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北部片区最新规划(城事天津最新规划)

日前,《天津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公布,明确了天津市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有关措施、任务。对“十四五”时期天津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双城空间格局、提升消费空间规划设计、推进城市更新、保障一老一小设施布局、优化城市公园布局等多方面做出规划。

规划提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与北京毗连区域融入新版北京城市规划,强化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联系和无缝衔接。

做强“津城”,同时大力推进“滨城”建设:依托西青新城和华苑地区建设智慧科技城,依托东丽华明和空港经济区建设国际航空城,依托北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北辰京津医药谷建设医药活力城,依托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和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科创会展城。

推进建设9个特色化发展组团:规划子牙、未来科技城、州河、京津新城、大双、油田、青双、双街、西堤头9个特色组团。

天津城北部片区最新规划(城事天津最新规划)(1)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津城北部片区最新规划(城事天津最新规划)(2)

对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加快京津同城化发展,支持与北京毗连区域融入新版北京城市规划。

支持重点区域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通武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推动打造“京东黄金走廊”,支持“静沧廊”地区一体化改革,探索理顺“飞地”管理机制,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强化区域产业功能对接

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建立健全承接布局动态调整机制,为深入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共建,加快推进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创新发展,提升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北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平台聚集能力提供规划支撑。推进“微中心”规划建设,打造功能承接“第二战场”。

保障区域交通体系建设

继续做好京滨、京唐、津兴铁路以及津潍、津承、津雄、津沧铁路前期工作的资源保障,增强与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等区域重点城市和地区的联系,基本实现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2小时交通圈。

强化双城之间及双城与外围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科学规划“津城”至“滨城”、武清、静海、宁河市域(郊)铁路,强化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联系和无缝衔接。

推进生态系统共保共治

建设京津湿地生态过渡带、环渤海湾生态修复带,有机连接京津冀森林湿地。联通京津冀生态廊道,推进北部蓟州山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湿地、南部大清河—独流减河三片生态保障区域建设,推进生态河流廊道治理和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

构建“津城”“滨城”双城空间格局

打造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构建“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城镇功能空间格局。加快双城交通联系,加快推进轨道交通Z2线建设,形成20分钟直达轨道线网。

做强“津城”

打造中央活力区,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承载区。

依托西青新城和华苑地区建设智慧科技城,

依托东丽华明和空港经济区建设国际航空城,

依托北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北辰京津医药谷建设医药活力城,

依托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和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科创会展城。

调整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强化武清区、宝坻区、静海区、宁河区、蓟州区的资源集聚能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区域节点。

大力推进“滨城”建设

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滨海新区,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打造海洋强国建设支撑引领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国家海洋文化交流先行区、国家海洋绿色生态宜居示范区。

完善五大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设施,强化与周边大型居住区的联系,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

提升“5 5”区域节点城市融合发展

规划武清、宝坻、静海、宁河、蓟州5个区域性城市以及西青、津南、空港经济区、滨海新区大港、中新天津生态城5个综合性节点。

充分发挥区域性城市和综合性节点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承载京津冀特色化职能,培育区域辐射、服务功能。

推进建设9个特色化发展组团

注重维护生态底线,强化空间管控,调控人口增长,遏制城市蔓延,形成组团化的城镇空间格局。规划子牙、未来科技城、州河、京津新城、大双、油田、青双、双街、西堤头9个特色组团。有序推进特色功能组团建设,提升专业化职能,推进产城融合,引导人口与产业集聚。

天津城北部片区最新规划(城事天津最新规划)(3)

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生态空间格局

塑造“三区两带中屏障”的市域生态格局,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保护,防止蔓延连绵发展。以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环秀湖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北三河生态湿地保护区、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三大南北生态保护片区为核心,以西部生态防护带、东部国际蓝色海湾带两条生态屏障带和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为联系纽带,构建联通南北的市域生态安全网络。

大力保护“七廊五湖四湿地”的水系生态空间

保护水系生态空间和湿地生态空间,以海河、大运河、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七条重要河流生态廊道为骨架,以于桥水库、北大港水库、北塘水库、尔王庄水库、王庆坨水库五处重要湖库和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重要节点,提升水质环境,加强河道生态修复工作,协同环中心城区生态功能区,形成独具天津特色、功能复合的水系生态廊道网络。

提升消费空间规划设计

天津城北部片区最新规划(城事天津最新规划)(4)

依托商业步行街、特色餐饮街、文化场馆、科研院校集中地区、传统街道里巷及特色文化街区等,按照国际品牌时尚型消费集聚区、餐饮集聚型消费集聚区、文体型消费集聚区、便利服务型消费集聚区、生活型消费集聚区的目标,打造一批促进消费的载体空间。

培育夜间消费场景,打造意式风情区、五大道、时代奥城等标志性夜市街区,丰富夜间消费体验。打造区域商业地标,打造1至2个国际商圈和2至3个主题消费商圈,建成一批老字号特色聚集区。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针对城镇老旧小区等城市空间,研究城市更新规划土地管理政策。加强低效建设用地、闲置楼宇资源“二次开发”。继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改造水电气路信等设施,完善配套养老抚幼、无障碍设施、全民健身、便民市场等服务设施,鼓励配建停车位和充电桩等设施。开展绿色城区创建,促进老旧片区焕发新活力。

天津城北部片区最新规划(城事天津最新规划)(5)

提升社区活力

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平均规模约3至5平方公里的原则划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并优化空间布局,满足日常生活服务需求。完善城市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可达的覆盖率。

保障一老一小设施布局

天津城北部片区最新规划(城事天津最新规划)(6)

按照标准加强养老院、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提升老人保健康复、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多方面设施需求。提升社区规划,支持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设施需求。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推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规划建设。

天津城北部片区最新规划(城事天津最新规划)(7)

满足各类人群受教育需求,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位,优先按照标准优化提升各类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结合生育政策,为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供规划支撑。积极推动街镇与社区活动中心结合设置社区学校。已建成社区鼓励通过存量用地改造更新完善学校配置。

优化城市公园布局

天津城北部片区最新规划(城事天津最新规划)(8)

合理布局综合公园、专类公园、游园等城市公园,形成类型丰富的城市公园网络。以“津城”核心区、“滨城”核心区、外围五区为重点,加强地区级公园规划布局,提升步行可达的公园覆盖率。

结合社区规划,按照标准,提升社区级公园规划布局,力争实现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推动公园绿地服务半径未覆盖地区的规划绿地实施,通过产业社区转型新增绿地、边角地整理、见缝插绿等方式,针灸式新增微型公园,力争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80%。

来源 | 天津政务网

来源: 天津广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