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儿子被杀时说了什么(晚年为啥因不孝被杀)

三国时代有个后现代潮人,曹操称酗酒误事,要颁布禁酒令,他说,美色更误事,那就该禁止人类做爱和结婚?曹操以孝治天下,他说:干嘛要孝敬亲爹?他不过是为了发泄性欲;亲娘也谈不上伟大,不过是个容器,东西都出来了,还要给容器写感谢信么?曹操实在看这人不爽,以不孝的名义杀了他。忘了说,这人是曾以四岁让梨而感动中国的少先队员,孔融。

孔融儿子被杀时说了什么(晚年为啥因不孝被杀)(1)

天生的脱口秀主持人

历代文人开会,张爱玲上台演讲,题目是“出名要趁早”,坐在VIP席位的孔融不厚道地笑了。

论出名,据说古人之间流行一个最简单的判断原则,那就是,登上小学语文教材才算真的红。

论趁早,孔融4岁让梨,感动全国,司马光本来不服,但他砸缸时已7岁高龄,输了。

不惊世骇俗会死

后来孔融到北海郡为相——那是黑社会帮派黄巾军最爱骚扰的地带。孔融激动啊,“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争取摆平那帮混蛋,提升自己的业绩。可战场不听话,完全不按脱口秀舞台的规则来,孔融与黄巾军的交锋,如果拍成电影,就是他的丢脸集锦,只不过是细分成被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溃不成军等几种形态而已。经过这次教训,他痛定思痛,职业生涯规划必须重新制定。

根据哀兵必胜原理,孔融开动脑筋,搞了一项重大发明,把从政当表演,化昏庸为艺术——这种风气到两晋南北朝愈演愈烈,以至于舆论倾向统一成:谁游戏官场谁就是牛人,谁勤政爱民谁就是SB,简直就是好吃懒做人士的福音。

孔融打仗前先狂喝威士忌,你以为他要主演“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或者“醉卧沙场君莫笑”那种很MAN的戏码?NO,还是丢盔弃甲这种戏路他更擅长,被黄巾军抄了后路,洋相出尽,“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据说,他逃跑的姿势还是蛮酷的。

袁谭携大兵压境,“流矢雨集,戈矛内接"之时,本来是战争片,他搞成MTV,忙着拗造型,气定神闲地看书,谈笑自如,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很有型吧?他以为是cosplay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确实灰飞烟灭了,只不过主语变成孔融自己。他仓皇逃窜,连老婆孩子都被俘虏,可怜他的家人,为艺术而献身。

而孔融自己演得还挺High。

有时他演暴君,有个下属叫氏仪,孔融心血来潮,突然觉得这姓氏太反动,“氏”是“民无上”,应该改姓“是”才对,下属敢不改么,不改就成了犯上作乱。孔融这新颖的思维大大启发了清朝文字狱,比如雍正皇帝火眼金睛,能从“维民所止”中看出是“雍正无头”,因此大开杀戒。因为租赋账目不清,孔融一天之内处死五个督邮,超有效率。对待一个心腹,爱他时把对方当儿子,恨他时就要直接砍人,太真性情了——磨刀霍霍时,邴原站出来质疑他乱来,这次孔融终于理屈词穷,开始耍赖,说自己不过是开个玩笑,怪邴原没有娱乐精神。邴原追问,怎么能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可是孔融内心或许想说,不拿生命开玩笑,怎能显得老子与众不同,世人都该加大对我的膜拜力度呢?

有时他演情圣——有个叫甄子然的孝子,不幸早夭,孔融虽然没见过他,但不妨碍孔融突然长出了对他的狂热哀思,不断为他“配食悬社”,活生生是三国版《人鬼情未了》;而蔡邕夸过孔融,蔡邕死后,孔融思念过度(其实,热爱死人也是中国一大传统),模仿言情小说男主角,抓了一个长得有点像蔡邕的士兵来喝酒,睹脸思人,深情吟诵《诗经》中的句子“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那情状,活生生马景涛附体。

任性、自我、刻薄、装B、反应快、口才佳、情绪化、人来疯、强词夺理、不惊世骇俗会死——这样的孔融,如果乖乖当一个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如同周立波,喝喝咖啡抄抄网络段子,闲来在微博上咬咬人,该是多么低碳环保,又不乏娱乐精神,可以被万千网民当宠物养。孔融偏偏不。他杀了劝他接纳袁绍、曹操的左丞祖,但没过多久,情势所迫,他还是寄身于曹操。左丞祖也是,有些事,上头可以做,你娃不能说,这点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神经质推荐神经病

孔融和曹操,完全是一对反义词。出身上,一个高贵正统,圣人之后,NB闪闪;一个邪门歪道,“宦阉遗丑”,身世猥琐。政见上,一个尊崇汉室传统;一个要取刘氏而代之。行事态度上,一个刁蛮任性、哗众取宠;一个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但曹操需要孔融这个大名士来装点门面,所以一忍再忍。

哪怕孔融给曹操推荐了祢衡这个不靠谱的愤青,曹操也没有发作。祢衡有点文采(写的《鹦鹉赋》颇得李白推崇)、恃才傲物、愤世嫉俗、唯我独尊,孔融对他颇为迷恋,将世上最重磅的褒义词统统打包,献给他——很多时候爱一个人,是因为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爱人不过是自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像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一幕,朱丽叶在宴会中见到了罗密欧,她说,啊,我见到了我自己。

祢衡是知名毒舌派,讥讽曹操的猛将荀彧长得“仪容端方”,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他和孔融把刻薄送给外人,吹嘘献给自己,一个是“仲尼不死”,一个是“颜回复生”,拿肉麻当有趣。祢衡在世上只喜欢两个人,孔融和杨修,喜欢他们的方式是亲自当他们的父亲,把大自己20岁的孔融称为大儿子,把小自己2岁的杨修称为小儿子。语言恶毒点、行为乱套点,都可以四舍五入当优点,但问题是,祢衡一旦耍起个性来就太失控了。如果说孔融只是神经质,那么祢衡就完全是神经病。

孔融每天循环在曹操面前推荐祢衡,吹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曹操给他面子,决定见一见。但祢衡不配合呀,对曹操冷嘲热讽,态度嚣张。曹操让他当鼓史,当众表演,祢衡不穿制服,疯狂演奏重金属音乐,被负责礼仪的官员呵斥,于是,雷人的一幕来了——祢衡当着曹操及众人的面,把自己脱个精光,脱衣舞男都没他神色自如,不愧是重口味摇滚青年啊!曹操自嘲道,本想羞辱祢衡,没想到被祢衡羞辱了。

连孔融都觉得祢衡玩过头了,让祢衡去道歉,曹操很高兴,准备接见他,结果祢衡穿着麻布粗衣,手持三尺大杖,以泼妇骂街的姿态,展开以曹操为主题的长篇谩骂秀。曹操怒了,说,我杀你如同杀一只麻雀或者一只老鼠那么简单!但他没杀——为什么?就像荣格说的,很多被现代认定为精神病患者的人,在过去往往还能得到特殊礼遇,他们反常的精神状态,恰恰被视为不同寻常的证明。祢衡极端自恋又极端自卑,可以轻视天下任何人,却容不得别人一丝一毫的轻慢,典型的人格障碍,但他在三国时代还小有声望,曹操用了个传统招数,借刀杀人。

祢衡的死没有让孔融产生任何一点危机意识,相反,曹操要杀杨彪,孔融威胁说你如果杀杨彪我这个官就不当了,曹操作罢,孔融发现,这丫果然是怕我的,更加肆无忌惮。

孔融儿子被杀时说了什么(晚年为啥因不孝被杀)(2)

性格缺陷决定命运

孔融完全把跟曹操唱反调当成人生主打兴趣爱好。

曹操攻破邺城,跑到袁绍墓前祭奠,还“哭之流涕”,同一时间曹丕则马不停蹄地抢占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当袁绍儿子是死的。父子二人实在是相映成趣。甄氏也NB,让曹操、曹丕、曹植三人为之坠入情网,曹植为她写了《洛神赋》,全是废话,但正是这些废话,证明了甄氏在曹植心中的超然地位。对于这桩丑闻,孔融的正义感不定期发作,他给曹操发了条短信,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智商情商皆一流的曹操居然没看出是讽刺,问孔融这是用的什么典故,很新鲜啊。孔融说,以现在人来推断,古代应该是这样的。据说曹操学习了批量脏话,以浇胸中块垒。

曹操征讨乌桓大胜,孔融大煞风景地嘲讽他欺负弱小,宛如土匪。曹操颁布禁酒令,这让“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孔融怎么活?孔融写信给曹操,大喊:我反对!曹操回复他,夏桀、商纣因酒而亡国,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孔融杠上了,那当年徐偃王因为滥行仁义而亡国、燕哙因为谦让而亡国、鲁国因为崇儒而损害了国力以至亡国、夏商两朝亡国同样还因为女人,那我们是不是该把仁义、谦让、儒学、婚姻等统统一并戒了?

最后,孔融直接戳穿曹操真正的动机,无非是节省粮食,以备军用(你娃明明想篡权),哪里是怕亡国。

谁喜欢总是听反对自己的声音呢?受虐狂除外。差别只在于普通人听了只能默默地掏出小本本,给对方的名字上画把叉,而皇帝可以直接干掉他来个痛快。连范晔这个对孔融多有偏爱的人,在《后汉书》里也评价孔融在这次论争中“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已经逾越了曹操为他设置的容忍底线,杀他是毋庸置疑。

像孔融这样高调的话痨,找点把柄简直易如反掌。他曾经鼓励人们在饥荒时,如果自己的老爸不可爱,又只剩一个面包的情况下,不妨把这个面包送给素不相识的路人甲,让老爸饿死算逑。他还说过,父亲对子女有什么恩惠可言?他的本意只不过是发泄情欲罢了。母亲对于子女来说也谈不上多伟大,好比一个盛放东西的瓦罐,子女生下来就如同东西从瓦罐里倒出来,难道还要给瓦罐写感谢信,侍奉瓦罐终老?

这些话,在21世纪大众看来都够出位,更别说以孝治天下的曹魏,简直是体贴地为曹操杀他制造理由。于是,曹操为推崇忠孝的孔子的后人制定了罪名,不忠不孝,理直气壮地杀了他。

李敖评说“孔融的遭遇,是乱世中一个真人的悲剧”,其实这一次,乱世也许被冤枉了,孔融的悲剧是他自己的性格悲剧,确切地说,是性格缺陷决定命运。

他的攻击性太强,见谁灭谁,不依不饶,这样的路线,在官场简直是死路一条,跟罗伯特·格林的《权力的48条法则》背道而驰啊。这本连美国监狱里的罪犯都爱看的全球畅销书,深情规劝大家,想赢得权力,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会遮蔽理性,而愤怒是情绪反应中破坏性最强的。如果你想要毁灭曾经伤害你的敌人,最好的办法是假装友善而不是表现愤怒,让他毫无戒备。爱和感情同样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它会使你盲目,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让爱与愤怒影响你的计划和策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