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冬天最好的诗(诗圣杜甫的三首冷门冬至诗)
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本是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的一种简单历法,但在这24个节气中却有两个节气最为特殊,这两个节气都演变成了节日,他们就是清明和冬至。
今天就说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认为这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因此称为"冬至"。在古代,冬至不仅仅是气候上的节气,还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冬至就被作为一年之始的新年元旦,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称为“冬节”、“贺冬”!到了汉代,由于历法的改变,冬至日不再是岁首新年,但依然是大吉之日的节日。这一天朝廷君臣有祭天大典,民间百姓也要祭祖、团圆、拜长者、说贺语,热闹程度不下于过年。因此,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其重要性几乎与春节等同!
因此,古人在冬至日若是羁旅在外,不能与家人团圆,便思乡甚重。比如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还有《冬至宿杨梅馆》等等都是冬至思乡思亲的诗作。
更夸张的是,古人过冬至,就如同春节一样,要分节前、节日、节后来过节。冬至日前一天要过“小至”、冬至日当天便是“至日冬节”、冬至日后一天则是“至后”!今天咱们就来欣赏诗圣杜甫所作的三首冬至诗——一首《小至》、一首《冬至》、一首《至后》:
小至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至后唐·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这三首诗中《小至》和《冬至》都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夔州时同一年所作,而《至后》是其流落剑南所作,虽非同年之作,却都是诗人漂泊异乡的感慨之言,按时间顺序读来倒也很恰当。
《小至》所表达的是世人漂泊异乡的乡愁,首联从冬至“阳生春来”点起,紧接着颔联和颈联分别通过节令特征和自然景物来表现“阳生春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意为冬至后白昼逐渐变长,刺绣的女工要每天多绣一线,而预测时令的乐器中相应的芦苇灰也会飞出;“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描绘出一派春临大地的勃勃生机。
从前几联可看出诗人对冬至是很期待的,但冬至也是极易引发乡愁的,尤其是冬至后“阳生春来”,诗人却流落异乡,更易生出感慨。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便表现出面对异乡之景的乡愁。
第二首《冬至》则从表达乡愁升华到忧国忧民。首联开门见山:“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叙述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营造出愁苦孤冷的氛围。颔联和颈联进一步勾勒这“穷愁”的形象:客居、独老、凄清、落魄,并且将眼前之“穷愁”与昔日“鸣玉朝来散紫宸”对比,引发出思长安的情愁。
最后尾联“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承接此意,表达出诗人想要结束这漂泊生活,归国回乡却路迷无处寻,这“穷愁”更深一层,真个“穷愁泥杀人”!
最后一首《至后》是杜甫在流落剑南时所作的,所表达的也是思乡之愁和怀念兄弟之情,与《小至》诗很类似。不同的是《小至》颇显乐观,而《至后》则极为凄凉。
诗中首联同样是先点出冬至的特征和“思洛阳”的主题。洛阳非故乡,但杜甫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与李白的相识也是在洛阳,因而“思洛阳”也是眷恋乡土、怀念兄弟。紧接着颔联化用“青袍白马”、“金谷铜驼”的典故表示自己漂泊离乱、而洛阳也在安史之乱中遭乱,人事乡土,都不如昔日了。
颈联“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表达对洛阳兄弟的思念。最后“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人思乡思亲之愁无以排遣,便作诗聊以藉慰,然而诗成之后却转凄凉、愁更愁!
三首诗中,每一首都蕴含着杜甫深深的乡愁,可见古时候冬至对人们的重要性。你还读过哪些关于冬至的诗词呢?留言一起欣赏吧!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