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秒看懂stem教育是什么(越来越热的STEM教育到底是什么)

最近,STME 教育越来越火,国内相关的课外兴趣班也风生水起。STEM 教育来自美国,它是科学 (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 和数学 (Mathematics) 的英文缩写。但是它真正重视的不是这里面的某个学科的具体内容,而更倾向于这些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今天,来看看一位曾做过亲子老师的爱贝睿用户对 STEM 教育的理解吧。

90秒看懂stem教育是什么(越来越热的STEM教育到底是什么)(1)

文 | 马树波 来源 | 成长型父母

Dr.魏曾说过:″STEM教育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跨越所有学科之上的「元学科」,通过它来教你如何运用知识探索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

所谓的「元学科」,可以理解为它甚至比孩子们学的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更重要的基础。它完全可以融入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说,把前人总结的那些重要学科中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尽可能早的传授给孩子。

「元学科」究竟包含些什么呢?

认知科学家阳志平老师在总结「21 世纪元学科」时,认为所谓「元学科思维」由两个黄金三角形构成:

●第一个黄金三角形是古典教育:以古典哲学为基础的理性思维、数学思维、以文学诗歌艺术为代表的美学思维。

●第二个黄金三角形是未来教育:以现代认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思维、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计算思维、以网络科学为代表的复杂思维。

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中也介绍了未来人类的「七大生存技能」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协作的能力和以身作则的意识

●敏捷性和适应性

●积极性和创业精神

●有效的口头、书面和多媒体表达能力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好奇心和想象力

可以看出,这些「元学科思维」或「生存技能」的底层都是对思维方式的重视。这与 STEM 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开展 STEM 教育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90秒看懂stem教育是什么(越来越热的STEM教育到底是什么)(2)

1. 生活处处可学习

其实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很强。举个例子,弄一个小碗里面盛上大半碗水,再给孩子一个吸管,他就能玩一会。这是多么简单而平常的道具,可是孩子好奇。甚至,在我们大人看来有点不可理喻的幼稚,但是又有什么呢?好奇心才是创造力的推动力。

所以,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保护好孩子的这份好奇,不要去打扰,也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嘲笑,去接受孩子因此而犯的错,去鼓励孩子犯错。

将孩子的好奇稍微深入的引导,比如,提醒孩子吸管在水里变弯了,或者和孩子在水里面放一点肥皂沫,可以吹一些气泡。

对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还想多说一句。2011 年的一项研究表示,如果你给孩子玩玩具之前,指导他们说「我给你解释一下这个怎么玩」,这通常都会降低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我们可能要多注意一下,该如何不去以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和孩子相处。其实,我们大人也讨厌这种行为。

2. 沿着已知,到达未知

认知心理学家罗歇尔·格尔曼(Rochel Gelman)认为,想学习完全陌生的概念比较困难,但借助已经熟悉的知识去学习则要容易得多。而那些已经熟悉的知识就像已经开辟的小路一样,能带我们走得更深。这些小路就是「学习路径」。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蝌蚪的成长变化,我觉得以这个为例再好不过了。和孩子一起,从蝌蚪很小很小的时候养起。从它的生长所需的食物、空气等开始观察;到它外形的变化;观察它不同时期的食物变化;如何移动;去查它的远亲、近亲等等。从最初只知道它是一个可以长大的小生命,到最后它的一切一切。

这是一个持续性的研究过程,孩子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会收获很多很多。但是,万一情况不允许做如此漫长的一个研究,格尔曼也给出一些相对独立的适合孩子学习的「学习路径」:

●生物的生长和周期变化(比如带孩子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发育)

●生物如何移动(比如比较人是如何直立行走,而乌龟是怎么爬行的

●生物和非生物内部构造的不同(比如比较玩具机器人和人体构造的不同)

●非生物是如何变化的(比如冰川消融)

●结构和功能(比如动物不同的牙齿形状和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

●差异和分类(比如变温的冷血动物和恒温动物的区别)

3. 主题学习

格尔曼认为最好的方式不是让孩子一次性把他们全部学一遍,而是围绕一两个核心概念深度学习几个月,让孩子沉浸在相同的主题下,然后换一个概念再学几个月。研究发现,孩子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去思考同一个概念,这样他们更能学到东西。

同一个主题,学习的方式可以多变。跟孩子一起读读绘本;看看科学纪录片;在家里做做小实验;去动物园、自然博物馆亲眼观察;把观察和感想输出成作品;不同形式的学习也有利于孩子加深理解和感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