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黑龙潭图(天然瓮城京师锁钥)
密云地处北京东北部,燕山山脉南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被赋予突出的军事与政治意义。境内历史重镇古北口坐落在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之间,地势险峻,是联系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入关的第一道门户,有“京师锁钥”之称。
古北口长城
曾经的峰峦起伏,如今被高速公路与铁路所覆盖,四通八达。京通铁路翻越燕山山脉的段落顺山势而建,古旧的线路规格让它很容易与沿途的地形融合在一起,并不像高等级铁路那样用大量的桥梁、隧道和填方去规避弯道,这种正在逐渐被速度扼杀的古老工程美学,让行驶其上的火车本身也成了山中风景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趟逢站必停的慢速火车每天往返行驶在这段山区铁路上。
供图 / 视觉中国
位于半山腰上名叫古北口的山间小站是京通铁路在北京境内的最后一站。这条原本用作战备功能的铁路在昌平与京张铁路分离,沿燕山山麓往东北方向驶去,直达赤峰和通辽。从车站向上攀爬,不久就可以到达卧虎山长城的制高点。
卧虎山长城
卧虎山是古北口关隘的西侧屏障,山势高矗,形似卧虎,与东面的蟠龙山遥相对应,共同把守着北京东北方的冲要之首。在山顶,古北口的地理形势一览无余:“蟠龙”“卧虎”两座山隔潮河相对的“水门”位置,是入关的第一道门户,关内略微平坦处,是昔日用来驻扎军队、驿卒以及建有客栈、酒肆、货仓的关镇,也就是今天 101 国道途经的古北口村。
蟠龙山长城
如果仅有这些,不足以说“得天独厚”。从一个军防要地的角度看,河与山搭配构成的关内第二道屏障才是亮点:关镇南边,一道小山梁直直地横在入关路上,潮河则在山的阻挡下向西拐出一个超过 90 度的大弯,从卧虎山下流过,卧虎山及其西侧西沟林场附近的高大山体呈 L 形走向,在它们的紧密压迫下,潮河河道无法继续西流,只能冲决南侧山体比较薄弱的位置复向南行,但再次遭遇前方南天门附近高地的阻挡,又顺着地形拐向东流,形成了一个形似希腊字母Ω 的大拐弯。在拐弯的顶点位置,潮关城堡严密地封锁着沿河滩而行的路,与关镇南边翻山而过的关道正路遥相呼应,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瓮城。整个关防体系中,也只有这两个可供通行的孔道。
北京城所在的冲积小平原是华北平原北部的一个突出部位,被燕山和太行山两道大山脉分别从北和西紧紧包夹,东侧也有燕山余脉的环抱,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地势很像一个海湾,美国地质学家贝利·威利斯因而把这片由永定河裹挟泥沙出山后留下的冲积扇平原生动地描述为“北京湾”(初命名时称“北平湾”)。“北京湾”的形状并不规则,其中还套着一个向外突出更远的“湾”,那就是密云平原。
燕山山脉
密云平原是潮白河冲积平原的一个组成部分,潮、白两河在此汇合,西南与“北京湾”相连,向北深深地插入燕山体内。“北京湾”裹挟着其边缘地带的低山丘陵一同向北突出到了古北口,无力继续“突破”,只得顺从地被雄关锁闭起来。“古北口”之名的意义是“古代的北口”,这个“古代”指的是唐代,当时燕山关口被称为“北口”,到了五代时期,唐代成了古代,关名便也改成“古北口”了。从纬度上看,这里确实是华北平原真正意义上的最北端。
供图 / 视觉中国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原因,燕山山脉没有成为水系的分水岭,白、潮、滦等诸多河流从北向南将其切穿,形成了供人穿行的天然孔道。古北口地当潮河切穿燕山的豁口处,是燕山山脉阻隔作用最薄弱的部位。
供图 / 密云区委宣传部
关河形胜的加持,造就了著名的燕北门户,深深影响了密云历史发展的走向。进入新时代,昔日的边关和御路早已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却把密云的历史充填得丰富而多彩。历史长河奔流向前,潮白河水拥抱了这片燕落平原,边关与山水相逢,时代的选择之下,密云深厚的历史底蕴已经转变为新的发展动力,成为密云的新名片。
- END -
撰文丨许君达
编辑丨宋鹏飞
原文取自《风物中国志·密云》有增减、改动
图书《风物中国志·密云》
本文未署名图片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