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情怀心之所向(深读少年就要不同)

七年,三部长片,杨树鹏越古穿今,耍得不亦乐乎,他那带有黑色、暴力与性的粗犷笔触,是立于影像表层的个人标识。

拍[少年],杨树鹏追求不同,在校园以外的罪恶之地打磨青春气息,从而最大化敲碎观众对少年词汇的普遍认知,他眼中独特的少年,保持活力傲然不屈,却不得不在充满犯罪、血腥的成年人世界里负重前行。

少年与成年之别

■选择“少年”作为片名有何考虑?

杨树鹏:少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

说到少年时代,我们会联想到女生头发的味道,男生汗水的味道,以及衬衫、短裙、蓝天、白云等,很少有人把少年与犯罪、悬疑联系在一起,而这一点正是电影里讲述的。

决定用少年作为片名时,我觉得可能需要物料来配合它,否则很容易被误解为是部青春片,它其实是很暴力的悬疑电影。

少年情怀心之所向(深读少年就要不同)(1)

▲杨树鹏用暴力的极端语境,检验了自己对少年的种种看法,风格上虽然布满黑色,但内核却是美好的

■电影里两位少年的关系和[白夜行]有一点相似。

杨树鹏:最早的剧本是别人写的,比较文艺。

讲述一个疲惫的警察介入到少年与成年人的对抗中,他以为不断破解迷局的过程只是在履行职责,但其实他与整件事的核心有很大关系。

虽然这一点很吸引我,但还是希望它变得更加复杂,世界观更为宏大、黑暗,所以就改成了全新的故事。

[白夜行]是我完成剧本后才看的,在此以前,我看的都是硬派侦探小说,不太喜欢细腻的东西。

所以后来他们说有点像[白夜行],我担心到时候被人诟病,就特地看了一眼,但完全没有朝那个方向走。

■在你看来,少年更美好还是更黑暗?

杨树鹏:更美好,比如说爱情。我之前的电影里,爱情全被性替代了,但这次,我试着表达了爱情。

■少年的爱情和成人的爱情有什么不同?

杨树鹏:少年的爱情是纯真的,没有条件的,他唯一的条件就是感情,就是“我爱你”,能为你死,为你翻山越岭。

我的少年时代有一个朋友,走一夜的山路,去见喜欢的女孩子。

这就是少年,他们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时间。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义无反顾的爱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有时候约会都要看天气。

少年情怀心之所向(深读少年就要不同)(2)

▲少年拥有孤注一掷的冒险精神,他们的爱情亦是如此,在片中,杨树鹏将其放大,近一步与成年人的爱情体系做出比较

■成年人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杨树鹏:成年人的世界拥有新的话语体系,他们更加复杂,在利益、性,以及爱情面前,他们会尽可能地逃避。

而且成年人做的所有决定都是顺从价值,他们的价值观几乎是固有的,恒定的。

■他们还希望在各方面都很安全。

杨树鹏:对。他们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是好的,家庭好,事业好,爱情也好。

所以对比之下,少年敢于直面生活的态度很难得。

虽然影片讲的是看上去最没有心机的少年人,做了最有心机的事,但也表明了少年足够简单,认定了一件事就要做到底。

■片中很多成年人都在寻求刺激,这种刺激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杨树鹏:这是他们评估风险的一种体系。比如说有的成年人会为了爱情,做一些很愚蠢,很冒险的决定。

我看过一条新闻,双方没有见过面,男的给女的转了60万,后来他发现那个女的所有照片都不是她本人。这就是一种刺激,但同时也会有风险。

少年情怀心之所向(深读少年就要不同)(3)

▲或许只有杨树鹏,才能将厚重的戾气附着在电影的皮层上,[少年]里的成人世界因此暗哑无光,人性也随之褪色

■李志民和韩云争吵后,有一段暴力的激情戏。对于成年人来讲,性意味着什么?

杨树鹏:性可能是一些人的工作,也可能是另一些人的权力。比如对大部分女性而言,性就是权力,你听话,我就给你,你不听话,我就不给你。

同时,男人给女人的性也是权力,它可以是像李志民对韩云施加的性暴力,也可以是性爱。很多时候我们爱上电影,是因为它有感官的展示性。

即便是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也有很感官的东西,那些美好的人,以及裹在连衣裙下面的美好身体,其实都是性。

成年拍少年之法

■[少年]这个项目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

杨树鹏:去年年底开始的,当时他们说让我做监制,然后调整剧本时,他们又希望我能做导演。我答应了,因为也想试着把这几年的思考,落到实处检验一下。

■为什么选择将[少年]拍成悬疑犯罪题材的电影?

杨树鹏:主要是因为韩国电影。我无法忍受韩国能将犯罪片拍得那么好的同时,我们却拍不好。

■与张译第二次合作有什么感受?

杨树鹏:跟我合作过的演员中,我认为姜武和张译是最优秀的,他们最能理解我想要的感觉。

比如电影里有一场张译和余男的戏,就是张译看见余男抽烟,然后对她说:“呦,医生也抽烟。”然后也坐下抽,又说:“一般几点下班啊。”如果是别人,可能就演不出那个意思。

少年情怀心之所向(深读少年就要不同)(4)

▲五年过后,张译跟着杨树鹏“越古穿今”,共同介入少年与成年人的对抗中

■最后一场戏为什么要在船上拍?

杨树鹏:本来是在酒店拍的,下面是银行,上面是酒店,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最后大家一商量,打算去舟山找一个破旧的码头拍。

那场戏我们拍得很难,因为船被它自己撒下的网缠住了,我们需要到海面上拍的时候,它已经不能动了。

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周期限制,只能退而求其次,这也算是我的一个遗憾。当时拍完,我还在微博上说,无事莫行船,行船万事难。

■除了船戏,还遇到了哪些难题?

杨树鹏:类型性是我面临的最大难题,我必须明白如何使影片的类型性更完整,叙事更明白。

一些人看过片对我说,它可能不是一部最好的犯罪片,但跟我之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进步,我很欣慰。

我个人感觉这次的片子真的做得挺好的,越往后做,我越欣喜,也会认为它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少年情怀心之所向(深读少年就要不同)(5)

▲渔船上的高潮部分,最大程度彰显了杨树鹏的个人风格,暴力与血腥元素汇聚一处,场面十分炸裂、好看

■为什么你的三部电影在风格和故事上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

杨树鹏:如果把我的三部电影混剪在一起,其实很难看到反差。

从导演角度讲,我一直在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语言系统。

从其他角度讲,不管拍古代还是现代,我的剧作始终与犯罪有关。

其实我是虚构主义者,我强烈反对电影不做虚构,因为虚构是唯一的权力,它可以让一个人在影片中死掉,也可以让两个相爱的人永远不能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虚构什么都不行,只有在艺术创作中,虚构的权力才会成立。所以我在电影中一直建立虚构,这次也不例外。

■怎样定义[少年]的风格?

杨树鹏:拍到第15天的时候,我坐着不说话,我们的摄影师郑少强问我在想什么,我说你有没有发现,我这次没有建立明确的风格。

他说没关系,你的所思所想就是风格。但是我在拍[匹夫]的时候,一开始就定下了一种必须有的风格。

不管电影拍出来有多烂,这种风格都不能变,后来我跟摄影师都为此特别兴奋,反倒是剧情和人物被我们弱化了。

我拍电影,首先考虑的就是风格,我不会刻意模仿其它电影,主要通过我自己的想象,然后尽可能地去落实,看最后会达到什么程度。

少年情怀心之所向(深读少年就要不同)(6)

▲起码在影像风格上,[少年]与杨树鹏前两部作品达成了统一

■所以拍[少年]也有很多尝试?

杨树鹏:对,比如说对人物的处理。以往,我总是喜欢把电影里的人物变得很混沌,他可以往左走,也可以往右走,是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

但[少年]可能是我拍人物拍得最清晰的一次,包括张译与刘天佐在电影里讲的人咬狗的笑话,都是我试图赋予人物的一种色彩。

之前的人物全都是在他做出决定之前,观众永远不会知道他想干什么——这是我受美国文学影响太深导致的,这种毒我中了好几年了。

因此我觉得在类型、风格与写实之间寻求平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色调的处理上也会有所不同吗?

杨树鹏:整体就是要契合犯罪片的质感,以蓝、黑为主,颜色要更鲜艳、更饱满。

■接下来还会拍犯罪类型的电影吗?

杨树鹏:会继续拍,我觉得要把这个类型吃透了,弄明白了才行。

其实现在中国很缺犯罪片,中国导演拍犯罪片也还很吃力,但我希望大家每一次拍,都能推动这个类型往前走一步,这是最好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