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红色城市(打卡红色益阳⑧)

编者按: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为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打卡红色益阳”系列报道,沿着老一辈革命先烈的足迹,来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回忆之旅。

打卡红色城市(打卡红色益阳⑧)(1)

曾士峨烈士陈列馆。

红网时刻记者 刘慧婷 益阳报道

88年前,有一颗红星在革命苍穹中陨落,他是时任红4军参谋处长兼第2纵队司令员、红4军第11师师长的曾士峨。1931年9月,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当敌人向红4军指挥所逼近的危急时刻,曾士峨率领全师以党员和排以上干部为核心的敢死队冲向敌阵,不幸被子弹击中胸部,壮烈牺牲,年仅27岁。

88年后,红网记者驱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村公路,穿过茂密山林,顺着河流前行,前往远离益阳中心城区28公里处的赫山区泥江口镇大桥冲村,通过路标指引,到达曾士峨烈士陈列馆。

曾士峨烈士陈列馆由曾家老屋遗址改建而成,是曾士峨成长的地方,不变的青山和蓝天都是他少年时期的见证者。现在,由他的侄孙辈曾泽民一家守护着这份“红色记忆”。

新修葺的陈列馆面积约200平方米,整体三开分割成四个房间和一个小隔间,这里陈列着曾士峨烈士文献史料60余种,生平事迹图片100余张,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的形式,再现其革命历程。

打卡红色城市(打卡红色益阳⑧)(2)

陈列馆内讲述了曾士峨烈士的生平事迹。

值得注意的是,陈列馆的四个房间分别写有“族显桑梓,家传遗风”“少年立志,信念铿锵”“功昭日月,丰碑永存”“魂归故里,深切缅怀”,分别总结了曾士峨烈士的四个阶段。

过去的曾家老屋住有十多户人家近百口人,其中有一户耕读家庭,男主人曾保臣常务农,平日也读书,还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武举人。生活里,曾保臣对儿女要求甚是严格,常告诫他们:“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三朝当一工,懒懒散散万事空。”每日早晨准时将儿女从睡梦中叫醒,让他们分头做每天该做的事。而这,便是曾士峨成长的经历,曾保臣为其父。

在大桥冲村度过童年和少年期后,曾士峨没有甘于父亲安排的经商之路,于1923年进入益阳信义大学,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并于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独立一师学生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戎马一生。

打卡红色城市(打卡红色益阳⑧)(3)

曾士峨烈士的遗物。

从秋收起义到上井冈山,曾士峨始终坚定信念,跟随队伍前进,不退缩一分,深受组织信任和器重。曾士峨传记曾有记载,在天气逐渐寒冷时,队伍士气低迷,饥寒交迫之时,是时任连长带着两个排的曾士峨振作精神,大喊:“全体集合!”鼓舞战士们抬头,迅速提枪重振士气。

从1927年到1931年,曾士峨率部转战闽赣,历经恶战数十次,小战难以胜计,冲锋在前,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才华突出,曾士峨屡获擢拔,从连长、参谋长、支队长,升至纵队司令员、军参谋长和师长等职务,不计其数的伤疤成了曾士峨的军功章。曾士峨的二纵和之后的第11师,也成了毛泽东最为倚重和最喜欢使用的一支主力部队。

1929年秋,时任三纵队参谋长的曾士峨协助伍中豪组织指挥攻克白沙战,直逼上杭。上杭城三面临江,围有三丈多高的城墙,号称“铁墙”,易守难攻。9月21日,红军彻夜激战,全歼敌卢新铭旅,一举攻克此城。在这次硬仗中,曾士峨率三纵一部主攻东门,在枪林弹雨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攻上城头,表现出了极高的指挥才能和牺牲精神。

曾士峨带兵纪律十分严明,训练有素,作风勇猛顽强,是红军中最能打硬仗的劲旅,有“钢军”之称。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曾士峨一直与战士同甘共苦,战斗越是激烈越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深受战士敬仰。

打卡红色城市(打卡红色益阳⑧)(4)

缅怀曾士峨烈士的相关文献史料。

然而,在1931年9月8日,曾士峨冲锋的身影消失在了江西兴国县高兴圩西的竺高山,在这场最惨烈的对峙战中,亲率敢死队冲锋的曾士峨不幸被敌人的冲锋枪射中胸部,壮烈牺牲。硝烟散去,血染山冈,留给世人的只有一句“我们是工农红军,是钢铸的,是钢军。一定要把‘铁军’吃掉!”

革命身虽死,却死得其所。毛泽东在听到曾士峨牺牲的噩耗后曾指出:“曾士峨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组织冲锋牺牲的。他的英勇行为鼓舞了战士,改变了战况。”在红军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祝捷大会上,毛泽东首先叫全体同志向曾士峨烈士默哀,并号召全军向曾士峨学习。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战争过后,迎来和平。曾士峨的青春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间得到绽放,而曾士峨精神,正是他生命光辉的另一种闪耀。

打卡红色城市(打卡红色益阳⑧)(5)

陈列馆内场景。

88年来,这颗陨落之星从未燃烧殆尽。青山埋下忠骨,曾士峨勇于作战、身先士卒的精神仍长存世间。1987年,益阳在会龙山修建了曾士峨烈士纪念碑,将其运回的遗骨安葬在此。而曾士峨陈列馆自开放以来,每年不止是亲属回乡缅怀,更有数以万计的人因受曾士峨精神的感染前来凭吊。

对于坚守在曾士峨陈列馆的曾泽民一家而言,曾士峨精神更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家训,指引着家族后人的前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