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古籍(寻找洱源古籍的)

一个由众多学者及志愿者组成的项目组,历经2年多的时间,普查整理、研究录入了6947部古籍资料。近期,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被影印整理成《洱源县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汇编》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翻开厚重的书籍,好似打开了一扇沉重的大门,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悠久的历史缓缓道来……

真实的古籍(寻找洱源古籍的)(1)

《洱源县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汇编》成书。

洱源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众多学者文人都曾在洱源留下过诸多经典著作,记录了洱源县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就是在这看似浓厚的文化氛围下,隐藏着令人担忧的隐患。由于洱源县长期缺乏相关工作经费投入,古籍保护经验匮乏,保护方法不科学,珍稀古籍图书损毁遗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果任由其现状发展,那么这些历史文化将会永远淹没在消逝的岁月中,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为洱源古籍找到一个“归宿”刻不容缓。

正在消逝的历史

云南省委宣传部挂钩洱源县文化扶贫工作,开展了众多的文化项目,许多干部曾赴洱源挂职工作,现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邹颖就是其中的一位。2015年8月,邹颖赴洱源县挂职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在对整个洱源文化工作的了解调研中,她发现洱源县历史文化保护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古籍文献的保护方面,损毁和遗失等问题十分突出。

“洱源县要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县,涉及到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内容都应该做出成绩成效。在说自己‘底蕴深厚’的同时,也必须要有‘人、事、物’的支撑,如果对自身文化底蕴的挖掘不足,在对外界的宣传推介过程中会显得苍白无力。”邹颖说。

真实的古籍(寻找洱源古籍的)(2)

洱源县部分古籍。

据邹颖介绍,项目组到洱源调研时发现,整个县对古籍保护的意识较弱,古籍底数未经细致统计模糊不清,而且古籍的保存也过于零散,相关单位古籍保护工作责任落实也不到位。

邹颖认为,洱源县在文化工作方面确实存在经费、人员投入不足的情况。从1984年洱源县图书馆正式成立后,直到1996年,图书馆工作人员才对古籍藏书进行过一次整理归档。但是,由于整理人员技术方法的不科学,对一些古书进行的简单修补实际上是对古籍的二次“破坏”。

“我们看到部分损坏缺角、面目全非的古籍,当时工作人员就是用纸粘点胶水贴覆上去修补,这种方法是相当不科学的。”邹颖说,“古籍作为当地文化的一个呈现,不是说简单的修修补补,建一个新的古籍室,配几个好的书柜放进去就能达到保护的目的。”

古籍保护工作与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紧密相关,它要求保护者必须懂得一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否则整个工作的开展将仅仅局限于表面,无法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抢救”历史为时不晚

2016年6月,洱源县把加强古籍保护确定为历史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主要内容,将《洱源县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汇编》项目列为洱源县图书馆重大项目,洱源县图书馆与大理大学科技处、民族文化研究院合作组成项目组,共同完成项目筹备、申报和研究工作。同时,《洱源县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汇编》被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立项为2017年度云南省社科精品工程建设项目。

真实的古籍(寻找洱源古籍的)(3)

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王水乔到洱源县图书馆指导工作。

该项目从启动到立项期间,云南省委宣传部多次协调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大学、大理大学等相关部门、古籍志愿者保护团队和社科研究力量,组织古籍专家共同参与,帮助洱源县加强古籍文献的普查、挖掘、整理和研究等各项工作,由县级图书馆对馆藏古籍进行整理汇编,这在云南省内尚属首次。

邹颖介绍说,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分为两个部分。项目组按照时间顺序将古籍划分成了民国前和民国后两个阶段。民国以前的古书,以数字化的形式录入到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平台,古籍的内容、著书年代都能在网上查到,一清二楚,实现了古籍资源的共享。民国之后的图书,由志愿者整理归档,按照古籍分类标准完成目录整理等基础工作,同时扫描影印录入电脑备份。”

通过整理,在众多古籍中,除《南诏野史》《邓川州志》《浪穹县志》等地方史料,《元亨牛马经》《钱通副手札》《滇诗嗣音集》《鹤阳新河诗集》等古籍图书外,还有大量包括经史子集各种门类的古籍图书。其中《元亨牛马经》《钱通副手札》等古籍为云南省图书馆缺藏,从著作年代来看,跨越了明清至民国近四百年的历史,对研究地区文化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31日,洱源县民国以前824部、4216册古籍已全部录入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系统,2731册民国文献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录入和存储。

2017年7月,项目组根据专家组意见修改后,由大理大学全面完成古籍扫描、文本清点、编辑校对等各项工作,编制形成《洱源县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汇编》。11月,图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通过编制这套图书,我们想起到一个示范作用。”邹颖说,“把我们散落在民间的、没有形成系统类别的古籍通过整理影印的方式给呈现出来,带动整个社会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同时,汇集广大研究力量,开展古籍文化的学术探索,真正把隐藏在古籍当中的内涵挖掘出来。”

古籍保护的意义在于持续深入研究和利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据了解,项目组及相关部门还将继续关注和支持洱源的文化建设,组织学者专家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研究,同时借由此次项目的实施,不断完善云南历史文化研究团队的队伍建设,不断让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

正如云南著名学者张文勋在《洱源县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汇编》序言中所写道,“对文献古籍进行研究,使之发挥社会教育作用,使子孙后代都培养出一种慎终追远、不忘历史的道德规范,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