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国企改革并购重组名单(国企巨头坠落记)

“芳草”这个日化用品品牌,估计年轻一代了解的不多,但是对于那些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说,却是耳熟能详,特别是安徽地区,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1年国企改革并购重组名单(国企巨头坠落记)(1)

安徽有三宝:名酒、电器和芳草。

这句话曾经是安徽人挂在嘴边的顺口溜。

这里的“酒”指的是古井贡酒为首的皖酒品牌,“电器”有荣事达、美菱等颇具知名度的牌子。而“芳草”指的是当时的安徽芳草日化有限公司旗下的日化品牌。

一家公司能够和该地区的两个重要行业相提并论,可见其当初的地位是何其辉煌——事实也的确如此。

安徽芳草日化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始建于1956年的合肥日用化工总厂改制而成,是国家定点生产牙膏、洗涤剂及日用化工原料的大型企业。

1978年,该企业研制出了芳草药物牙膏,从此一炮而红,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赞誉。

趁热打铁。

20世纪80年代初,在短缺经济的宏观形势下企业又投资兴建洗衣粉厂,没多久又设厂制造烷基苯磺酸。

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开始,这家企业成为了如日中天的佼佼者。

从1991年到1995年,芳草牙膏的年产量飙升到了2亿支以上,销售量由1.32亿支上升到1.62亿支,销售额也由2.4亿元上升到3.13亿元。

名利双收,芳草牙膏1991年获得我国药物牙膏唯一质量最高奖--国优银质奖。

21年国企改革并购重组名单(国企巨头坠落记)(2)

另外,洗衣粉工厂也在不断扩建,产量从一开始的只有1000吨,慢慢增加到了5000吨,之后又迅速扩产到3万吨,最高峰时达到了5万吨。凭着当时芳草牙膏打造出的品牌效应和已有的销售网络,迅速占领全国市场,销量连续几年名列行业前列。

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和上海的许多高层建筑上都矗立着芳草的巨幅广告,其广告词家喻户晓。

到90年代初期,芳草公司的牙膏销量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牙膏厂,洗衣粉也名列全国第六,公司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

除了内销,这家公司的日化用品大规模到中国香港、东南亚、尼日尼亚、也门、苏丹、古巴等国家和地区。

实力大增的芳草公司,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工业200强企业、轻工行业100强企业和安徽省企业50强,连续14年获安徽省最佳经济效益夺魁单位。

毫无疑问,这是妥妥的国企巨头企业。

但是,为什么到现在我们对这家公司感到如此陌生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淡出了历史舞台,淹没在了尘土之中。

对于芳草公司没落的原因探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自己“作死”。

为何这样说呢?且看分析。

首先在产品方面。

自1978年的第一支药物牙膏问世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芳草牙膏一直没有什么新的卖点出现过。得益于当时国内市场生产能力不足,供不应求的大环境和之前打下的品牌和销售网络,芳草牙膏的销量也没有太大影响,一直可以保持在全国7-8%的市场份额。

但是到了90年代开始,外资涌进来了,竞争者多起来了,芳草公司也开始慢慢变得焦虑起来,这时才想起了开发新品。

1992年,芳草推出了男子汉牙膏,以去烟渍功效成为当时的一大卖点,在山东等北方市场曾刮起一阵旋风,在市场拓展初期效果很好。

然而由于过于匆忙,在推出这种牙膏之前,芳草集团并没有解决好膏体中去烟渍的原料对铝管的腐蚀问题,结果质量问题不断出现。对于这个预料中的结果,芳草按照预案采取了回收次品的公关手段。

这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在那个年代还显得有担当。

21年国企改革并购重组名单(国企巨头坠落记)(3)

但接下来该公司的举动就有些莫名其妙了。正常逻辑来看,这种牙膏是受欢迎的,只是包装问题而已,回收后改进包装解决原料的腐蚀问题,便可重新返回市场。

本来改进包装并不是什么大的工程量,采用复合管即可,但是芳草公司却迟迟没有行动。

两年之后,这一新开辟的市场迅速被后来的狮王等去烟渍牙膏所取代,本来前景大好的男子汉牙膏就这样“出师未捷身先死”,含冤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次是设备采购和合作伙伴管理方面。

为了提高产量和追随设备进口大潮流,芳草公司从德国摩尔公司引进一条自动化铝管生产线,但这套号称20世纪80年代际先进生产线的引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产量和原来的设备几乎一致,然而消耗却等同于24条原始设备。这就尴尬了,放弃这套设备吧,之前花了大额采购款就打水漂了,继续使用吧,用得越多消耗浪费就越大。

值得一提的还有:1996-1997年,牙膏的一种原料——薄荷脑价格飙升,从每吨20多万元涨到80多万元。这个时候其他同行企业纷纷选择减产以降低损失,但是芳草却没有,而且大笔一挥,在价格最高的时候进货10吨。刚进货完没多久,薄荷脑的价格突然下跌,此举使当时募集的工人股资金损失殆尽!

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管理同样不善。

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芳草集团与香港兆峰陶瓷公司合资,对方出设备,芳草拿资金,但由于兆峰的设备迟迟无法到位,最终合资流产,但由于融资与土地收购,芳草集团损失很大。

最后是财务管理充大头。

芳草先后为红旗玻璃厂、合肥香料厂、永康食品厂、合肥灯泡厂等众多企业进行银行担保,总额高达5000 万~6000万元。这些企业相继破产和倒闭之后,芳草公司每年需要向银行支付400多万元的利息,加上本金分担,好不容易赚的利润都成了冤大头。

我们再来说说外因,也就是芳草公司是如何被外资企业巨头套路吞并的。

20世纪90年代,面对拥有先进市场技术和雄厚资金的国际跨国企业气势汹汹的竞争,芳草公司有两种选择:一是股票上市,为下一步发展募集资金,壮大实力;二是与急于合资的外资公司强强联合。

芳草公司选择了后者,合资的对象就是在国际上鼎鼎有名的联合利华公司,最主要原因是联合利华许诺以现金方式入股,并很快到位。双方合资的方式是联合利华注入资金,而芳草出让洗衣粉生产经营性资产、650名职工以及品牌,共同组建合肥利华洗涤剂有限公司。

21年国企改革并购重组名单(国企巨头坠落记)(4)

在芳草公司看来,这场郎才女貌的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然而,没见过欧美世界的芳草公司高层还忘记了“引狼入室”的寓言和老祖宗“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忠告。

合资的蜜月期尚未结束,联合利华就兵分两路:一是把合资公司生产的芳草洗衣粉价格上调,以高档洗衣粉形象面世,二是推出联合利华自己生产的低价品牌阳光洗衣粉。

很显然,联合利华这样做是经过市场调查的,因为当时国内的洗衣粉市场已开始变革,物美价廉的中档产品成了消费者的新宠。所以逆流而行的芳草洗衣粉显然是讨不到什么好处的,只会逐渐远离消费者,导致市场份额也逐年下滑。

这种情况下,合肥利华公司由于每年亏损数百万。

按照之前两者的合作协议,如果出现亏损,后期必须由芳草公司投入相应的资金以弥补股本差额。如果不履行这一义务的话,联合利华有权获得芳草公司转让同等价值的股权作为赔偿。

因销售不佳,现金流日益吃紧的芳草公司只能选择后者,不断向联合利华转让股权。到了2003年,这家合资公司由于芳草公司所有的股份都已经作为赔偿转让,再无一股,合肥利华洗涤剂有限公司便成为了联合利华的独资企业,芳草洗衣粉的品牌使用权也归外方独有。

失去洗衣粉品牌之后,芳草公司的牙膏品牌也因为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去拓展和宣传,被联合利华、宝洁等公司的产品强势覆盖掉,销量和市场份额日益下降。

最终,整个芳草公司从企业丛林中闪耀的明星沦为了素人,素得不能再素的那种。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