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十三弟胤祥死时多大(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

导语:君臣知遇的例子在封建皇权社会屡见不鲜,但像雍正皇帝和其十三弟爱新觉罗·胤祥这般感情深厚、相知相依乃至“以命相托”,实属罕见。能让雍正皇帝发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的感慨和评价,足以说明这个在清朝“守江山”时期第一个铁帽子亲王对于雍正皇帝的至忠至诚、对于大清王朝的死而后已。

有人认为《雍正王朝》有着过度美饰胤祥的嫌疑;也有人认为剧中胤祥的才具干练被他的忠心勤勉所掩盖,尤其是十年圈禁的教训以后,胤祥也开始谋于权术,削弱了其“光明磊落”的形象。

我认为这是一个朝臣,尤其是皇室身份的胤祥在“亲王议政”职能下,不断成熟、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学会自我保护的必然过程。

从“光明磊落”到“沉默是金”,正是一个职场小白向职场大神进阶的血路历程。


历史上的皇十三子胤祥并不是只有“亲王”的职场设定,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之前,康熙皇帝对于胤祥的厚爱和恩宠绝对不亚于除胤礽以外的任何皇子,而且其在诗书、骑射方面的才能远超皇子们的平均水平!就算在胤礽首次被废后,胤祥不复圣宠,但他仍是康熙皇帝最为信任的皇子,没有之一。

雍正的十三弟胤祥死时多大(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1)

《雍正王朝》为了凸显雍正皇帝,明显将胤祥为当朝皇子时的才具掩盖,但剧中对于胤祥的人物塑造和性情演绎,尤其十年圈禁以后的人设转换,细致彻底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职场生存的经典教材。从光明磊落到工于权谋、从行侠仗义到沉默是金,从毫无忌惮到顾虑重重,正是一个职场小白吃尽苦、遭尽罪以后的完美脱变。

01 圈禁十年前的“仗义执言”和圈禁十年后的“沉默是金”

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之前,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都是坚定的“太子党”成员,都坚定拥护这个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在皇十四子胤禵假传太子手谕,凌普率兵包围康熙皇帝行宫时,胤礽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胤禛和胤祥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胤禛在康熙皇帝处理凌普率兵包围行宫、议处胤礽罪行的过程中,仅仅在皇十三子胤祥被拿下的时候,说了一句:

“十三弟行事光明磊落,绝不会行此阴谋卑劣之事,胤禛愿以身家性命担保!”

注意,胤禛没有提及胤礽的罪行,更没有为一直支持和拥护的胤礽以身家性命担保,他只是为胤祥说话担保,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左膀右臂,以防伤及自身党羽势力。就胤禛看来,胤礽的罪行也真是获咎于天,谁也保不住,公开维护只能引起康熙皇帝的反感和怀疑;但如果站在胤礽的对立面,就好像皇长子胤褆一样上蹿下跳,力图扳倒胤礽,则更会让康熙皇帝认为是“毫无人臣之礼”、“毫无兄弟情义”“蠢猪”

雍正的十三弟胤祥死时多大(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2)

维护胤祥、以身家性命为胤祥担保则不同。

一来,胤禛那句“十三弟,不许胡说”,说明胤禛已经看到了胤祥会因为这些“仗义执言”而获罪,就像康熙皇帝所说:

“朕是不容他,在国家逢此大事之际,不知天高地厚,口出狂言,煽乱朝纲。”

也就是说,胤祥的罪行并不在于“跟随胤礽谋反”,因为“知子莫若父”的康熙皇帝太过了解胤祥,此等卑劣之事还真不是胤祥能够做出的!所以,为胤祥求情不会引起康熙皇帝的反感,甚至会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和赞许。

二来,太子胤礽被废,才是胤禛能够参与夺嫡之争的先决条件,这一点胤禛和皇八子胤禩的看法是相同的,和其余参与夺嫡的皇子都是相同的。而胤祥作为胤禛的坚定跟随着,在具体事务执行、军中势力影响等方面对于胤禛的帮助是无可替代的,胤祥被抓无疑是对“四爷党”党羽势力的致命性削弱,所以胤禛“愿以身家性命担保。”

再者,胤禛和胤祥之间的真感情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自幼跟随胤禛的胤祥,因为生母位分较低、屡遭轻视,按照胤祥自己的话:

“从小到大,除了太子,也就是四哥您最疼我!”

这说明胤禛和胤祥之间的感情或许掺杂政治因素,但绝对是真感情,绝对是经得起考验的。

而胤祥此时类似“你想扳倒了太子,取而代之,我胤祥第一个就不答应”、“无情最是帝王家”“仗义执言”虽然在事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和证明评价,但在公开场合、在康熙皇帝面前,将皇子夺位、皇储之争直截了当的明言,胤祥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雍正的十三弟胤祥死时多大(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3)

虽然在当时,众位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逐渐公开化、明朗化,但将此等严重影响皇室内部和谐、严重威胁皇权地位的言辞公开谈及,甚至明朝暗讽无疑就是“煽乱朝纲”、“口出狂言”

于职场中,明面上都知道但都不明言的事情太多太多,但如果没人明说,那么职场就还是一个风平浪静、你好我好的团结、和谐的局面,虽然暗潮涌动,但毕竟还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职场生态。如果出来一个“愣头青”,将“不能明言之事明言”、“不能揭开之事揭开”,无疑会改变平衡、和谐的职场环境,会对职场人的心理活动、导向意识形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矛盾冲突、利益分割公开化。

胤祥的“仗义执言”无疑就是打破这种职场平衡和良性发展环境的导火索。

先不说此等“仗义执言”会给康熙皇帝平衡皇子党羽势力和皇子争斗局面带来的巨大困难,单就皇子夺嫡之争让胤祥公开化、明朗化,就会让朝局动乱加剧、朝臣结党活动猖獗,这对于清王朝的发展而言、对于康熙皇帝的皇权统治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皇四子胤禛登基后,为了巩固皇权统治、赢得朝臣认可,迅速追回国库欠款等,而急匆匆的将“半年追回国库欠款”的山西巡抚诺敏赐予“天下第一巡抚”的称号。

而此时在上书房参赞机枢的胤祥经过“十年圈禁”以后,就没再明言,更没有及时提醒。

雍正皇帝早在为皇子时,就负责过追缴国库欠款的任务,追缴国库欠款之难,他一个当朝皇子,还顶着郡王的爵位都无法顺利完成。他会不知道诺敏在半年之内绝对完不成这项任务?

雍正的十三弟胤祥死时多大(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4)

那么,雍正皇帝派遣诺敏前往山西主任追缴国库欠款的真实目的何在?

1、诺敏是因为顶撞皇八子胤禩而遭冷遇,这正是初一登基的雍正皇帝为增强自身政治势力,急需拉拢的朝臣类型;

2、诺敏乃系隆科多举荐,不管他的目的何在,这都是隆科多向雍正皇帝提出的请求,立下“拥立大功”的隆科多在最初阶段被雍正皇帝视为左膀右臂无可厚非,对于拥护和支持自己的朝臣大加扶持、深为信任则是雍正皇帝安抚和巩固自身政治势力的手段之一。这对于刚刚登基、立足未稳的雍正皇帝而言,也至关重要。

3、隆科多既然敢于举荐诺敏,而诺敏又敢于立下“半年追回山西境内欠款”的军令状,就说明他们早已经有了打算,虽然手段肯定是不能明说的“违法之举”,但毕竟能给天下督抚做出一个较为正面的表率。就当时国库欠款严重到已经威胁到国之根本的局面下,雍正皇帝需要一个典型,需要一个“不怕死”“聪明人”做出表率,用以尽快完成国库欠款的追缴。

所以,雍正皇帝才会同意隆科多的举荐,才会在诺敏完成任务以后,给予其“天下第一巡抚”的巨大恩赐。

而雍正皇帝这一系列的操作,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会起到的负面影响他考虑到了吗?诺敏会成为隆科多在山西的代言人,雍正皇帝考虑过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胤祥也都明白,才会不再“仗义执言”,不再“用心”的提醒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任命田文镜为河南巡抚,而田文镜前往河南上任,为何非得绕道山西再进入河南,为何不直接从北京、经河北,来到河南呢?这就是雍正皇帝的刻意安排,要知道清朝时期的官员上任是有明确时间限制的,田文镜再是“愣头青”也不会不顾朝廷明令,敢于在山西耽误那么久的时间查处一件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

而后,图里琛被派往山西就是雍正皇帝担心田文镜力量不够,或者心机权谋不足以和诺敏争斗,而刻意派去的帮手。

雍正的十三弟胤祥死时多大(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5)

很明显,胤祥看出了雍正皇帝的真实用意,所以他并未明言,也并未“事前劝阻”,在雍正皇帝面对朝臣弹劾诺敏,大发雷霆时,胤祥轻言:

“皇上,什么事也不至于发那么大脾气,这样对身体不好!”

啥意思?

事情都是按照你的计划发展,并且收到了预期效果,还有什么值得生气的!

然后,胤祥又加了一句:

“如果邬先生在的话......”

雍正的十三弟胤祥死时多大(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6)

然后就是雍正皇帝的白眼,这里面的“话外话”就是:邬先生虽然走了,但你雍正皇帝将邬先生的权谋精髓已经学到手了,但是这些毕竟都是“阴谋”,和“王道”治国的传统思想毕竟有所违背,用一次两次的就行,千万别上瘾,还是开科考试,选用儒家之道的治国能才吧!

由此就足以说明经过十年圈禁的修炼,胤祥已经成当初敢于“仗义执言”的莽撞之人进阶成为“善观上意”、“领会领导讲话精神”的职场大神。

于职场中,领导的讲话和做法肯定有下属所不能理解、不能明言、甚至明显失误的所在,而且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如何理解领导的真正用意;如何在拥护和支持领导的前提下,让领导对你没有“马后炮”的看法;如何在领导出现明显失误的时候,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就是对职场人的极大考验。

兴致勃勃阶段的发号施令,肯定不是你“善意劝阻”的最佳时机,未通上意的劝阻甚至会得到领导的反感甚至直接批评,这时候如果事不关己,不妨远离事件中心,静观其变,这时候的“不作为”就是做大的作为;如果和自己联系密切,那就不妨站在领导角度,以“身外人”的身份认真分析领悟领导的真正意图,一举动一汇报,然后根据领导的具体反馈随时调整贯彻落实情况。

总之,少言多行,更不要自以为是的将领导意图转化成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这是职场大忌!

雍正的十三弟胤祥死时多大(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7)

对于胤祥而言,再深得雍正皇帝信任和倚重,也毕竟是一介臣子,只是雍正皇帝庞大政治力量的一部分,并不像雍正皇帝一般乃系大清帝国的全部组成。所以,胤祥远离事件中心、看透而不说透,雍正皇帝的决定出现负面影响时,不顾一切的替雍正皇帝挽回面子、消除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在雍正皇帝面对朝臣攻击时,坚定不移的站在雍正皇帝身后,利用自身优势维护雍正皇帝的皇帝权威。如此成熟、理智的职场操作,堪称大神!

02 圈禁十年之前的“淡泊明志”和圈禁十年以后的“高官厚禄”

跟随胤禛出力费心的胤祥,在江南募捐、花钱买命案等康熙皇帝亲派的任务中均作出了该有的贡献和成绩,都似乎没有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而且在胤禛对其明言:

“我也不清楚为什么皇阿玛单独封我为郡王,而对你却没有说法!”

胤祥毫不在乎的回答道:

“我原本就无拘无束惯了,官不官的,我不在乎!”

从胤禛的表情来看,他对胤祥的回答和态度并不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呢?

当时的胤禛虽然没有将夺嫡之心明显表示过,但对于皇位的渴望早已经在胤禛心中酝酿。胤祥作为胤禛的坚定跟随者,非但没有力争官职、力争实权来以实际行动和职权协助胤禛进行夺嫡之争,反而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浪荡态度,这肯定会让胤禛有着孤军奋战、无人理解的痛处。所以,胤禛会不满意!

而在胤祥首次被圈禁放出来,在和胤禛、邬思道一共吃饭,劝说胤禛参与皇位之争以后,胤禛就巧用机会在康熙皇帝面前力荐胤祥成为了掌管刑部的管事阿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胤祥在明确给予胤禛正式加入夺嫡之争理由以后,明确对于胤禛夺嫡之争的支持以后,才真正被胤禛当成了左膀右臂,当成了夺嫡路上强有力的支持者。

但胤祥在被首次释放以后对于胤禛的劝说,并没有权谋在内,更没有心机使用,而是被胤禛“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王道”精神所感动、所折服。

皇四子胤禛登基后,雍正皇帝和胤祥之间来了一次刨除君臣关系的“兄弟对话”,而就是这次兄弟对话让胤祥再一次完成了职场升华和脱变。

雍正的十三弟胤祥死时多大(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8)

胤祥在和雍正皇帝下棋时的“先让白棋”和下棋中的“举棋不定”都让雍正皇帝看见了胤祥的变化。看到了胤祥在自己执政时候的“不想作为”。

“允祥,你是不是瞧不起朕?朕看你越来越不像以前的允祥了,敢说敢为、敢笑敢怒,圣祖亲赐号拼命十三郎,现如今怎么样这是?”

“朕要你做朕的十三太保!”

这都说明雍正皇帝对于胤祥在新朝更替以后,在十年圈禁以后,依然对官职爵位的漠不关心已经相当不满,甚至到了需要明言警告的时候。虽然胤祥对于雍正皇帝的指责,有了圈禁十年的理由说明,但其毕竟很快领会了雍正皇帝的意思,对当前朝局环境详尽分析并予以具体解决办法;而且在雍正皇帝加封其为亲王爵位、赏三眼花翎以后,只稍微推辞便欣然接受。

从康熙朝对官职、爵位的漠不关心,到雍正朝的高官厚禄、安享高位,胤祥完成的并不仅仅是职场上的脱变,更是“自我保护”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雍正的十三弟胤祥死时多大(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9)

不管是当初的皇四子胤禛,还是登基后的雍正皇帝,他对于胤祥的支持和拥护都非常在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胤祥在康熙朝对官职的不在乎,让胤禛有了孤军奋战的感觉,他对胤祥只是不满;那么,胤祥在雍正朝对官职爵位甚至冲突事件中的漠不关心、沉默是金则会让雍正皇帝有了胤祥不再属于自身政治势力、拥护力量的想法。所以,胤祥必须做出改变,必须欣然接受雍正皇帝加封的亲王爵位、三眼花翎,高管实权,才能完成“自我保护”

于职场中,尤其对于中下层领导,面对上层领导的工作安排和职位任命,听命还是婉拒,都是职场智慧的具体表现。有些时候,是上层领导碍于你长期以来的支持和拥护,功劳苦功的具体考虑,才会让你职位调动,但此类工作职位的调动一般对上层领导作用不大;有些时候,上层领导出于对某一领域,比如财务、人事、经营等方面的全权掌握,会让你职位上调、平调甚至级别下调以协助其掌握权力。你的选择将会直接决定你将来的职场生存状况。

如何抉择?这个获封亲王爵位、赏戴三眼花翎的爱新觉罗·胤祥已经给出了答案!

参考文献: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