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冷知识大全(五则有趣的冷知识)

冷知识一

中国人骨头比白种人少两块?

人体有多少块骨头?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206块骨头。

然而,今天的文字,将颠覆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事实是这样的:白种人普遍是206块骨头,但是,东亚人(例如中国人)则普遍是204块骨头。

有趣的冷知识大全(五则有趣的冷知识)(1)

如图:白种人的小脚趾有三节骨头,见图中标识1、2、3处

有趣的冷知识大全(五则有趣的冷知识)(2)

如图:中国人的小脚趾只有两节骨头,见图中标识 1、2处

是的,你没有看错,中国人比洋人少两块骨头,听起来荒诞不经,但这事是真的。

事情是这样的:白种人的小脚趾有三块骨头,但是,中国人的小脚趾则只有两块骨头,因为人有两只脚,所以,中国人比白种人少了两块骨头。

中国人和白种人,不都是人类么?不都是从东非出走的智人的后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比洋人少了两根骨头?为何会有这种怪事?

不知道。关于为什么中国人比洋人少了两根骨头,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然而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公认合理的解释。

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因为智人从东非出走,中国人走得比白种人更远,所以进化的程度更深,可能由于中国人更大规模地开始农耕生活,对小脚趾的灵活性需求降低,导致小脚趾原来的3根骨头,进化成2根骨头了。因为,自然界动物进化总的规律是从骨头多往骨头少这个方向进化的。

然而,这个解释并不完美,所以,仍然存在争议。

总之,中国人比洋人少两根骨头,世界就是如此有趣。

注意一:不是所有中国人小脚趾都只有2根骨头,抽样显示有73%的中国人小脚趾是2根骨头,27%的中国人小脚趾是3根骨头。

注意二:也不是所有的白种人小脚趾都是3根骨头,欧洲科学家做过几次抽样,调查显示:37%到42%的白种人是2根骨头,58%到63%的白种人是3根骨头。也就是说,白种人和中国人是反过来的:中国人多数是2根骨头,白种人多数是3根骨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80%的日本人,小脚趾是2根骨头。

参考资料1:《解剖学报》1963年03期《中国人第三、四、五趾趾骨数目的观察》,作者:万玉碧,我国著名解剖学家。

参考资料2:《人体骨骼承载力超过花岗岩》作者:华中师范大学生理学教授王欣。

冷知识二

中国人为什么智商高?

东亚三国(中国、日本、韩国)的人均智商为105,而欧美世界普遍在100左右,其他民族的智商比欧美人种更低,这个事实,众所周知。

然而,中国人为什么智商最高?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智商最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目前世界上流传较广的,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优胜劣汰说。在东亚、南亚、中东、欧洲这几个农耕种族来说,东亚人是离东非老家最远的,换句话说,从东非老家算起,东亚人是走得最远的,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东亚人遭受了更多的苦难,遭受了更多轮的、更多批次的优胜劣汰,竞争到最后,胜出的自然更加聪明。

(注:印第安人走得比东亚人更远,但是,美洲缺乏种子和耕牛,没有发展出发达的农业和文明,制约了智力的发展)

有趣的冷知识大全(五则有趣的冷知识)(3)

如图:智人祖宗从非洲出走,在欧亚大陆的农耕区,相比欧洲人、中东人、印度人来说,东亚人是走得最远的(更远的印第安人不算,因为他们没有农业种子和牲畜,物质不发达限制了智力的发展)

第二种解释:人口密度说。东亚大陆农耕条件得天独厚,所以自古粮食产量最高,人口最密集。人口越密集,信息交流越频繁,越有助于人类智力的发展。

(例证:中国大陆人均智商105,香港人均智商107,同祖同宗,香港人口密度更大,人口从小接受更多更密集的信息,有助于居民智力发展)

第三种解释:内卷说。中国古代长期是一夫多妻制,足够聪明能干的人,娶多个老婆,生很多孩子,不聪明不能干的人,终其一生无法娶妻生子,在这种异常残酷的“基因淘汰赛”里,日子久了,自然留下来的,都是聪明的基因。再者,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民间形成了对教育的重视,并在实际上产生了一种“智力竞争”,也有利于国民发展智力。还有说中国古代战争频繁,人们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加剧淘汰,所以留下来的都是聪明的。等等诸如此类,统称“内卷说”。

当然了,以上这几种解释,其实都不完美,也都各自存在巨大争议,至今仍未能取得广泛认同,所以,只能说仅供参考。

冷知识三

Chinese是中国人吗?

Chinese这个单词,不一定是“中国人”的意思,很多网友都犯过这个错误,需要特别注意。

在英语的语境里,Chinese既可以是“中国人”的意思,也可以是“华人、华裔”的意思,具体要看说话的语境和上下文。

举个例子说,陈冠希曾经在一段英文演讲里说:“I am Chinese”,很多简体中文网友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但其实陈冠希根本就不是中国人,他是加拿大国籍,陈冠希当年这个演讲中说的“I am Chinese”意思是指“我是华裔、我是华人”,是这个意思,而并不是指“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公民”,简体中文网友完全误会了。

有趣的冷知识大全(五则有趣的冷知识)(4)

陈冠希演讲中的“I am Chinese”是文化和种族概念,但是,被英文不过关的网友翻译成了国籍概念

那么当一个人说“I am Chinese”的时候,你如何分辨他的意思是“我是中国人”还是“我是华裔”呢?举两个例子说:

例一:美籍华裔李小龙,他和你说话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他是美籍,他对你说“I am Chinese”,这个时候,他的意思是“我是华裔”,如果他想表达得更清楚一点的话,他可以说“I am ethnic Chinese”,意思是“我是华人血统”,这样说就更准确了。

例二:你在跨国公司工作,出差国外,和一群外国同事聊天,他们不知道你的国籍,这个时候,你说“I am Chinese”,就是指“我是中国人”,但是如果你想表达得更清楚一些,你可以说“I am Chinese national”,意思是“我是中国公民”,这样就很准确了。

冷知识四

汉人为何战斗力强?

有网友说,汉人在历史上两次亡于外敌,一次是清兵入关,一次是蒙古灭宋,这说明汉人是一个“柔弱”的民族。

这个说法其实不正确,事实上从历史上看,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汉人是游牧民族眼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令游牧民族最为头疼的对手。

有趣的冷知识大全(五则有趣的冷知识)(5)

有史以来,汉军是北亚游牧民族眼中最厉害的对手、最难对付的敌人

首先清兵入关那次,不能纯粹算“亡于外敌”,明朝其实是亡于农民起义,而且本质上说,是亡于天灾(小冰期农业减产),所以,事实上真正亡于外敌的,只有“蒙古灭宋”那一次。

是的,南宋这个汉人帝国,确实是被蒙古人灭掉了,但问题是,“蒙古灭宋”用了多长时间?答案是:从1235年到1279年,先后一共打了44年时间,在当年蒙古铁骑征服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里面,汉人这个帝国(南宋)是最难啃的、是耗时最长的,换句话说,对于蒙古人而言,他们打遍了欧亚大陆,发现汉人是他们最难对付的敌人,所以就事实而言,在整个大东亚甚至整个欧亚大陆地盘上,汉人是最为强悍的民族之一。

在更早的朝代,匈奴、突厥、契丹等一系列游牧民族,想征服汉人,但经过一系列战争,都没能如愿,反而经常被汉人吊打,最终汉人扛了下来,这些民族反而都在历史上消失了。

有趣的冷知识大全(五则有趣的冷知识)(6)

那么,为什么汉人是东亚地盘上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呢?是不是汉人天生就是“战斗民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非常复杂,但一般认为:汉人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大规模战争,这一点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和一般网友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在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其实并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你这个军事集团的财政、后勤和军事技术,而汉人中央集权的帝国,在提供雄厚的财政支持和后勤支撑、集中优秀智力发展军事技术这几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所以,集权帝国雄厚的综合实力,在战场上能有效转化为强悍的战斗力。

疑问五

清朝人口为何翻四倍?

很多历史爱好者说,明朝末年中国人口不到一个亿,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中国的人口涨到了四个亿,这到底是为什么?

对于这个事,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首先在大清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之前,中国各地普遍存在隐匿户籍人数的现象,为何要隐匿户口呢?因为在雍正以前,中国是“按丁征税”,也就是按人头征税,一个家庭的男丁越多,交税就越多,所以在雍正皇帝以前,中国民间广泛存在隐瞒户口的现象,换句话说,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户籍人口数字,是不准确的。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也就是说,从今以后不再按人头征税,而是按你家的耕地亩数征税,那么这样一来,家家户户就失去了隐匿人口的必要,所以户籍普查的结果显示,人口突然多了起来,其实是以前隐瞒了一部分而已。

第二点:不过与此同时,雍正皇帝推广的“摊丁入亩”,确实促进了生育,因为以前多生孩子要多交税,现在多生娃不会导致多交税,所以,凡是家里有余粮的,就拼命生娃,所以,中国人口的突然增长,确实要感谢雍正的“摊丁入亩”。

第三点:我们都知道明朝亡于“小冰期”导致的农业减产,然而进入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中国逐渐走出“小冰期”,气候逐步变暖,农业开始增产,粮食的丰收,也导致了人口的增长。

第四点:由于官吏的建议,清朝官府在中国南方大力推广两季稻、三季稻的种植,这种积极的农业政策,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粮食的增产,丰收的结果,也最终体现在人口增长上。此外,清政府鼓励和引导民间大量开垦耕地,把涂田、湖田、圩田、沙田、架田、葑田、梯田等各种闲杂土地,都利用了起来,实行农业大开发,耕地面积的增加,也促进了丰收。

第五点:高产作物的引进。具体地说,是红薯、土豆等外来高产作物的大量引进和大力推广,这些农作物的亩产量普遍是稻米的三到六倍,这些举措也增加了百姓餐桌上的口粮,进而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应该还有其他,欢迎网友补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