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人为什么将寒食节)

在我国古代清明前二日(也有清明前一日、前三日的说法),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

先来了解一下寒食节。寒食,即吃冷食,因此又叫“禁烟节”。对于寒食节的起源,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有一下几种说法:山戎习俗说、求雨说、古代改火说、周代禁火说、纪念介子推说。前两种说法由于缺乏相关依据,很少人支持;后三种说法凭借充足的立论,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人为什么将寒食节)(1)

改火说和禁火说。远古时期,都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为示时星象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那时,由于对天火和人间的火缺乏科学认识,被认为有某种神秘物质。仲春时节,大火现于东方,开始新的一年,人们为此举行十分隆重的祭祀活动,将以往全部的旧火熄灭,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曰“改火”。

而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郑玄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后世的《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对于“寒食”的解释,都引用此文,认为“寒食节”起源于周代禁火之制。古人在仲春禁火,可能是因为此时旧火即灭,新火即生,人们害怕火过于旺盛因而要禁火,也符合古人对火敬畏的心理。

纪念介子推说。据说春秋时代,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其中,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儿子围,除掉太子,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在外。晋国贤臣介子推不畏艰难跟随重耳。一次,重耳在绝粮的中患了重病。为了给重耳增加营养,介子推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汤给重耳喝,使他恢复健康。后来,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之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打败了已做国君的公子围,当上晋国国君,即晋文公。重耳当了国君后,封赏跟随他的人,可是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伤心之余,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隐居去了。重耳辗转得知真相后,派人进山寻找他。但是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只好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让介子推母子出山。可是,三天三夜后,人们发现他母子被烧死了。人们在安葬介子推时,在他身边的树洞中发现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据《后汉书·周举传》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李贤注云:“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人为什么将寒食节)(2)

实际上,这一习俗出发点是好的,却对老百姓的健康十分不利。如汉朝时,有的地方一个月都吃冷食。据《后汉书·左周黄列传》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据说,寒食禁火时,官府查得十分严格,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里,假如羽毛变焦,就是死罪。就连皇帝也是吃冷菜冷食。张籍《寒食日内宴》道:“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

于是,历朝历代都有君臣名士都希望“改革”寒食节。东汉初年,桓谭认为“王者宜应改易”。汉顺帝时,并州刺史周举写了一篇祭文放在介子推庙中,“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不温食”。同时“说民不宜寒食,因勒使炊食如故”。在周举的推动下,“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发布《明罚令》,说:“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此后,尽管寒食节的陋习没有根除,但不再查得那么严格了。东晋南北朝时,寒食节甚至缩减为两日或一日。到了唐代,由于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因此人们干脆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了。 杜甫诗《清明二首》云:“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权德舆也有诗云:“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做孤灯照洞房”等,均为描写清明节时的寒食风俗,可见当时寒食节已并入清明节了,直至当今。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人为什么将寒食节)(3)

再来看看上巳节。该节日在春秋时期就已产生,时间为每年三月上巳日,即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据《韩诗》载:“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可见,上巳节的民俗包括了祭祀先人、禳除灾异等。秦汉时期,上巳节已成为全国性的大节。关于上巳节的节日盛况,在杜笃的《祓禊赋》、张衡的《南都赋》、蔡邕的《祓禊文》均有描写。曹魏后,上巳节逐渐定于农历三月初三,加上魏晋玄学盛行,文人名士均喜欢寄情山水,三月正值初春季节,于是踏青、郊游等开始进入节日内容。据《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成公绥在其《洛禊赋》里更是记载得甚为详细:“祓除鲜禊,同会洛滨。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渔纤手,或濯素足。临清流,坐砂场,列罍尊,飞羽觞。”

与寒食节一样,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点也非常接近,且民俗也没多大区别,于是自有唐以来,上巳节的招魂、祓禊、佩兰草、踏青、野游等民俗开始并入清明,一直到今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