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一中清华学生(我在民勤一中读书的日子)
我从1981年9月考入民勤一中,至1985年离开母校至今已有37年,尽管足迹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风霜染白了鬓角,岁月苍老了容颜,但那种乡音无改、师恩难忘的母校情节如涓涓清泉,始终奔腾不息,响彻胸怀。循循善诱抑扬顿挫的老师言笑,天真烂漫你追我赶的同学情谊,书声琅琅拼命苦学的优良校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的深厚乡蕴,皓首白亭边、持节心不移的苏武矢志报国牧羊故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回报父母、不负师恩、勇敢接受祖国挑选的高考精神,时时鞭策着我,激励着我,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单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回报老师的培育之恩,以良好的作风形象为母校增光添彩。感恩母校,是您为我们开启了正确的人生航向,引导我们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各种挫折!感恩母校,是您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尽情书写人生的美好篇章!
入校分班
记得我们1981级学生应该是国家刚恢复初三、高三的第一届学生,高一年级共编6个班,一班班主任为潘发金老师,我们二班是王旭鹏老师,三班是马冰沉老师,四班是杨生岗老师,五班是张廷玺老师,六班是周友文老师。每班大约有50多名学生,三班被称作“城市班”或“尖子班”,因为6个班当中,只有三班的全体同学初一开始全部学过英语,其它班同学初中没学过英语,只能从ABC字母学起。尤其是在开学典礼上,李启民老校长的谦谦君子形象、许向东教导主任笔挺的身板、干净利落的讲话,至今留下难忘印象。学校每周都要进行班级卫生、班风班纪流动红旗评比,每月、季、学期都要进行学习成绩排名评比,各班相互竞争,你追我赶,都想着争取第一。校园、教室、宿舍到处都是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早操的哨子声、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读书声、上下课的老钟声、课间操的音乐旋律声,课后同学们的欢笑嬉闹声,大食堂开饭的锅碗瓢盆声,汇聚成一首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的校园交响曲。
李启明任命通知书
两位班主任
我高一高二文理科未分班之前的班主任是王旭鹏老师,进入高三文科班的班主任是刘敬东老师。
王旭鹏老师中等身材,常戴一副眼镜,他既是我们二班班主任,又是我们化学课老师。他教学严谨,和蔼可亲,勤勉敬业,争红旗、夺第一的事业心非常强。早操、早自习,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晚自习他至少来两三次,督促我们认真早读,上好晚自习,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尤其是他对我们英语学习的精力付出,更胜于他的化学课。他经常对我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英语是高考敲门砖,大家一定要迎头赶上”,因为我们从高一才开始学外语,可以说,高中三年的双休日、节假日和每年的寒暑假,几乎没有休息过,都在补学英语,高中三年学完了初、高中6年的英语课程。他还积极协调邀请当时一中知名英语老师王玉珍、张宾元、马继文等为我班上英语课,亲自督促我们默写英语单词、背诵英语课文。在他的高度重视下,我班英语成绩提升很快,在高考时真正起到了增分效果。他不仅重视教书,更重视育人。在校期间,他每周都要给我们开周会,表扬优秀同学,鞭策落后学生,总结本周工作,激励我们进步。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个同学写周记,并且亲自批阅,一一点评,以此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心态,进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三年的坚持,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写作水平,我班许多同学周记写得比作文还好,高考作文中占尽了便宜。他安排我们同桌两人一组轮流办黑板报,逼着我们练板书字,以此扩大我们的知识视野,规范我们的书写。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我班班风正、学风浓,学习成绩综合排名、卫生、文体比赛等各类评比竞赛大都处在年级前2名的位置。我的同桌王海洲、王维祯,是全校的尖子学生,李爱华、魏静涛不仅是班花、校花,而且是全校的体育长跑女将,许继宗是学校足球队健将。记得高考冲刺时,全校前五名的学生我班占2人,高考升学率我班也名列前茅,我们毕业时王老师也因此荣升为学校教导主任。
升入高三五班文科班后,我们班主任是刘敬东老师。刘老师器宇轩昂,满面笑容,治学严谨。当时我们是全校唯一的文科班,学生来源于其它各班,还有学体育、美术、音乐的,管理难度较大。刘老师以严明的纪律、严肃的态度、严格的管理、尊重学生特长发挥的优良教风,把我们班很快团结成一个和睦大家庭。他主教我们政治课,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讲得非常出彩,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把枯燥难解的哲学讲得易记易懂,引人入胜。尤其是他刚劲有力的板书字,成为我们学习模仿的最佳字帖。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我们取得了民勤一中文科班历年最佳高考成绩。张兵、张军双胞胎兄弟俩共同考入广州外国语学院,成为当时民勤县高考新闻佳话。
任课老师
高中三年,先后有隆益村、薛有师、许向东、杨振华、谢怀颖、何新民、张计泉、潘发金、魏玉儒、王国范、刘希元、何建华、王永胜等20多位老师为我们上过不同的课程,老师们用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慈母的温暖,照亮了莘莘学子的美好前程,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我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是何建华。何老师当时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朝气蓬勃,温文尔雅,真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说是引导我走上学习文科道路的启蒙老师。我从小偏爱语文,忌惮数学,从小学、初中、高中,作文经常是班上的优秀作文,被老师表扬,数学成绩一直不佳。上了高中才知道高考有文理科之分,当时在班上理科成绩也不算特别差,但何老师的语文课,让我对语文更加偏爱,并当上了班级的语文课代表。何老师讲朱自清《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如诗如画,声情并茂,仿佛置身其间;讲白居易《琵琶行》等古代诗文,击节而歌,抑扬顿挫,苍凉悲壮之情油然而生;他还经常单独把我叫到办公室,传授作文技巧,浏览各类文学杂志,朗诵他自己写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潜移默化受到了文学素养的熏陶,也成为我后来选择文科的直接动力。几年前,我和录文同学专门到他北京寓所看望了恩师。
1980年代教师阅览室
高三语文老师何新明,古文讲得特别好,特别是《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座》一文,何老师把孔子如何循循善诱引导他的四个学生发表个人治国高见,以及孔子和四个学生对话的言行举止,讲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尤其是他那个神态自若的“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讲课声,至今还时时回响在耳畔。物理老师张计泉,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应该说是学校的数理化通才,他给我们上物理课,经常不拿书或不翻书,但是把物理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还经常教我们用化学知识、数学思维破解物理难题,或用物理公式破解化学难题,把同学们公认高中最难的课程物理,教得我们人人喜学爱学。
班级学风
古人云,小子读书不用功,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招明灯念五更。用“高招明灯念五更”来评价我们当时的班风学风,我认为再恰当不过。刚入一中时,学校基础设施还不太好,尤其是学生宿舍特别紧张,我们二班40多个男生分两排住在校园中庭的一个类似古庙式的大堂屋里,班主任王老师拿着尺子给我们分床位,床上先铺麦草再铺羊毛毡,每个人毛毡压毛毡只能侧着半个身子睡,平躺都没地方。大宿舍内阴暗潮湿,好多同学也没有更多换洗衣服,洗澡更谈不上了,休息时间墙上抓臭虫,衣服上捉虱子成为大家的必修课;尤其是西渠、收成、东镇等离县城比较远的同学,每学期只能回1、2次家,家长经常用装过化肥的蛇皮袋子带一大袋馕干粮,自己再到学生食堂买一小盆1毛钱左右的土豆萝卜片汤,就着自家带来的馍馍吃上一两个月。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夏天经常吃西瓜泡馍,尽量节省食堂买饭钱。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影响同学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热情,好多同学凌晨5:30左右就提着自己的小煤油灯悄悄到教室去学习了,晚上学到深夜一二点的同学都特别多,瞌睡了用凉水洗脸冲头法、清凉油刺鼻法,继续坚持学习;每天下午最后的体育活动时间,常常是班主任老师赶我们出去锻炼一下身体,否则好多同学还是舍不得放过这宝贵的学习时间,为了同学们身心健康,班主任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索性把教室门锁了,逼着大家出去锻炼身体。有一次,一位同学夜晚点灯学习太晚,由于犯困煤油灯将帽子烧了一个小洞,他自己还不知道,第二天上早操被同学们发现,指着他,笑得前仰后合,自此成为美谈。
现在成为江苏省国画院领导、全国知名美术家的方向军同学,我们同是大滩乡人,初中就是同班同学,他自幼喜欢美术,学习非常刻苦,对美术特别着迷,经常风雨无阻,拜师学艺,凌雪写生,小手冻得红肿。我们初中、高中的同班同学,大部分都是他的免费模特儿,他都为大家画过头像或速写像。他以坚韧执著的艺术追求,成为中国当代画坛的一颗明星,也为母校和民勤父老乡亲增光添彩。现为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张建国同学,从小酷爱音乐,犹喜二胡,为了练习二胡不影响同学们休息,他经常在学校食堂的一个大菜窖里点着一根蜡烛苦练二胡。菜窖中的阴冷潮湿可想而知,他顾全大局的学习风范令同学们非常感动。课余休息时间,他的一曲二胡《赛马》,听得同学们如醉如痴,缓解了好多学习疲劳。在文科班,许多同学把初高中地理、历史课本和图册,背得滚瓜烂熟,同学们相互问考,只有提问课文下面的小注解,才能考倒个别同学。正因为有这样良好的学习风气,我班大部分同学在激烈高考竞争中考上了好大学,走进了不同的高等学府,毕业后来走向社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我们班涌现出了汪海洲、张录文、方向军、陈跃来、李万红、张建国、刘勇、马能福、李建明、姜立新、马述涛、李向荣、李发舜、段伟山、赵彦明、王敏政、石兴华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成为国家、社会、企业的栋梁之才。
全面育人
母校秉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除了刻苦学习之外,我们当时每周都有1-2节劳动课,各班轮流到校农场参加种田、种树、除草等劳动,每个学期还有2周的校外勤工俭学活动,我们先后到勤锋农场、沙生植物园及有关乡村参加植树、种瓜、割麦等劳动;当时学校几个厕所的掏粪工作,都由各班轮流承包;我们二班的主要卫生区域,还是学校门口的那段马路,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马、牛、驴车经常从校门口马路经过,每天早上按组清扫满是牲畜粪便的马路,也是我们卫生清洁的重点工作。
1982年9月26日民勤一中参加省六运会留影
这些劳动锻炼,培养了我们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后来在外面工作,经常听到上级领导和外边同事夸奖我们,民勤人为人诚实、干活踏实、特别能吃苦,这也许是母校无形中给我们增添的另一只翅膀。每年一次的全校体育运动会,同学们在大操场上龙腾虎跃,各展特长,快乐无比。当时学校的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都是甘肃省的名牌队。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母校不仅给了我们丰硕的知识,修身立命的灵魂,而且给了我们强健的体魄,是您用远大的目光、深邃的知识、甘甜的乳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民勤英才,搭起了展翅高飞的云梯。
结缘石油
回顾我走上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道路,还是缘自母校在高二时举办的一次学术报告。当时,学校邀请了一位老校友,胜利油田总工程师蒋希文石油专家,到校为全校师生做专场报告,从蒋总的报告中,第一次了解了石油,第一次听说了玉门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的石油大会战,第一次听到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铁人王进喜英雄事迹,石油是工业的命脉,深深扎在我的心中。1987年大学毕业时,选择了到“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工作,本着母校培养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胸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山大沟深的油田鸭儿峡油矿采油工一线干起,先后经历了中国石油玉门油田鸭儿峡油矿、玉门油田组织部、中国石油西南、云南销售公司等多个单位的党政管理工作历练,为推动祖国石油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以优异业绩回报母校。每当回想献身石油的大半生,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无不渗透着母校和老师为我们奠定的坚实人生之基,没有母校的全面栽培,就没有我们人生的春华秋实。
身在他乡不问远,母校恩泽永难忘。一批又一批一中毕业的优秀学子,卓越成绩享誉全国各条战线,“民勤一中”的金子品牌蜚声陇原大地和五湖四海,这个品牌价值是我们背负民勤精神的亮丽名片,每个同学及校友只有以更加突出的优异业绩让母校更加熠熠生辉,金光闪闪。在母校九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衷心祝愿亲爱的母校放眼未来,多育英才,再攀新的高峰!诚挚祝福敬爱的老师健康长寿,桃李芬芳,万事如意!
作者简介
潘竟忠,1965年出生于大滩乡北中村,高级政工师,中国石油企业志书编纂专家。1984年6月,民勤一中高中毕业。1987年7月至今,先后在中国石油玉门油田、中国石油西南、云南销售公司从事党政及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先后获得中国石油西南(云南)销售公司成立20周年“砥砺奋进20年20佳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和“铁人奖杯”等荣誉。撰写的报告文学《戈壁追梦人》被石油工业出版社《奉献者之歌》一书收录,并出版个人诗词集《青春驿站》。曾担任中国石油天津市、河北省、四川省、广西省等成品油销售公司企业志书、年鉴编纂特聘顾问。在《中国石油报》《石油工人报》《干部与人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词、杂文、通讯、论文多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