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那一刻起,我们被迫拿起枪支、弹药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守卫我们的家园。

基于,这场战斗的正义性和重要性,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的那天起,毛主席便将自己的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朝鲜战场中去,因为这一战我们必须赢,而且不允许有任何意外。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

毛主席一生统帅过百万大军,指挥过大大小小无数场战役,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高人一等的战略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结束百年的屈辱史。

但,抗美援朝,对他来说毕竟是一个新课题。因为这场战役我们要在一个新的战场上,同一个新的敌人作战,而且,这个新的敌人拥有高度现代化的装备,我们将如何取得胜利,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总结和汲取经验,并依靠经验得出有效的办法。

所以,毛主席在指导第一次战役中,便提出这一指导思想,这对于我军取得第一次及以后几次对联合国军的全面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毕竟,我们和联合国军的第一仗能不能打赢,就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后,能不能站稳脚跟。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2)

在那段紧张的时光里,毛主席每天睡得极少。除了每天固定要批阅的大量文件外,还有无数关于前线的电报、情报,这些都需要毛主席加以分析,并快速作出决断,指挥前线的战士们作战。这一年毛主席已经57岁了,他依旧保持着充沛的精力。根据前线敌情的变化,快速作出正确的决断。

在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同年10月21日2点30分,毛主席致电彭德怀老总,下发了关于第一次战役的具体军事部署。

因为,这一天毛主席看出联合国军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犯了一个致命的大,就是麦克阿瑟竟然兵分两路前进。

这对我们来说,是争取第一场胜利的机会,更是我军在进入朝鲜战场后,一举扭转当前颓败战局的绝佳机会。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3)

10月25日上午,志愿军第40军的一个团与南朝鲜方面的一个加强营狭路相逢,我军以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术,将这个加强营打得落花流水,歼其大部有生力量,这一战是志愿军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同时也是震惊世界的一战。

我们将这天,作为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纪念日。

随后,我军历经13个日夜的艰苦作战,共歼敌15000 ,重创了那个号称“王牌军”的美军第一骑兵师,狠狠的打了这个所谓“王牌军”一个耳光。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我们成功将帝国主义的军队从鸭绿江边赶到了清川江边,一举扭转了原本朝鲜战局上的颓势。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4)

在第一、二、三、四次战役的战略性进攻与防御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反复较量中,毛主席对联合国军的认识也随着逐步升华。提出了美援朝的指导方针——“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并在第五次战役中,形成了“零敲牛皮糖”的作战方针。

在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后,对于我军是速胜还是持久,成为了摆在毛主席面前需要解决的一个方针问题。

毛主席根据此前两次与联合国军交手的经验,同时结合了彭德怀老总等人的意见。认为根据当前的朝鲜战局,仍要做长期打算,不再歼灭美英军队至少四五万人,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也就是说“速胜”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5)

果不其然,在志愿军对联合国军连续取得前三次战役的胜利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趁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尚未得到充分休整之际,从西向东对我方发起大规模进攻。

随即,我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第四次战役。

在此前,我军对联合国军连续进行了三次战略性进攻,战士们已经十分疲劳,且大量减员。要想完成第四次战役,转变为防御状态,急需补充兵力,方可完成。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军委于2月7日作出决定,实行轮番作战。即从之前抽调老兵,补充志愿军,改为以军为单位,成建制地从国内调往朝鲜战场,实现轮番作战。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6)

当然了,“轮番作战”这个词你可能不太熟悉,因为,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一个新创举,在此前和此后是没有的。

这时,彭老总再次向毛主席提出了兵力不足和战士作战时的后勤保障问题。毛主席经过认真思考后对彭老总说道:“能速胜则速胜,不能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

毛主席这等于给了彭老总相机处置的权限,也让抗美援朝有了一个明确的方针。这与之前毛主席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不久,作出的乐观估计决然不同。

毛主席听取彭老总的意见,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针,是英明的。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比我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拥有装备精良的装甲兵、炮兵,最重要的是敌人拥有制空权。

这也是为何我军再面对美军一个团的兵力时,进行了多次合围,却始终不能完全将其消灭,至多只消灭一个营的主要原因。这与二战时或解放战争时的情况有很大区别,在那时我们的军队,整师、整旅乃至数个师、数个旅地将敌人消灭,怎么到了朝鲜战场就不行了?

这样的情况,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7)

1951年5月26日,毛主席给彭老总发去了电报,提出了目前打联合国军实行小包围战术,打小歼灭战,由小歼灭战逐步进化成为大歼灭战。

次日,毛主席接见了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对他们说“每军次以彻底歼灭敌人一个营为目标。

这一作战方针,便是我们熟悉的“零敲牛皮糖”。

相比起之前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战争规律认识,用了十年的时间,对朝鲜战争的规律认识,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经过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的较量,美国帝国主义认识到依靠吞并朝鲜,将战火烧到中国的企图已经成为空谈,至于那句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豪言,更是成为笑柄。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8)

嚣张的帝国主义,开始转过头来谋求谈判。毛主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微妙的变化,并及时针对性的提出新的指导思想——“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同时,在军事上概括为——“持久作战、积极防御”。

毛主席新提出的指导思想,对接下来与帝国主义长达两年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我方得以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具有重大意义。

毛主席深知要与帝国主要进行谈判,使半岛重新回归和平状态,没有雄厚的实力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在战场上对敌人有一丁点的疏忽,肯定是要吃大亏的,甚至会让自己在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应当如何在巩固前面五次战役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我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进一步提升攻防持续作战的能力,成了毛主席首要解决的问题。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9)

随着停战谈判的接近,毛主席也随着投入了全部精力,用来指导谈判准备工作的进行。首先是亲自起草朝中方面致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的复函,审阅和修改有关谈判接洽的新闻稿,草拟朝中方面关于停战协定的草案等等。甚至连谈判会议场所、代表团宿舍布置,各种用具、设备和食品的准备,毛主席都做到一一关照。

这正是,毛主席讲究的“不打无准备之仗”。

然而,做足了准备,谈判也并非一帆风顺。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0)

美帝国主义,谈判中无理的要求将分界线划在志愿军的阵地后方。你说我们能答应么?开什么国际玩笑?帝国主义这是想不战而取1.2万平方公里土地,自然是遭到我们的拒绝。

这个时候,帝国主义恶心的面目就暴露了出来,公然以武力要挟,嚣张的威胁我们说要用飞机、炸弹、大炮来谈判。

双方僵持不下,就这样谈判被迫中断。谈判桌上双方的不愉快,自然在战场上发泄。我军被迫在恶劣的条件下,抗击帝国主义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

这个时候,毛主席发来了一封电报:“志愿军党委亲爱的同志们:……国际形势于我们有利,敌人困难甚多。我们也有困难,有些是很大的困难,但是可能克服的……最后胜利是可以取得的。”

毛主席的这份电报,代表数亿中国人民给我们“最可爱的人”送来了鼓舞,而这份鼓舞必将转变成为志愿军战士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有了人民的支持,站在正义的制高点上,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终将破灭。而事实也正如此,联合国军满怀信心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都毫无意外全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给粉碎。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1)

同年10月23日,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郑重向美国政府,向全世界人民发表声明:

“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现在还在继续进行,……我们不侵犯任何国家,我们只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对于我国的侵略。”

在接下来的谈判过程中,我方提出的每一项提案,全都遭到了美方的反对,双方在谈判桌前的白热化斗争不亚于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干一场。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有力的配合下,将军事、政治斗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且不说我们本就是抗拒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理有据,军事上更是令帝国主义不堪其扰,依托坚固阵地,将敌人一口一口吞下。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2)

面对这一情况,1952年底艾森豪威尔急匆匆的跑到了朝鲜视察,当然了,他的目的可不是促进和谈,而是改变被动的局面。这一迹象表明,美帝国主义可能会在1953年初,对我方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通过强大的武力,终结朝鲜战争。

毛主席,根据敌人这一微妙的变化,当即作出反应,做最坏的打算和充足的准备,同时配合有力的舆论,揭露了帝国主义那见不得人的阴谋,对自己有利就谈判,对自己无利就动武。

最终,在毛主席的指导下,美军登陆作战的计划没能成功实施。

12月20日,毛泽东为下达了“关于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登陆冒险”的指示。

53年2月,美国又有新的军事冒险活动,艾森豪威尔单方面宣布台湾海峡“中立化”,说白了就是有将“老蒋”给放出来的意思。此外老美还说服了联合国军16国代表,对我国封锁,企图扼制住我国。

对此,毛主席发表了严正立场。他在2月7日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说: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它打多少年……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

毛主席的这番言论,直接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中国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反美帝国主义登陆作战的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并于1953年4月底全部完成。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3)

最终,美帝国主义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当然了,局面越是乐观,我们越不能放松警惕。毛主席并没有因为停战谈判的再一次恢复,有一丁点儿的放松。

4月中旬,毛主席向邓华下达了谈判期间志愿军行动的指导方针——争取停、准备拖。即,军事方面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动,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

以打的方式来促进和谈,志愿军提前对美帝国主义发起了夏季反击作战。对联合国军破坏协议的行为,给其了沉重的打击。

1953年7月27日,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朝鲜战争结束。

在停战协定签字的前两天,毛泽东依旧没有放松警惕,说道:“希望全军指战员防止骄傲,在停战协定签字并生效以后,仍应提高警惕,一面自己严格遵守协定,一面防止敌人可能作出破坏的挑衅。”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体现了公共关系策划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4)

同年9月,毛主席对抗美援朝作了总结,他说道:“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今天抗美援朝过去已经近70年了,我们回头再看这段历史,无疑这是毛主席在军事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全世界人民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一个经济困难,装备落后,且刚从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国家,把世界一流强国打败,这难道不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吗?同时,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使我国获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极其宝贵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