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惨烈(1937年南京保卫战爆发)

1937年12月13日凌晨时分,南京下关的江面上,几十万军民正争相抢渡,场面非常混乱。

就在一天前,侵华日军兵分多路,于当日下午攻入了这座中华民国的首都。不久之后,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唐生智,命令南京各路守军自行突围。

南京保卫战惨烈(1937年南京保卫战爆发)(1)

唐生智

不久后,众多守军纷纷涌向下关,准备从这里渡江。由于此时江边的船只很少,急于撤退的各部队,不仅乱作一团,甚至互相之间发生了冲突。

雪上加霜的是,很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又一路追到了这里。本就士气低落、无心恋战的部队官兵,变得更加慌乱起来……

在这危急时刻,一位国军将领站了出来。他当即振臂高呼,率领队伍同敌人殊死搏斗。

这位勇士名叫萧山令,他不仅担任着宪兵司令、首都警备司令等职,还是此时南京市的代理市长。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萧山令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诠释了一位中国军人的英勇和气节……

南京告急 唐生智主动请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野心愈发膨胀。1937年7月,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者,中国军民上下一心,誓与日寇坚决斗争。7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江西庐山图书馆发表声明,表明对侵略者绝不让步的态度:

“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东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南京保卫战惨烈(1937年南京保卫战爆发)(2)

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

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这是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在这场持续3个月的战斗中,中日双方约有100万军队投入其中。11月9日,在长期坚守后,面对不断增援的敌军,国民政府发表国军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金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上海沦陷后,首都南京岌岌可危。11月17日,蒋介石在官邸召开会议,商讨下一步如何行动。

当时,很多人都提议弃守南京。事实上,早在10月底的时候,国民政府就已作出迁都重庆的决定,并将许多中央机构迁往武汉。

但在蒋介石心中,南京作为国家首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如果直接拱手相让,会在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于是,在17日的这次会议上,面对众人再次提出的弃守建议,蒋介石迟迟不肯松口。

就在这时,一位与会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支持守南京。

此人名叫唐生智,时任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他从军多年,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1935年,唐生智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

南京保卫战惨烈(1937年南京保卫战爆发)(3)

唐生智

蒋介石看到有人支持自己,大为欣喜。可当讨论到守城人选时,众人又迟迟没有提出合适人选。于是,当天的会议就这么结束了。

第二天11月18日,蒋介石特意找到唐生智,将他带到南京复廓一带,并提出自己希望南京城由他来守。

面对领袖的重托,唐生智抖擞精神,最终答应了下来。

于是,这天的会议上,蒋介石向众人发问:“谁负责固守南京为好?”

不出意料,现场没有一个人作声。

这时,唐生智打破了沉默。他用坚决的语气说道:“委员长,如果没有别人负责,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城共存亡!……现在敌人已经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孙中山)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两员大将,我们不仅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蒋介石听了,感到非常满意:“很好,那就由孟潇(唐生智)负责。”

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从本日起政府迁至重庆,但决不会向日本投降:“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吾人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而同一天,蒋介石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官。

南京保卫战: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任命唐生智后的第二天,蒋介石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文人老朽,以军事失利,皆倡和议,而高级将领,亦有丧胆落魄而望和者。呜呼!若辈竟无革命精神若此,究不知其昔日倡言抗战之为何也”,来表达自己对其他人的失望。

南京保卫战惨烈(1937年南京保卫战爆发)(4)

蒋介石阅兵

但事实上,主张弃守的众人,并不是简单的怯懦,而是有充分的客观原因。参加会议的白崇禧日后回忆到,唐生智临危受命后,很多人都为他感到担心:“因为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多是甫由淞沪战场撤下,有的部队伤亡过半,至少也在三分之一以上,而沿途撤退,上有敌机,后有追兵,士气非常低落。以久战疲敝之师来保卫南京,这是我们为唐担心的最大原因。

与此同时,11月下旬开始,由松井石根统领的5万部队,兵分六路向南京进犯。11月23日,日军攻占无锡,南京的屏障已经失去。

12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正式批准“大陆命第8号”,下令日本军队进攻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调集第十军、第八十三军,以及从淞沪会战中撤出的多支军队,与教导总队、警备、宪兵步队,共同进行守卫。

12月2日,江阴发生激战,双方在陆海空展开殊死较量。同一天,丹阳和江阴先后陷落。

3日,数十架日军飞机飞临南京上空,只剩下两架可以起飞战机的中国空军,在乐以琴和董明德的驾驶下,英勇迎战。最终,23岁的乐以琴以身殉国。

12月6日,日军发动全面进攻。国军的主要阵地,遭到了敌人的猛烈轰炸。日军占领镇江后,沿扬州朝江北大运河前进。国军在狮子山、雨花台、紫金山等地,进行坚决的抗击。

12月7日,日军占领秣陵关,对雨花台一线进行猛攻,遭到了国军顽强的抵抗。当天下午,日军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汤山被66军的炮火炸伤了左腿。

在付出了很大代价后,日军于8日占领汤山。这天晚上,日军开始全线突破中国军队的外围防线。

此时的唐生智,下令国军撤守外围阵地,向城廓退却。但之前已多年没有指挥一线部队的他,匆忙间没有拟定详细的撤退计划,导致守军移动时,一路遭到日军的尾随,一并离南京越来越近。

南京保卫战惨烈(1937年南京保卫战爆发)(5)

1936年的南京

12月9日,日军攻占南京市郊。接下来,他们派出军机,在南京上空投放“致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劝降文告”,限国军在第二天中午之前投降,否则将发动总攻击。

面对日军的威胁,唐生智没有妥协。他继续勉力支撑战局,指挥军队拼死抵抗。当日,日军占领太平,并渡过长江向浦口前进。与此同时,日军对中华门进行了密集轰炸。

同一天,南京城里已是人心惶惶。不仅很多普通民众,就连一些当地机关职员甚至部队官兵,都感到大势已去,急于逃命。

为了避免部队和机关职员私自渡江,唐生智发布命令,要求将南京通向浦口的全部船只,都交由宋希濂的第三十六师进行看管。为表示以身作则,卫戍司令长官部自己,也没有留下任何船只。而敢于违抗命令擅自过江者,将以军法处置。

这条命令,充分显示了唐生智破釜沉舟保卫南京的决心;然而,也给之后广大军民进行渡江撤退,埋下了隐患……

12月10日上午,日军又一次要求守军投降。在遭到严词拒绝后,他们开始向南京发起大规模进攻。

这时的国军,在经历了连日苦战后,已是士气低落。在日军的攻击下,守军且战且退,甚至出现了溃散。

这一天,日军占领了苍波门和下麒麟门,并向附近的紫金山进发。

南京保卫战惨烈(1937年南京保卫战爆发)(6)

紫金山

第二天12月11日,唐生智向蒋介石发去一封电报,说明了南京的情况:“11日中午开始,坏消息频传,雨花台、安德门、凤台门陷入敌手……”

看到电报后,蒋介石陷入了沉思。不久后,唐生智接到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电话:“委员长已下令要南京守军撤退,你赶快到浦口来,我现在要胡宗南在浦口等你。……你今晚务必撤退过江。”

接到指示后,唐生智拒绝立即过江,决定在当晚组织制定撤退方案。到了12月12日凌晨2点左右,他将卫戍司令长官部众人叫到身边,告诉他们:“现在城已被击破,无法守卫了,委员长已有命令,叫我们撤退,你们赶快去准备撤退命令吧!”

12月12日当天,南京东南方的紫金山、雨花台相继沦陷,守军将士六千多人全部殉国。

下午5点时,唐生智召开了南京保卫战中最后一次会议。他向诸位将领出示了军事委员会的电报:“如情况不能久持时,可相继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接着,他下达了守军全军撤退的命令。

混乱的夜晚 萧山令以身殉国

根据唐生智等人制定的撤退部署,各个部队应于当天晚上11点,从不同方向突围;除总部和36师外,其余部队应正面突围。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士气低落的众部队及其长官,已经乱了军心。就在这次会议刚结束后不久,下午5点半,各部队便在混乱中开始突围。

而除了来自广东的两个军(邓龙光和叶肇部),是按照计划从正面突围,以及宋希濂部的36师按命令从浦口撤退外,其余部队都没有进行正面突围,而是全部直奔下关江边,试图从那里过江

南京保卫战惨烈(1937年南京保卫战爆发)(7)

下关

由于此时的江边,船只非常少,而准备撤退的军民一眼望不到头,导致情况愈发艰难。很多官兵为了抢先渡江,还互相发生了冲突,场面令人不忍目睹。

不久后,日军又一路追到了这里,向本就狼狈不堪的国军发起进攻。

就在此时,一位国军将领站了出来。他指挥自己身边的宪兵,同追击而来的敌人顽强厮杀,为准备渡江的军民进行掩护。

此人,便是时任宪兵司令、南京市代理市长——萧山令。

晚清末年,深受时局感召的萧山令,决定弃笔从戎,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先后进入多所军事学校学习,并于1916年底被派往湘军,开始了戎马生涯。

年轻的萧山令不仅深谋远虑,还非常英勇。很快,他便立下了军功,并一路升到了团长。从1929年2月起,他开始了自己的宪兵军官生涯,并于1936年成为宪兵副司令。

1937年11月底,随着战火迫近南京,萧山令临危受命,兼任起南京市长和警察厅长的职务。

很快,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萧山令投入到了紧张的作战指挥中。

南京保卫战惨烈(1937年南京保卫战爆发)(8)

萧山令

12月8日,他的一位同乡陈辑川来访,对眼下局势进行了分析,并劝萧山令“度势应变,以策安全”。

萧山令听了这番话,陷入了沉思。接着,他毅然决然地说道:“我受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党国,杀敌不力,无以对金陵老小。贪生怕死,俯首称奴,何以见江东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么办?”

第二天形势更加恶化后,陈辑川又一次对其苦口相劝。萧山令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答道:“现形势已乱,各自只顾逃命,满城游勇散兵,不听指挥,军心民心无法稳定, 守土为国是军人的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

看到这位同乡这般视死如归,陈辑川被深深震撼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萧山令继续督率宪兵,同日寇英勇作战,并数次击退敌军进犯。奈何敌我力量悬殊,宪兵伤亡惨重。

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正式下令,命南京守军撤退。萧山令派出宪兵教导团,一路掩护宪兵主力进行撤退。

此时的南京城,已是一片混乱。当宪兵主力来到下关江边时,天已经黑了。不久,日寇又追击到了这里,情况万分危急。

面对艰难的局势,萧山令面不改色。他一边命令宪兵同敌军作战,一边率领所部拆屋扎筏,并掩护军民渡江。

在那个漫长的夜晚里,有好几次,萧山令都被属下推到了船上,要他先行离开;可每一次,这位英勇的将军都挣脱上岸,继续指挥和掩护其他人抢渡

南京保卫战惨烈(1937年南京保卫战爆发)(9)

国军将士们

到了13日清晨,越来越多的日军冲了过来。萧山令毫无惧色,带领身边将士同敌人浴血奋战,长达5个小时。

最终,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他们,拼到了最后一刻。不甘被俘受辱的萧山令饮弹自尽,以身殉国,兑现了自己“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时年45岁。而一起壮烈牺牲的,还有数千名将士。

同一天,南京沦陷。

谨以此文,向所有英勇作战的抗日英雄们致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