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红色小故事草原上的萨日朗(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
昨天的一则热搜,乍看不起眼。
点进去一看,鱼叔被深深震撼。
#内蒙古曾接收3000多名南方孤儿#
可能很多年轻的鱼友,还不了解这段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长三角地区孤儿院里的大批孤儿,因口粮短缺,身体变得很差。
危难时刻,内蒙古慷慨相助。
决定把这些孤儿都接到内蒙,「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就这样,陆陆续续接收了3000多名南方孤儿。
牧民们,自发地担起了养育的重任。
草原,就成了孩子们的新家。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迈入暮年。
这段历史,也并不经常被提及。
今天,鱼叔想借此机会,推荐一部电影。
它讲的正是那段往事——
《额吉》
导演宁才,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厂长。
早在2000年,他就把三千孤儿赴内蒙的故事,拍成了9.1分的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
他和女主角娜仁花也因这部戏结缘。
《湘女萧萧》中的娜仁花
10年后,他们再度合作了电影《额吉》。
对那段往事做出了更加深入的诠释。
受到了评论界的赞誉,获得金马奖、金鸡奖、华表奖多项提名。
片名「额吉」,在蒙古语里是「母亲」的意思。
但在这部电影里,它却有着更深的含义。
故事开始于一趟绿皮火车。
车上的孩子们,大多来自长三角地区。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们被原生家庭送到孤儿院。
有的孩子,甚至是被直接扔到大街上的,后来才被院方救起。
可是孤儿院也无力养活这么多孩子,只好向其他地区求援。
本来只是请求内蒙古支援奶粉,没想到那边的同胞们干脆提议,把孩子们接过来抚养。
「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如此,便有了这一趟特殊的「班车」,从长三角奔向大草原。
可是养孩子,哪是什么简单事。
这些孩子本身就营养不良,身子瘦弱,腹部肿胀。
再加上自幼长在南方,来到草原难免水土不服。
于是当地的村长,提出了一个要求:
村民家里至少要有一头奶牛,才能领养孩子。
有奶牛,就意味着有鲜奶。
有奶喝,孩子们才能壮起来,适应草原上艰苦的生活。
这一点难倒了琪琪格玛一家。
她们是草原上的一个普通家庭,夫妻俩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本就拮据。
再加上今年奶牛没有产崽,条件变得愈发困难。
可是琪琪格玛实在是太喜欢孩子了。
她之前就申请做志愿者,负责在火车上照料这些孩子。
这次更是下决心,一定要收养。
为了能达到条件,她卖了家里的十几块羊皮,还变卖了婆婆的传家首饰,总算换来了一头能产奶的牛。
然而收养的过程一波三折。
首先是在收养仪式上,她被一个叫做珍珍的女孩子拽住袍子不放。
她把珍珍带回家,可这娃却不吃不喝。
怎么回事?
因为她还有一个哥哥叫雨声,他俩一定要在一起才行。
这下可惹怒了琪琪格玛的老公。
他本来就不赞成收养,这下又要多两张嘴吃饭了。
愤怒的他和琪琪格玛大吵一架,挥起鞭子往她身上抽。
琪琪格玛没有哭,她只是抱着头,缩在羊圈边。
心里打定主意,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们都留下来。
但考验并未就此结束。
琪琪格玛把雨声接回了家,没过多久,就被上头告知:
雨声和珍珍不是亲兄妹。
只是两个无依无靠的小孩,想要被同一户人收养。
这下琪琪格玛的老公有了理由,他和上头派来的人一起,劝琪琪格玛放弃收养雨声。
让这些人没想到的是,琪琪格玛是个如此执拗的女人。
她坚称孩子进了家门,叫了「额吉」,就是自己的孩子,谁也不能把他们带走。
说到情急处,她还执起了长木棍,一副不好惹的样子。
就这样,她成功留住了两个孩子。
给他们重新取名,一个叫锡林高娃,一个叫锡林夫。
没错,都是以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名字命名。
这些在城市无处容身的孩子,终于在草原找到了家乡。
十年弹指一挥间。
转眼,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
当年瘦弱忧郁的雨声,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牧马人。
而内向的珍珍,也变成了活泼健壮的草原姑娘。
这一切都归功于「额吉」琪琪格玛的付出。
她为这个家庭,倾尽所有。
几年前,丈夫意外去世,她硬是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
兑现了自己当年的诺言:
「进了家门,叫过额吉,就是我自己的孩子。」
坚强的额吉,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70年代后,国家经济整体好转,当年抛弃孩子的城市家庭,开始寻找自己的亲生儿女。
首先是珍珍的母亲。
她衣着考究,带着糖和糕点来探望琪琪格玛。
她说,琪琪格玛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太辛苦。
言下之意,当然是想把珍珍带走。
没想到琪琪格玛却回应道:连牛羊都能生羔养犊,人养孩子又算得了什么。
「孩子呀,哭着闹着就长大了。」
淡淡一句话,未曾提到十多年的艰辛。
别看这会说得潇洒,去给丈夫上坟的时候,才吐露了真心话:
她根本舍不得把孩子送走。
只能安慰自己,反正孩子迟早要成家立业、远走高飞,自己只要留个念想就好。
珍珍走的那天,车都开出一小段路了,她却又突然跳车,跑了回来。
跪下抱住琪琪格玛,在她的怀里大哭。
对珍珍来说,她早已是比娘亲还要亲的人。
同样这样想的,还有雨声。
他也联系到了自己的父母,还跑到上海去看了他们。
和珍珍不一样的是,雨声曾经对父母充满仇恨。
因为小的时候,他被亲生母亲扔在大街上,永远无法释怀。
他此行来上海,是因为听了琪琪格玛的一句劝:
「有牛粪烧着,蒙古包才不冷;有爱撑着,生活才不苦。」
而上海的父母,一改往日的冷酷,对雨声特别热情。
不仅表示悔改,还为雨声找好了城市里的工作。
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就在眼前,雨声怎会不懂利弊?
可是,他穿着蒙古族的袍子,讲着一口流利的蒙语,这么多年来,早就成了地道的蒙古汉子。
草原才是他的家乡,额吉才是他的亲娘。
最终,雨声还是选择回到了草原。
回到了额吉身边。
电影以「额吉」为名,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草原母亲形象。
而现实中,琪琪格玛也确有其人。
她的名字,叫都贵玛。
当「南方孤儿」们被送到草原时,都贵玛只有19岁,在保育院工作。
尚未成家的她,顶着世俗压力,成为了28个孩子的额吉。
28个孩子,这个哭、那个闹,就算有三头六臂也照顾不过来。
但是都贵玛却坚持住了。
她夜以继日,二十四小时不停息。
哪里需要她,她就往哪里去。
白天洗衣做饭、给孩子清理屎尿,晚上值班。
夜班是最难熬的,因为根本没办法睡觉。
有一个孩子醒来,哭了,其他孩子便都跟着哭。
都贵玛只能一个一个哄过来。
靠着这种能吃苦的精神,她将28个孩子抚养长大。
看着他们渐渐地,把草原当作自己的家园。
但分别的时刻总是要来的。
都贵玛目睹孩子们被养父母带走的时候,几乎肝肠寸断。
在她心里,早已对这28个孩子视如己出。
而孩子们也像电影里的珍珍和雨声那样,从没忘记额吉。
不少人,都选择在成年后回草原探望。
孙保卫就是其中一员。
他在养父母去世后,通过朋友联系到都贵玛额吉。
见面那天,虽然隔了几十年,他还是一眼认出额吉。
对方也激动不已,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一会问现在做什么工作,一会问结婚了没有、孩子多大了。
就和娘亲一模一样。
把肉做好后,还亲手把肉割成一条一条,喂到孙保卫嘴边,就好像他还是当年那个小孩子。
另一个被都贵玛抚养过的孩子,叫扎拉嘎木吉。
他是都贵玛抚养的最后一个孩子。
本来,他都有了自己的收养家庭,结果有一次在外面单独捡牛粪时,刚好被都贵玛撞见。
都贵玛心疼地找到他的养父母,把他们批了一顿,然后头也不回地把扎拉嘎木吉带回了自己家。
直到几个月后找到更好的收养家庭,才把他重新送走。
一直到现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扎拉嘎木吉还是忍不住掉眼泪。
像这样感人的草原故事,还有很多。
3000多个孤儿,被几千个蒙古家庭悉心抚育。
是一位位额吉的伟大付出,让「南方孤儿」免于饥饿与孤苦,成长为「草原的孩子」。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更映出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正如斯琴高娃所说:
「一位母亲收养一个孤儿,叫做善良。一个草原收养了三千孤儿,应当说是一个民族的博爱。」
还记得鱼叔在开头说的吗?
「额吉」一词,在电影里别有深意。
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指的是手把手把孩子们拉扯大的蒙古族母亲;
第二层,则是养育了这些孩子的大草原,和坚强博爱的草原人民。
这段历史,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
但它震撼人心的力量,从未减弱。
由此改编的电视剧、纪录片,令一代代人泪目。
尔冬升的新片《海的尽头是草原》,也即将把这段往事搬上银幕。
《海的尽头是草原》开机合影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唤醒人间的大爱。
就像琪琪格玛在电影中说的那样:
「有爱撑着,生活才不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