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承娶小保姆为妻(季承70岁恋上保姆)
中国历史上父子都成为国家栋梁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北宋时期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他们不仅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在政坛上也是功绩斐然。
在民国时期,曾经参与著名“戊戌变法“运动的文学界著名人士梁启超,和他的儿子梁思成,也都是虎父无犬子的典型。
而在建国之后,也有一位文学大家季羡林,他不仅自己是业界泰斗,而且儿子季承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虽然季承没有继承父亲的文学才华,但却在科学界做出了不少贡献,成为物理学方面的高级工程师。
在工作方面,他们二人可以说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在生活方面,他们父子二人则是个性突出。
曾经有一段时间,父子二人互不联系。直到70岁的季承与30岁的保姆结婚,还生了个儿子之后。
在孙子的笑声中,九旬老父亲季羡林才乐开花,和儿子的关系也慢慢缓和,最终消除了误解,成为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季羡林出生农村,却成就斐然,成为国之大家
中国文学界有一对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力度非常深入,被文化界人士尊称为“南北大师”。
其中的南大师,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客座教授饶宗颐先生,北大师,则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在语言学方面涉猎非常广泛,不仅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对国外的很多语言也颇为精通。
他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德语等主流语言,同时还对小语种也研究深入,特别是在吐火罗文方面的研究,是世界少数掌握此类语言的专家之一。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季羡林主修德语专业,他性格温和,和很多同学老师相处的都非常愉快,由此也认识了一批良师益友。
其中文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一课,及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都是他的最爱。
特别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让季羡林开始对佛经文化感兴趣,并在翻译此类经文的过程中学会了梵文。
此时他的文学才华就已经名动四座,发表的十多篇散文和译文都深受学校专家教授的认可,认为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造诣非凡。
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季羡林本打算出国深造。
无奈当时只有理工科的学生有公费生,作为社会学科出生的季羡林想要出国留学,必须要自己负担费用,这让他只能回到济南教书。
但在1935年,清华大学和德国签署了交换生协议后,一心想要出国增加阅历的季羡林的内心再次躁动起来。
此时他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但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季羡林还是向清华大学提交了申请书。
果不其然,因为他优良的成绩,季羡林很快被选中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
这段学习对他能力的提升颇有帮助,在梵文、俄文、阿拉伯文方面都做了深刻的研究。
1941年,他从哥廷根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学校有名的哲学博士,并用德文发表过数篇文章。
在学术方面成为泰斗,在感情方面却不如意
1946年,季羡林学成归国,被北京大学聘请为文学系主任,此时距离他出国应该过去了11个年头。
在这11年中,他的妻子彭德华独自带着儿子季承生活。在季羡林归国的时候,这对父子终于第一次见了面。
在季承眼中,面前这个被称为父亲的人非常陌生,从他有记忆开始,就只是从祖母和母亲的口中听说过季羡林的名字,对于他的形象也只是存在于照片上那个人。
在火车站看到真实的父亲后,季承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只是愣愣地站着。
为了缓和尴尬场面,季羡林赶紧从书包里拿出礼物送给季承和他姐姐,那是两支在当时非常少见的钢笔。
父亲的回国使这个家圆满起来,失去11年父爱的季承,认为自己也会像其他小孩一样,每天都可以依偎在父亲的怀中撒娇,但事实让他很失望。
父亲不仅和母亲分房居住,和自己也没有过亲密的举止,似乎书房才是他最亲近的人。
季承也渐渐地明白,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做学问,书房里整整齐齐的书籍在他眼中,比父子之间的亲情更加重要。
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的季羡林,也没有顾忌到儿子的感受,使父子感情一开始就有产生了裂缝。
不久之后,北京大学的一纸调令送到季羡林的手中,短暂的相逢很快又成为分手。
此后,父亲和家人之间的沟通主要就是定期的生活费和偶尔的书信。
除此之外,双方没有更深层的交流,这也为后期父子感情不和埋下了隐患。
季羡林之所以在和儿子短暂相处之后便赶到北京大学任教,除了工作需要之外,还有感情方面的原因。
虽然他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但他的妻子却是有小学文化,两人在生活上几乎没有什么交流。
彭德华没读过什么书,只认识简单的几个字,和季羡林比起来是相差甚远。
但彭德华是一个贤惠持家的传统女性,对公公婆婆照顾有加,对丈夫也是言听计从,以温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虽然季羡林和她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但对彭德华,他也不愿意伤害她。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季羡林不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德国留学期间,才华横溢的季羡林认识了一位德国女性。
双方的见识和信念让彼此成为挚友,不久更是发展为恋人的关系。在季羡林眼中,这位小姐才是自己心仪的结婚对象。
但在一个人躺在宿舍时候,他总是想起妻子辛苦持家的身影,这让他在爱情和家庭之间痛苦不堪。
好在季羡林最终还是选择了妻子,并在回国之后,与这位小姐彻底断了联系,将这份感情深深的埋在了心底。
在北京任教期间,季羡林没有将妻子接到北京居住,而是将她和孩子们都留在了济南老家。
随着季承年龄的不断增长,父母的关系也被他看到眼中,使他对父亲的偏见进一步加深。
季承认为,父亲既然不爱自己的母亲,为什么不直接离婚,给双方一个自由的空间。
即使后来季承考上北京外国语学校,来到北京上学,双方的关系也没有缓和多少。他认为,父亲对含辛茹苦将自己拉扯大的母亲过于冷淡,这也成为他心中始终无法拔除的刺。
毕业后,季承进入物理研究所工作,和父亲所在的北大距离不远。
但就是这样,两个人也极少见面,季承将精力放在了工作方面,并最终成为物理高级工程师。
虽然事业有成,但季承对父亲的看法依旧没有改变,甚至有时候在外人面前称季羡林为“季先生”。
直到母亲搬到北京,季承才和父亲有了更多团聚的机会。
特别是季承结婚之后,身为父亲的他对季羡林的态度更是转变了很多,隔阂似乎很快就会化为乌有。
但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又让彼此误解加深。
有一次彭德华因病住院,季承便和妻子一起打扫客厅的卫生,将一盆季羡林钟爱的君子兰搬到了书房。
结果回到家中的季羡林看到花盆不见了,就认为是季承故意将君子兰扔掉,对儿子大发雷霆,说出了不让儿子养好的话,这让季承委屈不已。
后来母亲彭德华因病离世,因为丧葬费问题,双方又闹得很不愉快。
1995年,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季承雇佣了一个保姆,结果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双方产生好感。
这让遵从中国传统思想的季羡林怒火中烧。父子两人开始势同水火,并在长达11年的时间内,断绝了双方的来往。
70岁老人恋上30岁保姆
季承在1959年与妻子结婚,并生下一男一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
在一次争吵之后,妻子带着两个子女出了国,从此定居在美国,再也没有回来。
妻子离家之后,照顾季羡林的重任都落在了季承的肩头上。
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也显得力不从心。
无奈之下,他请了一位重庆女子马晓琴来做照顾父亲的家庭保姆。
马晓琴虽然只有20岁,但她具有川妹子的干练,将家中的事物处理得井井有条,对季羡林也是照顾有加,逐渐的她得到了季家人的认可。
而她在和季承相处的过程中,也对他产生了好感。
看到季承和保姆之间关系暧昧,季羡林一气之下将季承赶出了家门,并在不久后将马晓琴也解雇了。
而此时,马晓琴已经深深爱上了季承,她在返回重庆老家后,还是无法忘记季承,便再次来到北京,希望能继续照顾季承。
季承也被马晓琴温柔大方的性格所打动,但双方毕竟有40岁的年龄差距,他也不敢轻易将这份感情表达出来,只能将它深深的埋在心底,只是答应让马晓琴继续住在自己的家中。
马晓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精心照料着季承的生活,使他有时间将精力花费在学术研究上,逐渐季承打破心理上的枷锁,并正式与马晓琴生活在一起。
季羡林在得知此事后,气愤异常,并警告季承,如果他坚持与马晓琴结婚,双方就断绝父子关系。
但季承此时心中已经接受了马晓琴的爱,将她视为自己的妻子,而且季羡林以前对母亲的态度,也使季承心中的不平感,再次泛到脑海中。
2004年,季承与原配妻子离婚,并于同年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与马晓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这一年,季承已经是70岁的高龄,而马晓琴仅仅30岁。
在婚后的岁月中,两人相敬相爱,虽然是老夫少妻但也幸福美满。
三年后的一天,马晓琴突然感觉胃口特别好,并对食物变得挑剔起来。季承赶紧陪着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马晓琴居然怀孕了。
这让季承兴奋不已,老来得子对他来讲,就是上天的恩赐。
从那天开始,一向不下厨房的季承对烹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对马晓琴的日常生活精心照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季承的精心呵护下,马晓琴顺利地诞下了一个男婴。
此时季羡林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了,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
孤独的日子总是难熬,一次季羡林突然高烧不止,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学校也是怎么都联系不上他。
幸亏周末有人去他家探望,才救了他一命。
2008年,季羡林家中的珍贵藏画文物被盗,季承得知消息后,立即与校方和进行联系,希望能够帮父亲一把,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被拒之门外。
同年11月,病重中的季羡林需要做手术,因为危险性极高,要有亲属签字担保。
在无奈之下,固执的季羡林拨通了季承的电话,听到父亲声音那一刻,季承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多年的积怨让他依旧无法释怀,当膝下牙牙学语的儿子依偎到他怀中时,季承似乎看到了父亲孤独的身影。
他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医院,并在父亲床头跪下,希望父亲能够原谅他。
季羡林则表示,是自己没有理解儿子,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两人抱头痛哭,几十年的嫌隙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中得到化解。
90多岁的季羡林看到孙子更是兴奋不已,将他抱在怀中,不断爱抚他,对季承和马晓琴的事情字都不再提,在孙子天真无暇的笑声中,一切矛盾都融化于无形。
从此之后,季承和季羡林的关系又重归于好,在晚年的岁月中,季羡林真切感受到父子情深的温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