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觉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青色之蕴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翩迁舞姿、大美写意,不由自主让人联想到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青山绿水、水天一色的浩淼气象。以青为主色调的艺术创作引起人们对“青”的好奇与欣赏,进而感受到颜色历史乃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但少有人从专业角度进行理性分析,深入探究青色的文化寓意以及发展历程。

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觉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青色之蕴(1)

单从颜色分类上讲,青不过是七色之一,似乎并没有特别独特之处。但在《青色极简史》中,作者包岩却对青色青眼相看,认为“在中国,没有哪一种颜色比青色的覆盖面更为广泛,文化寓意更为丰富、复杂;没有哪一种颜色比青色的历史文化变迁更为腾挪跌宕。”“了解中国的青色,是了解东方文明和中国式审美的重要途径。”

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但对大多数对颜色并不敏感的非专业人士来讲,一种常见的颜色,一种与当前“中国红”并不一致的非主流色,能够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产生联系吗?或者说,能够反映、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吗?

凡事最怕认真二字。认真研究起来,青的世界果然大有乾坤。虽然与从甲骨文里就能找到白色词语使用的历史相比,青色在先秦的文献中才被大量使用,但这并不妨碍青色特有的丰富内涵,“青碧绿缥铅紫绀、緅繱蓝翠蒽苍”十三个成员,让青色家族显得蔚为壮观;诗词、歌词、佛经中贴切描绘形容的天之青、水之青、草木之青、山石之青、万灵之青、神佛之青、画染之青、瓷器之青,更以特有的青之韵味让人情不自禁、心生向往。

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觉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青色之蕴(2)

青,在画家、诗人眼中是一种颜色,但又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折射与呈现。青楼,一个被今人误解的场所,汉末魏晋指的是富贵人家的华丽屋宇或年轻女性的居所;唐宋开始,青楼发展成为文艺与爱情的集散地,这时的青楼是娱乐场所,所谓“妓”更多是艺伎;到了元代,青楼与杂剧发生了联系,是表演杂剧或歌舞的演艺场所;进入明清时期,青楼才沦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意义。

从青楼一词的历史演变,可以清晰了解“青”字内涵的嬗变。拓展到青衣、青丝、青衫、青山、青云、青天、青牛、青鸟、青龙、青帝、青帮、丹青,从人到物,从自然到生命,从群体组织到艺术职业,作者通过十三个与青有关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详细描绘了青色文化寓意的潜藏轨迹。这种描绘,不是想当然的自说自话,而是从经典文献、历史记载中总结提炼、创新研究而成。

青色的演变轨迹,并不是自然发生的。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青色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哲学美学层面上的根本性影响,有的则是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具体影响。”而且,风流不羁的魏晋玄学家对丰富青色的文化寓意,更是功不可没。

作者从道家、道教与青牛的关系谈起,论及道服颜色的变迁,以及文人士大夫穿着道服的趣事。原来,朱元璋初定天下,为了推翻元朝着装的胡俗,恢复中国传统,规定:“道士,常服青;法服、朝衣皆赤;道官亦如之。”自此,道士的日常服装颜色在官方控制下变成了青色。

除了道士的青色道袍,文人的青衫情结也体现了儒家礼制对青色的影响。在古代,礼制对人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明确的规定,这是明确社会等级的现实需要。从此,青色作为官服序列颜色之一的做法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朝,青色成为所有官服的颜色,官阶大小以补片图案进行区分。

至于佛教中的青,内涵也极为丰富。派别有青衣派,消除灾障有青金刚,千手观音有青莲花,而将佛教与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对“空”的理解,“只有‘青色’与其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容易引发人的心理联想。”

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觉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青色之蕴(3)

在探究青色文化寓意变迁时,作者收集整理了历朝历代诗词中关于“青”的使用频次,这是青色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剪影。而儒家礼制下对青的审美,让“青色不断地以‘青+’或‘青色+’的方式渗入和融合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加之魏晋玄学的推动,青色更加抽象化,升华为中国文人的风骨。这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一种颜色的标志,而是国民性格形成的内在缘由了。

在这部《青色极简史》中,青之内,是青色的产生与运用;青之外,是青色与主流文化交织作用的发展历史。作者历数青的历史,辅以权威典籍著作佐证,更引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乃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对青的感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我在头条搞创作##2022年读50本书#​#以书之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