所以我团每次进京演出时,周总理几乎每次都邀请并陪同国际友人前来观看此剧,给予了剧组莫大的鼓舞,而且每次剧终都会登上舞台,与谢幕者亲切地握手,祝贺演出成功。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不仅对主要演员执手称赞,还不忘后面的舞台美工人员,握着我们的这双硬朗而又温暖的大手,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就是幕后的无名英雄,干劲倍增!

张鹤龄的名字(幸福的邂逅---张鹤龄)(5)

那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时,由于舞台空前超乎寻常的巨大,不得不将两边的大幕拉向中间以缩小舞台,以适应演员习惯的舞台调度方位。我打侧面追光灯的位置必须重新设置,只能在临时拉进的幕布后面搭起一座差不多有三层楼高的铁架子,最下面按装了四个小轮子,以方便推拉。最顶上的木板平面就是我的工作岗位,周围毫无任何护拦和扶手,我要背着追光灯和成捆的电线爬上去,然后要在上面蹲坐一整出戏的时间,操作着那个一千瓦的大追光灯,目不转睛地盯着下面的舞台表演。幸亏我没有恐高症,当时全团就我一个女同志在高空作业,而且我已经年近四十岁,也不免感到有些委屈。可是当我一下子想到,观众席里坐着敬爱的周总理和国际友人时,马上就清醒了,一股热流暖遍全身,一种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责任当担,以及对周总理的敬重瞬间化成了一股强大的坚实的力量,激励着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分毫不差地完成了这次意义非凡的演出任务。虽然,落幕后爬下高台的我,累得大汗淋漓、衣衫湿透,但我精神饱满,豪情万丈。

周总理日理万机、事无巨细地昼夜操劳,既指挥着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还要担当着一些繁重的国际事务,包括着对乒乓球外交的指导,甚至连我们剧团奔赴广交会演出,也要亲自通知与嘱托。他就坐在我们演出的休息室里,我们围坐在周总理身旁,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这一出“奇剧”是表现打败美帝野心狼的经典大戏,也要让广交会上的外国商界人士了解一下、认识一下美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和后果。所以,我们是背负着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使命,要让广交会也成为我们的战场。这是周总理直接下达的命令。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穿着不戴领章帽徽的部队被服厂生产的绿色军装,但我们个个都像真正的战士那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告别总理,昂首阔步地奔向这场颇具舆论功效的战场,一定要以精彩的演出让中国的声音响彻广交会的上空,让中国的雄姿震撼全球。

多少年过去了,这幸福的邂逅,永远牢记心头,永远激励着我前进的步伐。

如今在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不禁又深切地怀念起了敬爱的周总理,始终忘不了他那拳拳报国之心,甘为国家鞠躬尽瘁,也忘不了他那殷殷爱民之情,愿为人民负重前行。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树立了一个忠诚、亲切、坚毅的光辉形象。

他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举世瞩目。

人民的好总理,光照千秋、丰碑永铸!

张鹤龄的名字(幸福的邂逅---张鹤龄)(6)

张鹤龄的名字(幸福的邂逅---张鹤龄)(7)

作者简介:张鹤龄,1935年生,山东济南人。1952年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绘画,师从卫天霖、张安治、吴冠中、王雪涛等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水彩画会副秘书长,山东女画家协会副主席,济南书法家协会会员,是位颇具影响的女书画家。

壹点号 济南文东热心居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