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

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1)

1958年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

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2)

学者沈志华

核心提示:学术主流认为中苏交恶其原因在于苏联的做法侵害了中国主权,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史纲》并不赞成这种既定说法。他们认为,真正反映出中苏在对外对内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并引起尖锐对立的,和后来发生的中共炮击金门事件关系重大。

第一部完整反映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复杂曲折历史全过程的权威力作——《中苏关系史纲》,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随着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在俄罗斯拉开大幕,该书的出版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关专家认为该书是“2007年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陈兼认为:“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本书则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的著作——在我看来,这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原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档案文献的大量解密和开放,中苏关系史的研究也被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些国内本专业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在掌握大量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遵循“以史解史”的客观原则,写出了这部《中苏关系史纲》。他们回顾和分析了1917~1991年中苏关系的发展史,对中苏关系的不同阶段进行多视角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

不能用单边档案研究历史

本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沈志华介绍说,该书是从关注抗日战争到抗战结束开始一直到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访问莫斯科等历史问题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研究出来的结果。这部书尽管是一个史纲性质的东西,最初的目的只是为教学用的,因而写得比较简要,但里面的内容却全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好多问题的说法和以前都不一样。

据了解,参与此专题研究的学者们前前后后关注中苏冷战有十年之久,集中一年的时间创作,才完成了这样一部著作。

记者了解到,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成立已经有15年之久。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把相关历史档案对外开放,他们才有机会见到俄罗斯保存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为此,他们3次到俄罗斯复印历史文献,当时复印一页资料需要花一个多美元。后来,他们又多次到美国用微缩胶卷复印档案。沈志华介绍说,美国曾经花重金从俄罗斯购买了很多档案,他们保存的很多资料在俄罗斯本土都找不到。

据介绍,他们先后在俄罗斯和美国复印的资料有几十万页之多,光中苏关系档案有26卷,请人翻译出来的字数多达400多万字。

不仅查找外国资料困难,还由于外交部档案馆中国部分以前不对外开放,几年前查找国内的资料只能到地方档案馆区寻找。参与该书写作的专家曾经到中苏边界边上的省市逐一查找资料,如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内蒙古的包头,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档案馆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我们要求和呼吁不能用单边档案研究历史,必须把双方或多方的档案进行比较,才能对历史了解得更清楚,这也是研究冷战史的一个重要方法”,沈志华说。

有关专家指出,因为苏联解体,档案资料对国际社会开放,因此在冷战结束十年后,国际冷战史的研究开始突飞猛进,有了大量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更可靠。而在此以前研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只能找到美国档案,研究起来只能用单边档案。 揭秘中苏关系破裂的历史真相

“在没有弄明白历史真相前,有很多观点都是胡说八道,因此,这部书颠覆了过去很多所谓的历史真相,真相就记录在历史档案中,一掏出来就会发现历史是另外一个样子,重塑历史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沈志华这样说。

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3)

1958年,毛泽东会见访华的赫鲁晓夫。

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4)

毛泽东会见秘密来华访问的赫鲁晓夫

《中苏关系史纲》对人们非常关注的一系列重大敏感问题给予了深刻的解读: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同盟何以短命?中苏分裂的过程是怎样发生的,中苏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两国的国内政治是怎样影响各自的对外政策的?中苏关系的阴晴冷暖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巨大的作用?

《中苏关系史纲》提出了一个与以前不同的观点:中苏之间的原则性分歧并非产生于苏共二十大或1956年。书中指出,在1956~1957年,中苏关系恰恰处于上升时期。1957年11月的莫斯科会议是中苏同盟显示其力量和影响的最高峰,毛泽东在会议期间的言谈举止充分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共已经可以同苏共平起平坐了。但也就在这时,双方的分歧开始露出苗头。

1958年夏天,发生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和史学界普遍认为,这场冲突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导火索,其原因在于苏联的做法侵害了中国主权,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史纲》并不赞成这种既定说法。他们认为,真正反映出中苏在对外对内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并引起尖锐对立的,和后来发生的中共炮击金门事件关系重大。

中国突然采取的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之所以触怒了莫斯科,并使赫鲁晓夫感到愤怒不已,其原因在于:第一,事前中国丝毫没有向苏联透露早已谋划的这次行动。赫鲁晓夫认为中国的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不啻为对盟国的蔑视和侮辱。第二,毛泽东有意向苏联显示中国可以独立行事的地位和能力: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无须向别人请示或与别人协商。第三,炮击行动本身充分表明中国不赞成苏联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对外政策。毛泽东认为,中国也可以搞“战争边缘政策”,因为“国际紧张”实际上对美国不利。第四,中国拖延向苏联提供在台海危机空战中获得的一枚美国“响尾蛇”导弹,这使赫鲁晓夫愤怒不已。总之,在赫鲁晓夫看来,毛泽东根本无视同盟的存在。

台海危机反映出中苏在对外政策上的重大分歧,赫鲁晓夫对此不能容忍,苏联决定给中共一些颜色看。此外,公社问题反映出中苏在对内政策上的严重分歧,毛泽东对此不服,中共决定公开批评莫斯科。于是在1959年10月两国领导人发生激烈争吵后,中苏分别确定了处理两国关系的相同方针:继续维护中苏之间的同盟,但对方必须承认错误。1960年伊始,双方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意在规劝和说服对方。后来又在世界工联会议和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互相攻击,双方没有一个愿意让步。于是,赫鲁晓夫终于决定撕破脸皮,宣布限期撤退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从而使中苏分歧公开化。

尽管1961~1962年中苏都有意缓和矛盾,修复关系,但是所坚持的原则仍然是要对方承认错误。而1963年7月两党会谈的结果再一次表明,中苏之间已经没有妥协余地,中苏同盟的破裂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

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毛泽东58年炮击金门)(5)

1959年,新中国十周年国庆,赫鲁晓夫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章百家说:“中苏关系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了解中苏关系的演变,对解读中国历史是必不可少的。这部著作不仅完整记述了中苏关系的全过程,而且澄清和揭示了不少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被扭曲和被遮蔽的历史片断。”

中苏同盟破裂对世界格局影响重大

在沈志华看来,在中苏关系的变化过程中,除了隐含着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普遍性矛盾外,还存在着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以及为此而产生的证明其意识形态正统地位的斗争。因为中苏之间在具体的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分歧已经上升为思想政治路线的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单纯的利益之争可以让步,可以妥协,但领导权之争不在于实力大小、利益多少,而在于思想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原则上是不可调和的。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不共戴天,列宁主义与教条主义水火不容,所以,中苏同盟的结局只能是分裂。

《中苏关系史纲》一书指出,中苏同盟的解体对于中国、苏联乃至世界政治的发展都发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同盟的破裂对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尝试产生了阻断性影响。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的新纲领,是继20年代新经济政策和战后列宁格勒派之后,苏共第三次开始的改革尝试。同样,中共八大也开始思考和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但是,中苏分裂阻断了这种尝试和思考。

其次,对冷战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如果说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最终决定了美国远东战略的走向,从而使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那么,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则最终导致中美关系趋向缓和及正常化,以至中国实际上退出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为标志的冷战舞台。此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构想。

此外,它对苏联在冷战对阵中败北的结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中苏分裂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从而导致在以美苏为首的两个阵营对抗中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苏联在不得不分散力量对付中国的威胁时,不仅增加了本来已不堪重负的国力消耗,而且大大削弱了自身对抗美国和控制东欧的能力。因此,苏联最终解体与中苏分裂不无联系。

中国原驻苏联大使李凤林认为:“研究和总结中苏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历史演进中获得启示,避免重复前时前代所犯下的错误,这才可能为中俄关系的长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甚至为中国处理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范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