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名字来历(文山地名释读)

文山名字来历(文山地名释读)(1)

“文山”地名释读

“文山”地名释读

文/冉庚文

清康熙时期,为了推进“改土归流”,于康熙六年(1667 年),在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设置开化府。雍正四年(1726 年),清廷重臣鄂尔泰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加快改土归流进程,大力设置州县,于雍正八年(17文山名字来历(文山地名释读)(2)30 年)设文山县,作为开化府的府治。2010 年,经文山名字来历(文山地名释读)(3)国务院批准同意决定撤销文山县,设立文山市,至此,文山县存续了 280 年。

清代文山县第一任知县徐本仙在文山名字来历(文山地名释读)(4)任期间,大力兴办教育,修建书院,并于雍正九年(1731 年)撰写了修建文山书院记。在这篇不足 400 字的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对“文山”地名的来历、“文山”二字的含义、“文山”与“开化”的承接关系、“文山”与“办学”的关系等,作了精辟的阐释。从徐本仙的文章中可知,“文山”这个地名,是雍正皇帝命名的:“县治之设也,在雍正八年春,三省制军、少保鄂公之请也。文山之名,我皇上实命之。”

徐本仙在文章中,用《易经》中的“贲”和“大畜”两个卦象,来阐释“文山”的含义:“取诸‘贲’而得‘文’之原,取诸‘大畜’而知‘山’之用,邑之以‘文山’名也,讵浅鲜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根据对“贲”的解读义,可以知道“文”的本来义;根据对“大畜”的解读义,可以知道“山”的作用,用“文山”来命名这个县,难道含义是粗浅的吗?

接下来,徐本仙进一步阐明“文”与“山”的关系。“‘贲’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明者文,止者山,火发土凝,日华岳丽,文在山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根据“贲”的解读义,“文”所以能成“文”,是因为它讲求以礼、法和制度来让人们明事理、辨人伦。明事理辨人伦的人们都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所以说“文在山也”。这里的“文”,即礼制教化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文化和教育。

徐本仙说:“笃实者山,辉光者文。”他认为,顾名思义,在这个刚健坚实、光芒闪耀的地方,怎么可以没有学校呢?其实,不论是“文在山也”也罢,还是“山而文也”也罢,“顾兹名焉,乌可以无学乎”,看到“文山”这个地名,怎么可以没有学校呢?

徐本仙认为,县名“文山”是对府名“开化”的接续:“开化,有开必先,臣我多逊,谨厥始欤!”“有开必先”出于《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大意是说,圣人清明在身,气度志向如神。君临天下的欲望将要来到的时候,神灵在为之开路的同时必先为之预备好辅佐的贤臣。整句话的意思是:“开化这个地名告诉我们,首先需要得到身边人的鼎力支持,这里的人民都愿意为我们服务,都十分恭顺,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啊!”徐本仙认为,人民恭顺臣服,只是做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他接着解释:“今复加县治,名曰‘文山’,声教既讫,华实兼综,成厥中,要厥终欤!”就是说,现在增设县治,并命名“文山”,与府名“开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徐本仙既强调地方管理的威严,也强调地方教育的重要;既强调做官首先需要的基本条件,也强调做官要善始善终。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地方官员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

徐本仙在《修建文山书院记》的最后一部分,论述建学校办教育的过程和重要性,记述了他捐资办学的直接原因,就是“文山”这个县名赋予他的崇高使命——“邑初设,余首肩其任,循名责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初设文山县,我肩负起首任知县的责任,遵循县名精神,我知道我的重要责任就是建书院办教育。”于是,他捐银 150 两,置办了 6 间义学(即免费学校),置办了学田,用田租充作学资。

在徐本仙修建书院 200 多年之后,远望前人捐资办学的背影,推敲着“文山”这个地名的含义,我们今天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学校教育吗?

文山名字来历(文山地名释读)(5)

来源:《云南日报》2019年9月6日第12版

作者:冉庚文

选稿:常宏宇

编辑:华丽

终校:白琳蔓

审订:周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