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新区开发(国家级兰州新区广义文化研究)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薛邦成)
【内容摘要】最近阅读了一些文章,有的观点认为,兰州新区没有文化;有的观点认为,兰州新区文化肤浅。本文针对这些观点或看法,谈些意见。本文认为,兰州新区具有极其广泛而又深厚的文化。包括思想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企业文化、单位文化、物质文明成果、精神文化等。
【关键词】兰州新区,广义文化,研究
有的人认为兰州新区没有文化或者文化比较肤浅,说明有的人认为兰州新区建立的时间比较短,把历史和文化混为一谈;或者由于许多文化,是潜在的隐形的,看不见的,隐藏在兰州新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有的是因为不懂得文化是什么?或者把文化仅仅理解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狭义的文化。本文认为,兰州新区的广义文化有以下方面。
一、思想性质文化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经典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是指导兰州新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的原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以致无穷的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贯穿于兰州新区的决策、建设和管理之中,指导着决策设立、建设和管理兰州新区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劳动价值理论,价值、成本、价格、利润之间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原理,价值规律,劳动生产率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导着兰州新区的经济循环,每一个企业的经济核算。列宁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思想指导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指导着兰州新区的建设和管理。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值得兰州新区建设和管理者借鉴。毛泽东思想中“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也指导着兰州新区的建设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贯彻于兰州新区设立、建设、管理的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指导着决策者、设立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能体现兰州新区设立、建设的伟大意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均对兰州新区的决策、设立、建设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建设水平,指导着兰州新区科学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呼唤新的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前者是从理论层面总结阐述的,后者是从实践层面总结阐述的。是新时代指导兰州新区建设和发展的思想指南。思想是系统化、逻辑化、科学化、严密化的一些列观点体系。狭义的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博大精深,马克思是千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特别是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进而研究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当然是非常深厚的文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领袖、无数共产党员和十四亿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结晶,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原则总结,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兰州新区十年的发展变化,就是量的积累过程,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十年了,发生了质的飞跃,符合马克思主义揭示的量变质变规律;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矛盾无时不在时时在,无处不有处处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挫折,一个个被克服再发展,这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兰州新区的企业,都要讲求经济核算,计算收入、成本和利润。利润为零,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企业利润不为零甚至较多,企业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建新厂,购置新设备,聘用更多劳动力,扩大市场份额,竞争力更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时期,要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兰州新区的发展也应该如此。对于发展的认识,1978年至1992年,认为发展是硬道理;1992年至2003年,认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03年至2012年,认为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2013年至今认为要高质量发展,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兰州新区也应该如此。等不再一一列举。
二、国家政策战略
解放以后,国家提出了国民经济恢复战略和政策、“三大改造战略和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道路、很多战略和政策”,使我国从战乱所造成的废墟中逐渐恢复起来,顺利地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也使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比较系统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以后,国家也提出了一系列伟大的战略:如“改革开放战略”、“建立经济特区战略”、“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的战略”、“建立国家新区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等等。归功于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决策,人民群众四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也是广大的学者、专家、知识分子深度思考和研究的结果,是全国的党员干部集大家的智慧总结提升的。蕴含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是高层次、高智慧、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文化。兰州新区的设立、建设和发展就是在落实上述战略要求,特别是“改革开放战略”、 “建立国家新区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等。战略是一种谋略,是高瞻远瞩的谋略。建设和管理兰州新区,不能将就和具有短期目光,要有长远眼光,要面向世界,要有国际化思维。经国务院的批复,确定了兰州新区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兰州新区已明确提出,建设中要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产业特色和节能环保,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内陆开放型经济;突出改革创新,建设成为科学发展新区、生态示范新区和产业转型升级新区。这些都是国家的战略思想,也是甘肃省、兰州市的战略规划和设想,是西北特别是甘肃人民的期待。所以这也就是兰州新区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传统优秀文化
古代儒家思想,如“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止于至善”等。道家的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还如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秦始皇统一六国”精神,“汉武帝征服匈奴,开拓疆土”精神,“西汉张骞出塞,拓展丝绸之路精神”,“文景之治思想”,“李世民贞观之治思想”,唐朝的繁荣,唐朝强国精神,“唐三藏西天取经”的精神和勇气,“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精神和勇气,“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精神和勇气……这些精神或文化,兰州新区的党员干部和职工,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了解或学习过。他们在建设兰州新区的时候也会用这些文化教育自己,用这些精神鼓励自己。这些国粹,精华,有的在讲治国理政的策略,有的在讲管理一个家庭的方式方法,有的在讲一个人应该遵循的礼节和做人处事的道理,有的在讲平天下的战略战术。有的在阐释重要的思想,有的阐释精辟的观点,有的在讲述一个道理,有的在揭示一条规律,有的在讲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等哲学原理,有的在弘扬中医药文化等等,《四书五经》、《传习录》、《诗经》、《庄子》、《孟子》、《道德经》、《孙子兵法》、《史记》、《三国志》、《三十六计》、《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资治通鉴》、《本草纲目》、《曾国藩家书》等这些书籍,记录了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如孙子兵法,在古代、近现代,世界各国很多人在研究,不仅运用于军事战争之中,而且运用于企业与企业、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的竞争过程,兰州新区与别的新区、兰州新区的企业单位与同类企业单位的竞争也不例外。兰州新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特别是近期连续五年成为全国新区经济增长的领跑者,这就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兰州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四、红色革命文化
甘肃西路军的精神和文化,甘南腊子口精神和文化,会宁红军会师精神和文化,庆阳南梁建立根据地革命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包括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临沂精神、抗日精神、东北联军抗战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等。五0后、六0后、七0后,这些精神是铭刻在心,八0后、九0后、00后、一0后,通过参观学习、观看电视电影、阅读书籍、听课听报告,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了解这些精神,而建设、管理兰州新区的人,这些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存在,特别是六0后、七0后、八0后的人们是主导者。他们在搞建设和做管理的过程中,肯定每个人会受革命精神的鼓舞。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如在兰州新区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矛盾,有的人会想起西路军的精神、井冈山的精神、长征精神等,那时候环境极其艰苦,缺医少药,缺枪少弹,啃着树皮,吃着草根,饥寒交迫,爬雪山过草地,很多战士都牺牲了,如此艰难困苦的岁月都挺过来了,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而建设和管理兰州新区的困难、挫折和矛盾又算得了什么。兰州新区的公务员在自己的岗位上会以张思德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红色建设文化
解放以后,“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大寨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解放兰州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精神” 甘肃精神:“人以一之,我以十之”,甘肃庄浪打造的梯田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等,鼓舞着兰州新区的决策者、建设者和管理者。有的人都学习和传承这些精神,有的熟烂于心,体会很深,有的人是部分学习与传承了,有的年轻人可能只知道和传承一两种精神。在兰州新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了困难、挫折和矛盾,他们会想起铁人王进喜的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要上”的精神和气概,鼓舞他们,激励他们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解决矛盾。有的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精神,发扬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这些东西,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也不像过去那样,兰州新区的人会喊出来,它是存在于建设者和管理者头脑里和心目中,表现在实际工作之中的。
六、改革开放文化
形成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小岗精神、特区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航天载人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改革开放后,我国总结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贯彻于兰州新区十年历史过程、各个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和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中的。兰州新区建设和发展追求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目标;要建设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新区社会;兰州新区的每位建设者和管理者都要做到热爱国家、热爱甘肃、热爱兰州、热爱新区;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讲求信用,反对弄虚作假;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互相帮助,彼此关心,积德行善。在建设和管理兰州新区的过程中,也在弘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尤其是改革创新、开拓探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若明若暗,点点滴滴,是向各方面学习的,不断总结思考的,有的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有的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规则,有的成为一个人的行动智慧。
七、市场主体文化
具体来说,市场主体包括市场上具有经营资格、管理资格的企业、单位、公司、个体户,甚至个人。进驻兰州新区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文化。包括企业名称深刻含义、企业目标、企业定位、企业精神、企业营销策略、投资战略、企业生产、销售、仓储、管理等各种制度、企业各岗位职能和职责、企业设立、运营和破产解散的一系列法律程序。兰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提出的口号:“一握二建手,永远是朋友”。甘肃省第七建筑集团提出的口号是:“我建大厦,您安家”等都是该企业文化。兰州新区的大中小学,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学校名称的内涵、学风、教风,教学、科研、行政、人事、后勤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职责、要求以及管理制度,统称为一个学校的文化。兰州新区的行政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任务、目标,各种制度,信念,工作作风等,都是单位的文化。如有的组织人事部门崇尚毛泽东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单位崇尚毛泽东提出的向白求恩学习话语,“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都是某一个单位的文化。在兰州新区的每一个企业、单位、公司、个体户,聘用的职工,他们本身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也从不同渠道学习到了各种文化。如果企业单位职工没有文化,是很难维持和发展的。
八、物质文明成果
兰州新区,如今不再是空白了,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企业接续进驻,一所所学校发出朗朗读书声,各种服务产业遍地开花。表面上观察,就是这些物质成果。但是其中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汗水和文化。兰州新区如此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十年变成如此美丽宏伟的新城,其中蕴含着决策者调查研究、民主精神、集体智慧,规划群体的构想、反复协商与讨论,设计者的苦思冥想、刻苦钻研,建设者的吃苦精神、知识技术,管理者的经验、奇思妙想。这就是文化。一幢幢高楼大厦,其中蕴含着图纸设计者的知识和智慧,施工者的技能与经验,水泥工、电工、钢筋工、抹灰工、涂料工、油漆工、木工等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更离不开项目经理、工程师的精心管理与指导。这些也是文化。制造一辆汽车,涉及图纸设计、零配件的采购与制造、生产流水线的运作,人工智能的运用,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车间的管理等。这些都是文化。100多条马路的建成,包含着规划者、设计者、施工者的辛勤劳动、汗水和知识与智慧,包含着交通路线、标志的印制、交通信号的布置,这些都是文化。总体来说,兰州新区的所有物质包括道路、桥梁、铁路、机场、工厂、商店、大楼、产品、车间、生产线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
九、人民群众文化
兰州新区已经有50多万人民群众。从身份来讲,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警察,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学生;从学历来讲,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中专毕业生、高中或技工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文盲占极少数;从专业技术职务来讲,有正高职专业技术职务、副高职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无专业技术职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民群众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中毕业,整整学习了十至十二年,奠定了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有的进一步考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进一步深造,具有更多更专业的知识和文化。有许许多多的人成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仅具有一定的学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经历,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客观地讲,人民群众自身所拥有的文化除了文凭和职务的标志外,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又无法衡量的文化。兰州新区农村有很多农民把《四书五经》、《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传统优秀文化背记得滚瓜烂熟,讲得头头是道,只有亲自听了他们的讲解,才了解他们有文化,否则有的人会以貌取人,误认为他没有文化呢。有的农民二胡、板胡、太平鼓表演得非常专业,把西北的传统戏剧《秦腔》中的人物角色刻画得十分逼真动人,活灵活现,人物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很多人不仅专业知识丰富,还多才多艺。兰州新区有的人学好专业文化的同时,还博览群书,阅读历史、政治、经济、金融、财务会计、世界各国的知识等等。这些只有通过交谈交流,让他们演讲等才能知道。大家试想一想,如果兰州新区没有一定文化水平或较高文化水平的行政管理人员,没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知识分子、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园林师、规划师、金融师、物流师等,没有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建设者,没有具有一定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的人,兰州新区不可建设和发展成这样的。
十、不同民族文化兰
州新区现有五十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有十多种。每一种民族既有与汉族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和精神,也有各自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精神。兰州新区少数民族的饮文化,如牛肉面、手抓、伊斯兰餐厅、青稞酒、青稞类食品、藏巴等,吸引着许多民族特别是汉族群众就餐,干净、卫生,制作工序独特,味道纯正香美。还有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文化,少数民族各种节日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等。
十一、西方先进文化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引进了西方许多先进文明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文化、技术和管理经验。如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微观部分,前者是研究和解决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问题,后者是研究和解决的是一个企业的经济循环问题。我们目前学习和运用的会计学,绝大多数是从西方引进的,刚开始采用的是英美会计准则,后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实际上就是西方会计理念和准则。为我国企业或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美国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国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也提出了前述战略,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金融思维观念、理论知识、金融工具和手段、货币政策,比较落后,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二000年,我国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管理经验,金融工作和事业进步很大。这一切兰州新区也在学习、借鉴和运用。兰州新区现代企业运用的“订单式生产模式”“零库存”“零缺陷”的企业管理理念,都是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学习来的。我们解放以后一直是以产定销,允许企业产品有次品,质量有缺陷,建起了很大库房,占用资金,这当然是计划经济、经济短缺的条件下的观念模式。
十二、新区理论研究
十年间,有关兰州新区研究的论文,大约有300篇左右。如《兰州新区发展问题研究》、《兰州新区景观生态变化及对策研究 》、《体育赛事视阈下的兰州新区发展研究》、《兰州新区污水系统构建研究》、《兰州新区建设循环经济型园区的对策探究》、《兰州新区铁路网规划方案研究》、《兰州新区融资模式选择研究》、《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兰州新区西部经济增长引擎》、《兰州新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兰州新区发展循环经济探析》、《国家级兰州新区思想文化的研究》、《国家级兰州新区制造业兴起的原因研究》、《国家级兰州新区现代化研究》、《国家级兰州新区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国家级兰州新区第三产业研究》、《国家级兰州新区交通运输研究》、《国家级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研究》、《国家级兰州新区相关问题研究》等。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认识兰州新区的环境、条件、产业、文化及未来的发展。为兰州新区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表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期刊和网络上,宣传兰州新区,让人们理解兰州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影响比较大。这也是兰州新区的文化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