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模式是什么意思?现在和将来三种形态

最近,供销社的概念非常火热。

供销社模式是什么意思?现在和将来三种形态(1)

有些人听到这个词,就觉得好像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但实际上,根本不用担心,因为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几乎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就像全球化一样,大家都尝到了甜头,谁还会傻傻地回到过去,除非发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那么,现在的供销社又有何不同呢?

供销社的过去——剪刀

供销社是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简称,历史可上溯到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组建的第一个消费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建国后在更大范围内采用了供销社的模式,所以大多数人对供销社的概念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

供销社模式是什么意思?现在和将来三种形态(2)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作用是将农民的粮食等作物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所以也有“统购统销”的说法。反过来,将城市的商品通过供销社,返销给农民,起到了一个中间商的作用,相当于政府经营的“大超市”。

供销社模式是什么意思?现在和将来三种形态(3)

在供销社初期,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全国尚不稳定、沟通成本高,统购统销额可以节省中间差价,本是一件好事,将分散的小农经济集中起来,一定时期内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率。

但是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人们对供销社有非常不好的印象,因为当时供销社垄断了很多生活必需品的买卖,买东西要凭粮票、肉票、布票,还要排队。而且,由于缺乏竞争,工作人员态度恶劣,一副“爱买不买”的表情。

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是供销社本身,它只是一个经济组织而已,发挥的是组织、协调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消费的票制形成了垄断,从而消除了竞争,导致供销社出现了变化。当时,消费者有钱都买不到东西,必须要凭票购物,而且市场被供销社垄断,缺乏竞争。所以,与其说是供销社的问题,不如说是票制的问题

供销社模式是什么意思?现在和将来三种形态(4)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当时为什么要实施票制?

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物资极度短缺和政策上的剪刀差效应。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实施市场经济会有什么后果?很容易造成社会混乱,因为会形成恶性通胀。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物资匮乏呢?

第一,人口的快速激增,粮食产量增长缓慢。1949年后,和平的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1949-1970年间,20年人口从5.52亿增长到了8.5亿,而同期全国粮食产量从1.1亿吨上升到2.4亿吨(2021年为6.8亿吨)。同样的土地,为什么粮食产量差异如此大,主要是因为化肥和机械的使用,而当时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供销社模式是什么意思?现在和将来三种形态(5)

第二,国际环境恶劣缺乏市场和技术。1950-1970年是中国所处国际环境最为恶劣的20年,中国和两个超级大国都发生了战争,随之而来的是制裁。现在很多人说改革开放好,谁不知道,但是当时整个西方都在制裁中国,没有人愿意和中国开放市场。关系比较好的亚非拉,情况还不如我们,还需要中国援助。恶劣的国际环境使我们丧失了消费市场和高新技术来源,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比如,1950年代苏联以贷款的形式援助的156个大型项目,以及朝鲜战争期间的也是以贷款的形式获得武器,但是中苏关系破裂后,不仅撤走了所有的技术援助,更是向我国讨要之前欠下的86亿庞大债务,不得不让中国以大量农作物偿还债务,进一步加大了物资短缺。

第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代价。中国尤其关注自主安全,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是被迫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因为产业都是由低到高进行发展,而当时为了确保安全和不被切断,不得不强行发展了大量的重工业和所有的门类。目前,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实际上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底子,因为不做不行,别人不卖,也算得上是被“逼上梁山”。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产能过剩。按照经济学原理,越是高端的产业越需要市场,因为投资大,需要市场来消化,而国内市场不足,没有外需,技术上又落后,陷入了严重的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

但是,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城市人口,这些人该如何生存呢?这就需要利用剪刀差效应,通过统购统销压低农产品价格,从而来支撑城市工业的发展。知识青年下乡就是城市劳动力过剩,失业率过高的典型例证,而统购统销和“大锅饭”是为了养活过剩人口。

所以,当时的供销社是实现剪刀差的直接工具,因为只有垄断才能控制价格,只有控制价格才能转移财富

供销社的现在——国营大超市

从供销社的历史可以看出,供销社之所以给人印象较差,不是供销社本身的问题,而在于过去合法的信息、渠道垄断只要不消灭竞争,供销社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组织形式

而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想要实现信息的垄断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当前虽然国际环境不是非常好,但还远没有达到物资匮乏的状态,几乎不可能实施这种计划经济。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全系统全年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如果不是这次市场热炒,很多人都不知道身边的供销社还是长期存在的。

那么,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供销社的组织形式和其他的组织形式有什么区别,又如何适应了当前的需求?

第一,公有制。大部分的供销社是公有制,而超市等机构是私营组织。

第二,品种。供销社一般品种会比较齐全,而超市或者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通常会有所偏重。

第三,供给和需求。供销社不仅负责产品的售出,也负责产品的收购活动,双向流动,直接厂家出品,既有供应,也有销售。供销社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畅通“农产品上行、日用品下行”的是双向流通渠道。

第四,目标不同。私营组织通常是为了盈利,而供销社的政治目标优先,包括物价稳定、共同富裕等等。

所以,也有人将现代供销社比喻成“也有人将它比喻为“国营大型连锁超市”。从销售的层面来看,的确如此,但供销社还有供的一面。

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缺失和人口的减少,农村地区的人口密集度下降,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因为人口密度越低,互联网成本越高,如何保障农村的基本物资需求就成了供销社的使命。比如,在农村想要即时去买一根针,网购来不及,现场买不知道哪里有,而供销社的货品齐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的供销社起到了一个兜网的作用,保障和便民是第一目标,将分散的经济体货物集中在一起,实现区域性的最优化。

供销社的未来——区域服务中心

很多人应该听过:美国买菜都得开车。

这实际上反映了欧美国家低密度区域的经济形势,因为在这些地区,人口密度低,个人性质的小店是没有经济性,只有一些较大的超市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未来,中国也会走向这条路。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人口密集度还会进一步下降,届时互联网的成本将会再度提高,而这种区域性的集散中心,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的效率。

但是,中国的供销社与欧美的大超市还是会有区别,不仅涉及到产品销售,还涉及到农产品的收购等活动,功能会得到进一步拓展。未来的目标是在供销社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商品问题。

所以,未来供销社的目标就是成为区域服务中心。

对于投资者来说,供销社的壮大意味一个新的渠道诞生,采购的最优化将会带来部分行业市场占有率的集中,对于超市类资产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今日关注】视觉中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